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相互作用的机理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环境污染相互作用机理的文献综述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难以完全通过纯市场方式来生产和消费的外部性特征,因此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是经济学家拟求解的难题。Pigou(1932)指出,人类生存需要的空气是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如私人部门任意污染就会产生“公地悲剧”;为此,Coase(1960)提出产权制度和交易成本理论,旨在通过明确产权边界来解决类似环境污染的“公地悲剧”;Baumol等(1971,1988)还进一步设计了排污许可证制度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Richard(2013)则以美国CO2津贴交易系统为例,证明市场激励体系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也有效。此外,还有不少学者通过研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宏观上找到不同发展阶段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如Grossman和Krueger(1991)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污染呈现典型的倒“U”形曲线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尽管后来的学者对EKC曲线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经济对环境单向作用的假设问题、异方差问题等)(Arrow, 1995;Stern et al.,1996;Stern, 2004)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研究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宏观关系的基础上来思考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的。但实际上,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的是微观问题,是污染者、受害者、监管者等主体间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相关利益主体如政府、企业、公众等的微观行为与相互作用机理,才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这也正是许多学者围绕环境污染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及相互影响关系展开研究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