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方针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创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创业活动日益活跃(倪宁、王重鸣,2005)。2011年的全球创业观察(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报告表明,在54个成员国中,中国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EA)排名第一,与2010年的第15位相比,实现了大幅提升。除早期创业活跃度以外,2011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还显示,中国人的整体创业意愿在成员中同样处于较高水平。这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全民创业”的火热状态。创业数量的激增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极大地缓解了民众的就业压力。
创业活动是创业者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环境中识别和把握机会、获取利润并谋求成长的过程,因而,创业是一种高风险活动,多数成功创业者都有过创业失败(Entrepreneurial Failure)的经历(Shepherd, 2009)。2011年的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指出,中国创业企业的质量和存活率有待提高。更有报道称,我国70%的企业存活时间低于1年,平均企业寿命不足3年。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更低,只有2.4%。面对如此高的创业失败率,如果不能适时引导创业者调整心态,从失败中学习,目前的“全民创业热潮”将成为“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象。
创业失败会给创业者带来严重的后果(Yang & Aldrich, 2012)。创业失败的常见形式是破产、倒闭等,意味着失败之后创业者很可能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创业失败除了给创业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Arora & Nandkumar, 2011)外,还会对其身心造成重创,例如,创业失败往往会使创业者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包括痛苦、抑郁、悔恨、羞愧、耻辱、愤怒、内疚、责备、悲伤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并常伴随有不良的生理症状,例如,疲劳、高血压、失眠、体重下降,甚至导致自杀(Cardon & McGrath, 1999;Shepherd, 2003;Singh,Corner & Pavlovich, 2007;Shepherd & Haynie, 2011;Cope, 2011)。创业失败还会降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风险承担倾向,伤害创业者的自尊心以及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阻碍其工作绩效的改善(Whyley, 1988;Bandura, 1991;Cardon & McGrath, 1999;Shepherd, 2003)。创业失败往往也是家庭关系破裂的导火索(Harris & Sutton, 1986;Sutton & Callahan, 1987;Singh,et al.,2007;Cope, 2011),例如,因为创业失败而招致离婚或众叛亲离等。因为社会对于创业失败者的污名态度(Weisenfeld,et al.,2008),创业失败也常使其社会关系遭受重大的破坏(Whyley,Smita,Cope, 2011),例如,因为创业失败,负债累累,原来的朋友不再愿意和自己有过多的交往,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来往。
但是,近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创业失败所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的,例如,Cardon、Stevens和Potter(2011)认为,经历了严重失败的创业者在创业机会面前不会退缩。相反,与具有成功经验的创业者相比,受挫的创业者更具自信和创业激情,因为他们将失败看作创业的入场券。Ucbasaran等(2010)研究表明,没有经历过创业失败的重复创业者(Repeat Entrepreneurs)认为自己不会失败,因为之前的成功使这些创业者缺乏反思自己决策的能力和动机,容易盲目乐观。更有学者直接指出,失败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可能会提供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推动未来创业动机恢复和增强(Sitkin, 1992;Minniti & Bygrave, 2001;Shepherd, 2003;Politis, 2005;Ucbasaranetal, 2009)。
由此看来,创业失败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创业者来说,失败既可能是一个痛苦的、破坏性的经历,这种经历足以让创业者一蹶不振(Cope, 2011),创业失败也可以促使创业者从失败中学习,从而为再次创业创造条件(Sitkin, 1992;Minniti & Bygrave, 2001;Shepherd, 2003;Politis, 2005;Ucbasaran,Westhead & Wright, 2009)。分析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索创业失败者如何通过学习从失败中汲取力量,重新开始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业失败研究是组织行为学及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导致创业失败的内外部原因以及失败对创业者的消极影响,回答了“为什么会失败”和“失败的影响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的内容和层次都显得比较单一。近年来,关于创业失败的研究有所扩展和深化。沿着这一学术发展脉络,本书的目的是探讨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本书从创业失败者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和情绪应对方式两条路径出发探索创业失败后再创业意向的发生机制。一方面,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分析创业失败者如何锁定学习目标,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激发再创业意向;另一方面,依据情绪调节理论,分析创业失败者如何应对消极情绪,激发失败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增强再创业的意向。此外,通过创业失败者在时间轴上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比较,寻求创业失败者再次创业的时间点。与以往的创业失败研究相比,该研究视角新颖,且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分析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提出科学的干预研究的具体设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