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创业失败(Entrepreneurial Failure)的界定

关于创业失败的界定,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在现有文献中,学者对于创业失败的界定可以归为三类:

一是将创业失败等同于企业的破产、倒闭或者清算(Zacharakis,Meyer & DeCastro, 1999;Shepherd,Wiklund & Haynie, 2009)。这一类界定认为创业失败就是企业在经济方面陷入危机,无法继续生存,最终被迫关闭。这类界定的优点是标准客观、容易判断;缺点是仅将企业不能存续划为创业失败范畴,将企业绩效持续下滑,创业者的期望一再落空的情境排除在创业失败的范畴之外,外延太窄,这是不合适的。

二是将创业失败等同于企业所有权的终止或转移(Bruno,McQuarrie & Torgrimson, 1992;Watson & Everett, 1996;Wennberg,Wiklund,DeTienne & Cardon, 2010)。与前一种定义相比,显然这种观点拓宽了创业失败的外延。但这一类定义最明显的不足就是没有详细区分企业所有权终止的多种情形。企业所有权的终止可能是被迫关闭,也可能是创业者主动终止或转让企业。例如,创业者由于年老力衰,主动关闭了企业,或者由于创业者个人兴趣的转移,将投资转向更具吸引力的项目,等等。显然将创业者主动关闭企业划归为失败范畴是不合适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企业的绩效虽然很差,甚至是亏损经营,但创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出于对企业的特殊兴趣而继续维持企业的运转,这种情况下企业虽未关闭,但也应该归属于创业失败的范畴。因此将创业失败简单地等同于企业所有权的终止或转移是不合适的。

三是将创业失败定义为企业绩效持续未实现创业者预期目标的阶段性情境(Cannon & Edmondson, 2001;Politi & Gabrielsson, 2009;Ucbasaran,Westhead,Wright & Flores, 2010;于晓宇,2011)。前两类定义都是依据客观标准来判定创业失败的,第三类定义则另辟蹊径,从创业者的主观愿望角度来界定创业失败,即不管企业的客观业绩怎样,只要创业者感觉自己的目标或愿望阶段性地没有实现,都可以定义为创业失败。依据这个主观的标准,创业失败不再是一个标志企业所有权终止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创业者的愿望持续不能满足的过程。至于企业是否关闭,该定义不认为是创业失败的关键特征。

综合上述三种定义,本书认为创业失败既要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即企业绩效持续走低,发展陷入困境,又要依据创业者的主观感受,即创业者目标受挫的感觉比较明显。企业破产是严重的创业失败形式,但不是创业失败的本质特征。目前我国创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虽然关闭者众多,但由于利润比较微薄,即使是企业利润下滑,只要不影响其生存,部分创业者仍不会轻易关闭企业。这一类企业虽未关闭,但本书仍然将其归为创业失败范畴,如何引导这一类企业走出低谷也是本书的目的之一。创业失败时既有企业绩效下滑的客观表现,也有创业者主观的受挫体验,而这种主观体验往往因创业者采取的社会比较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创业者如果选择下行比较,虽然自己的绩效在下滑,但因感觉自己的绩效比目标企业绩效好,仍然可能不认为自己是失败的。相反,如果创业者选择的是上行比较,即使自己的绩效在上升之中,也可能会产生自愧不如的失败感觉,因此界定创业失败时,有必要考虑创业者因社会比较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基于以上论述,本书将创业失败界定为:企业绩效持续走低,甚至倒闭,同时企业者有明显的目标受挫的感觉。企业的绩效下降情况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具体的绩效水平对比来衡量,而对于目标受挫程度,可以依据Shepherd和Haynie(2011),Shepherd、Patzelt、Williams和Warnecke(2014)的理论,从心理、社会和经济成本三个方面来考察创业者个体和创业团队的主观感受。

创业失败的代表性界定如表0-1所示。

表0-1 创业失败的代表性界定

(二)创业失败学习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者认为,失败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可能会为创业者提供重要的学习机会和增强其未来再创业的动机(Sitkin, 1992;Minniti & Bygrave, 2001;Shepherd, 2003;Politis, 2005;Ucbasaran,et al.,2009)。高效的创业者都是杰出的学习者,他们从一切事物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从失败中学习(Smilor, 1997)。可以说,失败是创业学习发生的引擎。

创业学习是近年来创业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分别从行为主义、实用主义、认知建构、人本主义、系统论五个视角对创业学习的实质进行了界定和阐释。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管理学或教育学领域,心理学层面上的实证分析较少(丁桂凤、李永耀、耿英伟,2010)。创业学习在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例如,对于国外创业学习研究的理论综述(丁桂凤、李永耀、郑振宇,2009),对于创业学习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索有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创业失败学习的文献却少之又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失败学习的产生

失败学习的概念起源于经验学习理论。根据Petkova(2009)的观点,创业学习是一种对创业结果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的学习过程。正是因为遭遇了失败,创业者意识到自己的创业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存在差距,所以才引起后续的反思,反思则推动了学习活动的发生。有学者认为,一旦创业者能够理解其企业为什么失败,那么创业者就能从企业失败中得到学习(即信息反馈),并修改他们现有的有关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企业的知识(Shepherd, 2003)。Sitkin认为失败向个体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一信号可以促进学习,因为个体很有可能进行事后分析,去了解导致失败的原因,从而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型,并激发这一模型的改变(Minniti & Bygrave, 2001;Politis, 2005;Ucbasaran,et al.,2009)。

2.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

创业者能从创业失败中学到什么?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业学习内容与具体情境相关,例如,Young和Sexton(1997)认为,创业者优先学习的内容因行业不同而不同。第二种观点认为创业学习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与“新机会识别”两类知识,例如,Schutjens和Stam(2007)把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分为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内部学习是指创业者在创建、管理和关闭企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而外部学习则是指学习与机会识别和创业警觉性相关的内容。他们认为,外部学习比内部学习对创业者的影响更为深刻。第三种观点认为创业学习内容包括“自我学习”“新企业管理”与“创业网络管理”等,例如,Cope(2005)将创业学习分为自我学习、商业学习、环境与创业网络学习、小企业管理学习、关系性质与管理学习五方面的内容。Cope(2011)基于实证研究进一步将创业失败的学习内容概括为自我学习、商业学习、网络与关系学习以及新企业管理学习四个方面。与Schutjens和Stam的观点不同的是,Cope认为自我学习是创业失败学习的核心(见表0-2)。

表0-2 创业失败学习内容汇总

依据以上对于创业失败学习内容的梳理,第一种观点只是笼统地认为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因行业不同而不同,没有正面论述创业失败学习的具体内容。第二种观点将创业失败学习分为内部和外部学习两类,但却忽略了创业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即自我学习的相关内容。而第三种观点将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聚焦在内部学习方面,但对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深刻反省(外部学习)却关注不够。因此,创业失败学习研究虽然已经从理论架构延伸到学习内容的多样性阐释,但创业失败学习内容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有待继续探索的。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认为:创业失败学习是指创业者对创业过程中的失误及自身不足进行反思的过程,这样的反思有助于创业者更好地分析行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的特征,增强识别创业机会的敏感性,提高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对自我有更好的了解,为下次创业做好准备。

3.影响创业失败学习的因素

一直以来,创业研究侧重于促进创业成功或避免失败的因素分析,很少关注创业者如何解释创业失败,以及这种解释对随后创业行为的影响(Cardon,et al.,2011)。近来国外已有创业研究者关注到创业失败对于创业者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并从不同侧面就创业失败对学习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索。已经识别出的影响因素包括归因方式、情绪管理、损失程度等,具体如表0-3所示。

表0-3 影响创业失败学习的因素

续表

归因和情绪是学者关注较多的影响创业失败学习的因素。从表0-3中的文献来看,学者一致认为创业失败的外归因不利于学习(Cardon,et al.,2011),但对于失败的内归因与学习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一是内归因有利于学习,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二是将失败归因于努力是有利于学习的(Cardon & McGrath, 1999),但归因于能力是否有利于学习有争议(Jenkin, 2011;Cardon & McGrath, 1999),可能是忽略了能力观的调节作用所致。例如,创业失败者如果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则可能会通过从失败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反之,则会悲观,易于放弃学习。也有学者认为,创业失败的归因与创业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形关系。三是内归因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的内归因不利于学习。过度内部否定必然会降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Yasuhiro,Peng & Deeds, 2015)。这三种观点的共同点就是认为将失败归因于努力是有利于学习的。

多数研究者认为,由失败而引起的消极情绪不利于创业失败学习,创业者可能会专注于情感事件而不能去思考导致失败的原因,从而错失学习的机会。Shepherd等(2003)对于哀伤(Grief)的研究认为,只有平复了哀伤,创业者才可能产生从失败中学习的兴趣。也有学者认为,失败可以减弱创业者过度乐观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其从失败中学习(Ucbasaran,et al.,2010)。如何应对由失败引发的消极情绪(例如,愤怒、恐惧、羞愧、抑郁等),增强其从失败中学习的动机缺乏实证的研究支持。

关于创业失败的成本损失程度对于创业学习的影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创业失败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越大,创业者从失败中学习的可能性越大(Madsen & Desai, 201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创业失败所导致的成本损失越小,越有利于创业者从失败中学习(Sitkin, 1992;Baumard & Starbuck, 2005)。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成本损失的程度不能只用客观标准来衡量,失败者的主观感受更重要。

除了归因、情绪和损失程度,研究者也将创业失败作为一种关键事件,分析失败者如何从这一关键事件中学习。但学者的研究局限在质的研究领域。

从以上文献梳理来看,创业失败对于创业失败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现有的研究结论之所以存在分歧,是因为从失败到学习之间可能还存在一些重要的变量及路径未被发现。如何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分析创业者处理失败的问题应对方式;如何依据情绪调节理论,分析创业者处理失败的情绪应对方式,从而探索创业者经历失败后如何通过创业失败学习提高自身的创业效能感,进一步激发其再创业的动机,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目前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

(三)创业失败与创业失败学习之间的中间变量

1.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Festinger(1954)首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具有评价自身观点和能力的动机,当所处的情境中缺乏客观标准时,为了降低不确定感,个体会倾向于与类似的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能够正确评价自我的信息”。Gilbert(1995)认为,“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这一过程,是自动的、自发的、不需要意识努力的,并且是相当普遍的”。由此可知,社会比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倾向。

人们的社会比较需求是不同的,某些类型的人会比其他人更频繁地进行社会比较,并且这种差异是跨情境的。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人倾向于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和自己联系起来,并且对处于相似情境下的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感兴趣(Gibbons,Buunk, 1999)。社会比较倾向与自我效能感负相关。社会比较倾向与许多人格因素有关(Wayment & Taylor, 1995;Gardner,et al.,2002),比如,低自尊(Wayment & Taylor, 1995)、抑郁(Eva,Philip,et al.,2006)、神经质。这类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不稳定和不明确的,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稳定的内在价值标准,他们把自我看成一个客体,这种客体的自我意识状态导致他们频繁地做社会比较,并且自我价值感会随着社会比较的结果而改变(Wayment & Taylor, 1995;Gardner,Gabriel & Hochschild, 2002)。此外,在竞争氛围中,个体处在有压力的状态下或处于不熟悉的环境中、害怕负面评价等都会对社会比较信息表现得更为关注和敏感(王明姬、王垒、施俊琦,2006)。

社会比较倾向与文化氛围有关。西方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社会比较的对象通常只是扮演信息的提供者。而中国人的自我是一种“互依性”(Interdependence)自我(杨中芳,2009),这使中国人的自我往往同时涉及了自己、他人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社会比较的功能通常也是多元的。跨文化的研究表明(Kitayama,Markus,Matsumoto & Norasakkunkit, 1997),西方文化下的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行为动机多源于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而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则更为关注自我完善(Self-improvement),进行自我批评的次数也比较多。中国人崇尚榜样教育,强调向优秀人物学习,注重自我完善,即更加重视上行比较,下行比较通常只有在习惯性的低自尊水平下才会使用。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推断,创业是一种高风险、高压力的活动,失败经历会降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打击其自尊,这一点可以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找到依据。为了重新自我评价、自我增强和自我完善,创业者会主动寻求社会比较,这正是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的出发点。与西方相比,中国创业者在遭遇失败后具有更高的社会比较倾向,而且更倾向于向上比较,寻求学习榜样,这方面已有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Chung & Mallery, 1999)。但截至目前,未找到从社会比较视角探索创业失败与创业失败学习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2.目标取向(Goal Orientation)

Elliot和Dweck(1988)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导向,即学习目标导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和成绩目标导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持有成绩目标导向的创业者把创业看作表现能力的手段,他们更多地认为创业绩效是对自己能力的验证。而学习目标导向的创业者则把创业看作一个熟悉并掌握创业技能的过程,他们对于创业过程本身感兴趣,激发的是内在的动机。由此可以推论,成绩目标导向的创业者创业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他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比较。通过上行比较寻找学习的标榜,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动机。而学习目标导向的创业者专注于自己是否掌握了创业的技能,在遭遇失败时,更注意反思失败的过程,寻求失败的原因,不会和他人做过多的比较。据此认为,由于目标导向的不同,遭遇失败的创业者可能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比较,也可能较少地与他人比较,这便是目标导向的调节作用所在。

3.自我怜悯(Self-Compassion)

怜悯植根于佛教的慈悲观,认为怜悯自己和怜悯他人同样重要。但过去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对他人的怜悯。Neff(2003)首次提出了自我怜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控制自己的痛苦感而代之以一种温暖、联结和关心的感觉的能力。自我怜悯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是个体对自己的痛苦和失败不予回避,用开放宽容的态度加以感受,并给予无偏见的理解,将个人的经历看作全人类共同经历的一部分,从而减轻个体所体验到的痛苦(Neff, 2003;Neff,Kirkpatrick & Rude, 2007;张耀华、刘聪慧、董研,2010)。

Neff认为自我怜悯包括三个基本成分:自我友善(Self-kindness)、普遍人性感(Common Humanity)和正念(Mindfulness)。自我友善可以看作自我怜悯的情感成分,让个体无条件地接受自我;普遍人性感可以看作自我怜悯的认知成分,它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等过程扩展个体的视野;而正念可以看作自我怜悯的高级调节控制成分,它可以把自我友善和普遍人性感调节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自我怜悯的三个成分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自我怜悯能够帮助个体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缓冲它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良好的情绪。Neff等(2007)针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悯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与负性情绪呈负相关。之后,Neff和Vonk(2009)又发现,控制了自尊水平之后,自我怜悯与所有正性情绪仍然呈正相关。为了避免问卷法的缺陷,Leary、Tate、Adams、Batts和Hancock(2007)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不论是面对真实的,还是想象的,或者是回忆中的事件,自我怜悯都与负性情绪负相关,而与正性情绪正相关。自我怜悯不仅在个体面对负性事件时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增强个体积极的心理力量。自我怜悯与幸福和乐观存在很强的联系。相比于社会支持,自我怜悯甚至预测了更大比例的幸福感(Neely,Schallert,Mohammed,et al.,2009)。由此可以推测,自我怜悯可以帮助创业者缓冲因创业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的情绪。将自我怜悯引入创业失败领域,是本书新的尝试。

(四)创业失败学习与再创业意向(Subsequent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Krueger & Brazeal, 1994;Krueger,Reilly & Carsrud, 2000)。Bird(1988)最早提出创业意向的概念,把创业意向定义为“指促使创业者追求创业目标,使其投入财力、物力和精力来对创业行为做出积极承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定义为大量学者所引用(Souitaris,et al.,2007;Zhao,et al.,2009)。创业意向的概念汇总见表0-4。

表0-4 创业意向的概念汇总

已有文献主要分析了初次创业的个体产生创业意向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未深入探讨再创业意向这一概念。本书认为再创业意向与创业意向的核心成分是一样的,都是个体关于创业的信念、承诺和计划。个别学者已经认识到了先前的创业经历对于再创业意向以及后续创业活动的影响,例如,Gupta(2005)认为创业失败是创业者发现新的机会和提高成功率的“垫脚石”。Jenkins等(2011)认为创业者在经历创业失败之后,会对自己的创业行为进行反思和学习,这对再创业意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Boyd和Vozikis(1994)首次将创业自我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引入创业意向的研究中。创业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Chen,Greene & Crick, 1998)。在众多前因变量中,创业效能感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关键变量且具有很好的预测效力(Krueger & Brazeal, 1994;Forbes, 2005;Wilson,Kickul & Marlino, 2007)。Zhao、Seibert和Hills(2005)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首次探讨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个体因素(创业学习、创业经历、冒险倾向等)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由此看来,通过创业学习可以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其创业意向。这一机制应该也适用于再创业情境,即通过创业失败学习,提高再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产生再创业意向。本书认为,这里需要考虑到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失败学习前后两个时间点上的对比,即再创业意向的产生更可能取决于通过创业失败学习,创业者感觉创业自我效能感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本研究的设想,需要接受实证研究的检验。

(五)现有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

在创业领域,学者关注创业成功要早于且远远多于创业失败。有限的创业失败研究成果中又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用的是现象描述或者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细致梳理,发现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1.创业失败及创业失败学习的界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已有的三类创业失败定义各有优缺点,学者对于创业失败没有做出明确的、一致的界定,并且未有创业失败的具体测量指标。已有的创业失败界定的局限性在于:将创业失败等同于破产,缩小了创业失败的外延;将创业失败等同于企业所有权的终止,没有区分创业所有权终止的多种可能性,不当地将企业所有权作为创业失败的本质特征;将创业失败看作是创业者的愿望落空,但没有参照创业绩效的客观表现。本书认为,需根据企业的业绩现状(客观指标)和创业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指标)两个方面来理解创业失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该构念的内涵以及操作化测量进行更细致及全面的界定。

关于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也存在分歧。已有的三类观点研究或者笼统地认为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因行业不同而不同,没有正面论述创业失败学习的具体内容;或者将创业失败学习仅局限在内部或外部学习一个方面,内容不够全面,未来的研究应该既关注创业者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即自我学习的相关内容,重视企业本身的管理问题,同时也增加对创业机会的反思。因此,创业失败学习内容的研究虽然已有多样性探索,但已有的三类观点研究各有侧重点,如何整合多家观点,提出一个完整创业学习内容架构,是当前创业失败学习研究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2.创业失败与创业失败学习之间的路径单一,需要考虑更多的相关变量

创业失败的早期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失败的因素分析以及初次创业如何避免失败,试图探究失败发生的具体路径和过程机制。近期的研究分析了失败归因、哀伤情绪、失败经验、损失程度如何影响创业失败学习,但具体的影响路径及程度存在分歧。这种分歧的根源可能是对某些重要相关变量的忽略。例如,成就目标导向不同,失败者追求成功的动机不同,其随后的学习表现也会不相同。再如,社会比较的倾向性不同,比较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而自我怜悯水平的高低则涉及失败者能否合理把握自己的情绪,对于失败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些中间变量的思考将有助于更合理解释创业失败与创业失败学习之间的复杂作用机制。

3.如何应对创业失败引起的消极情绪有待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撑

已有的研究发现,创业失败往往会使创业者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包括痛苦、抑郁、悔恨、羞愧、耻辱、愤怒、内疚、责备、悲伤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等,这些负面情绪对于创业者的创业失败学习以及未来的再创业意向会有消极的影响。但从查找到的相关文献来看,只有Shepherd等对哀伤(Grief)在创业失败与创业学习之间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他类型的消极情绪如何影响创业失败学习却没有引起学者的关注。如何降低由创业失败引起的消极情绪对再创业意向的影响有待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撑。

4.未来研究需要更多思考中国文化特色对于再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失败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很多概念的界定及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论述直接借用了西方的研究成果,忽略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者对于创业失败的特殊感受及应对方式。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社会比较方式不同,对于失败的理解不同,对于失败的宽容度也不同,以后的研究应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探索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这样的研究结果对于中国创业者更有指导意义。

5.研究方法单一,难以收集到真实性高的信息

在研究方法上,创业失败领域的实证研究多通过访谈或自我报告式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中国文化背景下,创业者往往会将创业失败看作耻辱的经历,回忆失败多是痛苦的过程,被试可能不愿意暴露或回忆与失败相关的某些事件,还有可能选择性地隐瞒部分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到真实信息的获得。另外,由于自我服务偏差和事后合理化存在,通过自我报告获得的信息也会失真。因此单纯通过访谈或自我报告式的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

鉴于自我报告和事后调查存在局限性,学者们应该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以获得真实的信息。例如,可以采用创业失败动态跟踪研究法(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Dynamics),获得较高质量的研究信息。也可以采用情境测试法,让被试在假想的创业失败情境中,设身处地思考失败时的感受,搜集研究数据,以期获得更真实的研究资料。

6.缺乏对于创业失败的干预研究

目前创业教育多是针对本科生的一种关于怎样开办企业以及如何管理企业的课程教育,或者是针对社会在职或待业人员的一种知识培训。针对经历失败的创业者(无论是大学生创业者还是其他人群中的创业者)如何应对创业失败诱发的消极情绪,如何通过强迫性的社会比较促使创业受挫者找到合适的学习榜样,激发其再创业的意向,鲜有相关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