从0到1:科技原始创新初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作为创新的独特类型,自“原始创新”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原始创新的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也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但总体来说,有关科技原始创新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原始创新的规律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章按照具体内容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原始创新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描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原始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始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1)原始创新的内涵。国内学者对原始创新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关于原始创新的定义主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认为,原始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2]。吴海江认为,原始创新是向科学共同体贡献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甚至连名称都没有的东西;原创性研究成果虽然一般在当时很难看出其应用价值,但它为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储备[3]。陈雅兰等认为,原始创新是指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事物的现象、结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或者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的过程[4]

(2)原始创新的特点。叶鑫生指出,源头创新具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原始性(originality),二是唯一性(uniqueness)[5]

陈劲等认为,原始创新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原始创新成果具有超前性及被承认的滞后性,原始创新具有强“连锁反应”等[6]

韩宇等认为,原始创新具有如下特征[7]:①其是一种不连续事件和小概率事件;②在基本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上有根本的转变,其结果或者实现“范式”的变革导致科学革命,或者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创建新的学科;③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导致与之相关的创新簇群或知识生产的“连锁反应”;④其效果通常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准确估量的。

肖伟光提出,原始创新有三个基本特征:从性质看,属于“从0到1”的首创,是“无中生有”的质变;从过程看,属于不连续事件和小概率事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从结果看,具有突破性、超前性和被承认的滞后性[8]

2. 影响原始创新的主要因素以及动力与机制问题

(1)影响原始创新的主要因素。吴海江对原始创新与科学积累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科学积累是原始创新的必要因素[9]。陈雅兰等提出了原始创新的七大要素,即原始积累、核心人物、创新氛围、激励机制、团队协作、原创技巧和科研兴趣[10]。陈劲等则指出影响高校科技原始创新的主要因素有人才、组织文化、绩效评估体系、产权意识、交流五个方面[11]。在原始创新的机制探索方面,陈雅兰等对原始创新的内涵、机制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原始创新的演化机制模型[12]。后来其运用协同学理论对原始创新的机制加以解释[13]。沈超、王学力认为,影响原始创新的因素有七个方面:原始积累、团队协作、核心人物、方法技巧、创新兴趣、创新氛围、激励机制[14]。任元彪提出,原始创新虽然在创新活动中的逻辑地位很高,但它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实际地位却较低,这便造成了原始创新动力缺乏问题。解决原始创新动力缺乏问题的出路在于科技金融创新,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原始创新活动,在创新的早期阶段就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成功聚集,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15]

(2)原始创新的动力与机制。于绥芬提出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原始创新的动力,既要研究科研人员的兴趣、好奇心、学术竞争等内在动力,又要研究需求牵引、国家政策推动和激励等外在动力,这些内外动力一起形成的合力,将共同推动原始创新的持续发展[16]。杨燕、蔡新蕾提出原始创新的触发机制模型,影响原始创新有内外部两条路径:一是为创新产品的推出和商业化成功提供前提,即内部触发原始创新;二是为创新提供信号机制,为创新资金投入提供支持,并有助于用户接受创新产品进而实现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即从外部触发原始创新[17]

3. 国内科学家对原始创新所持的观点

石元春院士认为,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其中,科学创新也称科学发现,一般指原始创新,是人类认识、探寻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科学规律,也是孕育新技术的基础和源泉[18]。徐光宪院士认为,科技创新可以从原始创新性、难度、系统性等几个因素进行等级评估,诺贝尔奖并非评价科学原创的唯一标准[19]。白春礼院士认为,原始创新是基础研究的灵魂,要允许、宽容科学原创道路上的失败[20]。路甬祥院士提出,原始性的重大发现大多来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可能引发重大的科学发现,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等[21]

4. 原始创新孕育、路径与方法方面的研究

关于原始创新孕育、路径与方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散见于创造学研究的相关著作中,如解恩泽的《潜科学导论》《潜科学学》、朱新民的《中国兴趣的潜科学》、何克抗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等。陈雅兰等的《原始创新的路径、方法与实证研究》提出了包括创新积累、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环境、探索研究、创新“顿悟”等要素在内的原始创新路径的结构维度雏形。

5. 原创人才培育方面的研究

徐冠华认为,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研究的核心任务: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特别是青年尖子人才作为第一战略任务;注重从小单位、小人物中发现人才;要为人才成长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22]。刘凤琴等提出,著名研究团队高度重视学术带头人的选择,学术带头人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是取得原始创新的重要基础[23]。杨春燕认为,进行原始创新研究的学者具有以下特征:必须对真理有执着的追求;必须突破理论禁区和人类习惯领域的束缚,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地探索和实践[24]

6. 我国原始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我国原始创新存在的问题。陈雅兰等认为,我国原始创新不多的原因主要有意识淡薄、投入不足、管理不顺、人才缺乏、氛围不强等[25]。方学勤[26]、柯进生[27]等认为,科技原始创新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原始创新意识薄弱、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不健全、科研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科研机构行政化倾向等。束义明等从对原始创新的认识存在明显的滞后、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研发投入不足、科研评价体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原始性创新不足的原因[28]。吴海江从科学积累维度出发,认为我国原始创新成果匮乏的根本原因是科学积累上的弱势[29]。刘凤琴等认为,我国原始创新与重大发明专利稀缺,除科技投入、教育和科技水平等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体制、动力机制等尚未完全建立[30]。李培根等[31]、汪立超[32]分析了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指出:一是高校科研力量协同整合不够;二是高层次拔尖人才短缺,没有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合力;三是原始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缺乏高校科技共享资源;四是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等。

(2)加强我国原始创新的对策。于绥芬认为,原始创新需要创新思维、科学积累、研究者个人的学术积累与科学的宽容精神[33]。陈雅兰等认为,促进原始创新的途径有:提高决策层的原创意识,注重科技原始积累,根植地区产业特征,聚集顶尖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支撑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制度体系等[34]。胡晓军认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是全面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35]。束义明等[36]、张蝉爱等[37]、崔志明等[38]等从提高科研经费利用效率、调动原始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加强跨学科研究、培育原始创新文化、建立原始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原始创新”一词在国外学术研究中较少出现,与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等历史悠久、研究规模庞大的创新理论相比,原始创新在国际上并没有形成被普遍认可的理论。尽管如此,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一些经典文献中探根求源时,我们仍可找到与它相关的“原型”。1945年,时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 1890—1974)在《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一书中指出:“新产品和新工艺是以新概念和新原理为基础的,而这些新概念是科学研究的产物,其中技术发明起了重要作用。”[39]这里的“新概念和新原理”可以被看成原始创新的一个初始含义。布什及后来的斯托克斯(Donald E.Stokes)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分析可以看作对研究原始创新的尝试。1952年,美国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Bernard Barber)在其著作《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多次提到“科学创新”。他所说的科学创新是指科学发现或者发明,也可以被看作原始创新的雏形[40]。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科学革命的“范式”理论[41]。他认为基础研究尤其是纯基础研究具有“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常规科学”的发展模式。在其理论中,原始创新一般出现于库恩“范式”理论中从危机到革命,再到新常规科学的阶段。原始创新不是对传统旧范式的修改或者扩展,而是在科学逐渐积累的基础上,经由危机阶段形成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基础研究领域中研究范式的重建和应用,甚至包括最基本的理论概念发展。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在《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一书中第一次把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一个集体,把诺贝尔奖作为一种标志、目的和制度进行社会学分析,成为研究科学家群体的经典著作,为原始创新主体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4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于原始创新的研究主要有:郎德沃尔(B.A.Lundvall)的《国家创新体系:走向一种和交互学习的理论》和尼尔森(R.Nelson)的《国家创新体系:一个比较研究》对原始创新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Jacob Goldenberg,David Mazursky,Sorin Solomon对原始创新有过针对性的论述。他们认为,原始创新是指这样一种问题解决方案,即这种方案更多的是由内部因素驱动的,更动态、更难以预测,它比普通方案能够更简单、更有效地降低系统的复杂度[43]。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的Lois S.Peters则认为,原始创新是一种根本性创新,是指采用新技术,这意味着有一些新东西,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是两者的结合[44]

2004年1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创新美国》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外有关创新研究的现状与成果。该报告指出:“创新是美国的灵魂,是确保其在21世纪领导地位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还提出了80余项强化创新的政策建议,主要集中在人才、投资以及创新组织与机制三个方面。并且还指出美国创新呈现五个新趋势:①创新扩散速度不断加快;②学科交叉日益明显;③更加强调合作;④更加重视创造;⑤活动范围日趋全球化[45]。该报告是美国创新研究的重要成果,对我国的原始创新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3 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对原始创新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现有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侧重于对原始创新的概念、内涵、特征、影响因素、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对原始创新的深层次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关于原始创新的论文虽有一定数量,但在概念使用上比较混乱,研究范围也比较宽泛,对原始创新发生过程与机制的深入研究较少。一般而言,任何一种创新行为的发生过程都蕴含着某种机制,只有探索现象背后隐藏的发生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原始创新的孕育与成长。二是研究侧重于制度层面,而忽视了创新主体。原始创新更多的是科学家的个体行为,因此对于科学家个体及其思维方式的研究不容忽视。三是理论研究较多,缺乏实证研究与案例研究。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去支持与案例研究的佐证,因此只有结合典型案例和时代背景才能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四是关于原始创新问题的专著较少。目前关于原始创新研究的专著主要有陈雅兰等的《原始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46]和《原始创新的路径、方法与实证研究》[47],苏屹、李柏洲的《我国大型工业企业原始创新模式研究》[48],李钢等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与中国实践》[49]。因此,有必要立足目前的研究基础,广泛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