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未来社区建设理念
第一节 社区概念
“社区”一词在英文中称为“Community”,其最早源于拉丁语,在《韦氏新国际英语大词典》中有多种释义,其含义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合作关系。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滕尼斯首次将“Community”一词作为专有名词提出,并阐述为:通过血缘、朋友关系建立起的,具有相同价值观念的人所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织团体。不同学科学者基于其研究的目的,从不同角度对社区进行定义,截至目前针对社区的定义有近百种。从社会学角度看,社区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从建筑和规划学科的角度看,可将社区的定义归纳为“一定规模的人口遵从社会的法律规范、通过设计的组织方式定居所形成的日常生活意义上心理归属的范围”。这些定义的出发点与侧重点虽有不同,但是多数定义均认同社区的三个基本要素:①地域性,即社区具有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②共同性,即社区内的居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情感以及共同的意识或价值观;③互动性,即社区内的居民相互比较熟悉,经常交往发生互动。
希腊学者道萨迪斯[1]将城市规划的社区概念和社会学中的社区概念统一起来进行研究。他把社区分为六级,分别为第一级社区(包括邻里等)、第二级社区、第三级社区(也称为次社区或准社区)、第四级社区(规划上称之为社区)、第五级社区(超级市场)、第六级社区(都市),如图2-1所示。根据道萨迪斯思想,邻里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来说邻里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是维持并产生社区结构内聚力的基础。邻里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的社会关系。邻里关系中,人们相互交往、守望相助,形成有如家庭般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起主要联系、交流作用的是邻里生活。
图2-1 道萨迪斯的社区六个层次
基于此,1929年,美国学者佩里创建了“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理论。他认为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邻里单元”理论是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它是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在这种定义下,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还包括它们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公共设施。
20世纪30年代,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一词译为“社区”并引入中国,给出定义为“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用以区别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亲属群体”。由此,“社区”概念正式进入中国社会学研究领域,并逐步被大众所认知。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且还特别指出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为我国社区确立了明确的定义,同时也给出了“社区”的两层含义:一是地域空间,社区是居住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特定性质的地域空间;二是心理认知空间,社区是生活于其间的居民的心理认知空间。本书所指“未来社区”是基于此社区定义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社区治理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社交的普及,2011年开始,“邻里社区”作为网络社交概念被提出来。网络社交概念中的邻里社区主要是基于真实邻里建立的社交关系,帮助用户拓展邻里关系,拉近邻居间的距离,以获取或提供相互间的帮助,比如交流技能、分享交通工具等。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社区不再局限于围绕真实邻里的“邻里社区”,而是进一步发展成为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以及其他共同特征而结成的“虚拟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