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与再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创业失败的内隐污名效应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者开始关注污名这一特定的社会心理现象。最近20多年来,对污名的研究逐渐深入,这方面的研究可谓卓有成效。研究发现,被污名者常常因为某一方面(例如疾病、能力、贫穷、地位等)而遭到社会主流群体的厌恶、歧视和回避,甚至排斥(张宝山、俞国良,2007)。主流群体的这种消极态度易给被污名者的身心健康、学业及职业发展等方面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Major & O’Brien, 2005)。Corrigan将污名分为社会污名和自我污名两类。社会污名是社会公众对被污名者所持有的偏见和歧视。自我污名是由于社会对他们所持有的负面看法使受到污名的人陷入负面情绪(Singh,Corner & Pavlovich, 2012)。以往的研究文献探讨的污名群体主要有艾滋病患者、农民工、心理疾病患者、留守儿童等。但人们也会对创业失败者产生污名态度,因为人们常认为创业失败者是因其不够聪明或不够敬业而失败的,失败后其经济地位低下,形象落魄,而对其产生污名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失败者也是一个污名群体,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创业失败污名是近年来学者关注的一个新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创业者越来越多,创业失败也就屡见不鲜。已有文献把创业失败界定为破产、倒闭或资不抵债(Zacharakis,Meyer & Decastro, 1999)。根据这一定义,创业失败有一个“所创企业停止运作”的时间点标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创业失败是指创业者没有实现预期的绩效目标(Cannon & Edmondson, 2001)。这一种观点则将创业失败看作一个偏离创业者目标的持续衰败过程。本研究采用的是创业失败的过程观,即认为创业失败是创业绩效持续降低直至企业倒闭的过程。

提起创业失败,人们脑海中常会浮现出“倾家荡产”“众叛亲离”“一蹶不振”等负面词汇,同时在生活中也会尽量避免与创业失败者来往,免得受连累。这种情况就是社会创业失败污名的一种具体表现,即人们常常对创业失败者抱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具有低能力、爱冒险等不良个性,情感上排斥他们,行为上不愿与其交往。创业失败后创业者往往会沦为一个弱势群体,社会的偏见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使之陷入生活困扰中,无法重整旗鼓,开始新的生活。关于创业失败污名,至今在中文期刊上还没有查阅到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已经有些研究成果。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及资助力度,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仍然低于西方国家,而且创业失败率一直居高不下(何应林、陈丹,2013)。大学生对于创业失败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创业失败者持有污名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会对创业失败者产生负面的影响,更会对其自身的创业意向产生阻碍作用。创业失败污名实质上是人们对于创业失败者的一种态度,内隐的态度更能体现其真实性。本研究根据态度三成分说,研究创业失败内隐污名状况是否符合态度三成分说,或者说是否包括(认知评价、情感反应、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据此探索大学生创业失败内隐污名的内在结构及其存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