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及特色小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产业集群发展的内涵、模式和阶段

有学者区分了产业集群发展与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演化主要强调集群所处发展阶段变化的过程,即从形成到成熟,再到衰落的过程;发展则主要强调集群整体实力的增加,如其规模、能力、影响力等特性由弱变强和差异性由小变大(魏后凯,2007)。

不同的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趋势,集群发展过程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现有文献大多集中在对集群形成的研究中,大致可归纳为新经济增长流派、新经济地理流派以及新贸易理论流派等3大类,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于集群外部以及内部条件。新增长理论从集群的要素禀赋出发,认为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等的投入是影响集群成长的关键因素(Romer, 1990;Lucas, 1988)。新增长理论指出了区域禀赋差异和技术差距是促进产业集群产生的关键原因(王业强、魏后凯,2007),但是对集群成长的机制研究不足。

与新增长理论显著不同的是,新经济地理理论从经济主体的空间距离出发,提出了以市场潜力与供求关联为核心的供求关联经济,认为集群的居民消费水平、企业数量、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运输条件(包括有形运输成本,也包括地方保护引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是影响集群成长的关键因素(Krugman, 1991)。国内学者文玫(2004)通过对中国工业的定位和集聚地重新审视认为,中国制造业高度集中在沿海省份,交易和运输费用的下降可能会促进制造业在地域上进一步聚集发展;高华(2010)认为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的内在核心问题,是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力量,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并运用复杂理论建立系统模型来研究集群发展;曹玉廷等(2008)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两个层面在空间上的扩展:实体方面的规模发展和产业集群的虚拟发展(影响力、网络完善程度及集群创新创利能力等);李琳等(2009)提出从集群规模、集聚程度和集群质量三方面来综合评价集群发展程度,其中集群质量由集群发展活力(发展能力)、集群发展潜力(经济基础环境条件)两个维度组成。

集群发展的现有研究一般分为两类: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和有特指的发展。前者主要强调集群规模或者生命周期上发生的变化,并不针对集群发展的表现形式、内涵、路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后者则是强调集群能力上的变化和提升。

发展模式主要指集群发展的动力来源及性质的不同类型。从大的方面看,产业集群有两种发展演化模式:一种是政府推动下的“嵌入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地方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形成的“自发型”产业集群(Porter, 2005)。肖功为等(2010)在研究湖南食品集群的发展模式时提出了资源依托型、政府推动型和龙头企业牵动型等3种集群发展模式;科技园区集群的典型发展模式可分为产学研结合模式(硅谷)、新业态模式(班加罗尔)、研发驱动模式(韩国大德)、大学科技园模式(英国剑桥)、科学城模式(法国索菲亚)和产业驱动模式(中国台湾新竹);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也可以分为自主创新模式(中关村)、产学研联合驱动模式(上海张江)、开放式管理模式(深圳高新区)和内陆地区自主创新模式(西安新区);朱洁等(2008)从自主创新的视角探讨了临港产业集群模仿创新、原始创新、合作创新等主流的路径模式,提出我国提升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最佳路径:模仿+合作创新、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杨奇星(2009)探讨了大量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专业市场的发展密切互动模式;刘恒江、陈继祥(2004)认为,产业集群内部治理与集群政策相结合的“从下到上”模式,是有利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关于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划分目前能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产业集群分为形成期、持续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发展阶段(Tichy, 1998)。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Weber(1909)在《工业区位论》中将集群分为初始阶段和高级阶段,集聚初级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产生集聚优势,而集聚高级阶段则通过各企业相互联系的组织产生工业化。Porter(1998)从集群生命周期的角度描述了产业集群诞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他把集群发展分为萌芽、发展、衰退和升级4个阶段。Dalum Bent(2005)认为新的突破性技术的生命周期可能会引起新产业集群的出现,或者为现有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机会;对于技术快速发展的集群,其演化与集群技术生命周期的变换密切相关。Pouder和St. John(2004)提出集群演进将经历3个阶段:形成阶段、收敛阶段和重新定位阶段,进而分析了资源获取、管理认知、制度文化对集群创新水平和阶段演化的影响。Klink(2001)将集群演进分为发展、扩张、成熟、过渡4个阶段,理论陈述和案例分析均较为详细。另外,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从创新角度把集群的形成分为基础创建期、形成期、成长稳定期等3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成功因素进行了分析。汪凡(2007)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中的“要素—产业链—创新网络”视角,将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划分为产业要素集聚、产业链发展与区域创新网络建设3个阶段,并探析3个阶段的主导因素。

侯茂章等(2009)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是否嵌入全球价值链为标准,将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分为基于区域价值链的内源式发展阶段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在内源式发展阶段,集群嵌入区域价值链,以区域环境为主要发展空间,区域内要素、市场等基本能满足集群发展的需求;而国际化发展阶段则是指区域内某些因素已不能满足集群需求,促使其嵌入全球价值链重新获取发展所需的支持因素,从而向全球拓展以寻求发展空间。

集群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是集群发展研究的两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讲,集群升级是指产业集群摆脱原来的发展路径,自我更新,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从产业集聚的特征看,Capello提出集群升级是由低级向高级拓展的过程,其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地理接近型→专业化产品区→工业区→创新区;还有学者从创新的角度将集群升级路径概括为制度创新为先、技术创新跟进、市场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为后。国内学者则更加关注集群升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陷阱和风险角度论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战略盲点、路径依赖、过度竞争导致的“柠檬市场”现象。

刘志彪等(2005)提出中国要完成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应该延伸价值链;严北战(2010)认为集群升级是产业链升级的核心机制——“三链”高级化机制的结果,从“产品链”“知识链”“价值链”的高级化研究了升级机制并探讨了升级路径;曾刚等(2008)认为,集群不仅需要挖掘内部联系,更需要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主动创造、保持和捕捉价值来实现升级;梅丽霞等提出,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产业集群升级包含外部关联、社会资本、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系统等5个方面;王瑛等(2010)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在地方集群的升级中发挥后发优势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李森(2009)在研究开发区发展时提出了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型,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产业集群价值链维度以及产业集群内核;孙元媛(2007)提出要重视集群主导企业对外联系,利用主导企业的溢出知识实现向价值链的更高端跨越,并分析了4种知识流在实现集群升级中的不同模式。

王小青等(2010)认为产业集群必须是能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具有比较完善配套服务的企业集合,并从企业战略联盟理论角度来分析产业集群发展;来新安等(2010)在研究温州鞋业集群时分析了知识溢出与创业活动具体如何反向作用于集群发展,并认为掌握核心技术是产业集群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戴为其等(2010)认为公司创业与集群升级有密切关系,认为公司创业史是实现集群升级过程的重要手段。

汤临佳等(2012)从产业集群的结构出发,发现集群结构与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并提出集中演进、平台演进和中进演进等集群升级的三条路径;杨奇星(2011)认为专业市场通过需求集聚效应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兴起,沿着产业链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密切配合的企业集群网络并最终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集群升级;高华(2010)提出产业集群是个复杂系统,认为传统的线性还原论不能解释集群发展,而必须运用复杂理论来建立集群升级的系统模型。

Porter(1998)从集群生命周期的角度描述了产业集群整个发展过程,并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来源于自身持续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创新的速度。同时指出,产业集群萎缩和衰亡的原因是集群内部的僵化、集体思维惯性和外部环境的影响。Padmore和Gibson(2005)在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基础—企业—市场”模型(以下简称“GEM模型”)。于斌斌等(2010)研究了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与集群企业研发投入的模式关系(研发模式分为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研发外包),实证研究显示进行研发的集群企业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无研发的企业;3种研发模式中,进行自主研发的集群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采用其他研发模式的企业。江青虎(2009)通过实证方法,探究集群企业的集体学习、组织内学习、环境动态性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发现集体学习的不同方式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群企业的组织内学习在集体学习和竞争优势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高华(2010)认为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的内在核心问题,是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力量。

综合来看,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视角很多,包括价值链、知识溢出及学习机制、集群网络结构等。实际上,集群真正实现升级一定是内因与外因高度统一作用的结果,而内因是集群的内生治理结构和动态能力,外因是全球价值链拉动和政府示范工程的引导。内生治理结构由集群企业及其关联机构决定,而对集群功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大企业、专业市场、科技研发机构、集群品牌等。本研究认为,集群竞争力是集群作为整体在竞争环境中,与其他市场竞争者进行竞争占据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