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外研究的评析与启示
梳理国外研究可发现,国外学者较多地关注于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协调研究,从韦伯A、巴顿K J到库兹涅茨S(Kuznets S, 1955)、卢卡斯R E(Lucas R E, 1988)再到现代的戴维斯J C和亨德森J V,已从早期的描述分析转变为三者内在机制的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钱纳里H B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通过多形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产业结构转换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并提出对比分析的参照模型。但总体而言,国外研究较少涉及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机理与实现途径。因此,根据上述国外评析,对我国研究“五化”协调问题有如下启示:
第一,深入“五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剖析。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五化”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地域特色,剖析“五化”协调的动力机制和实现途径,可为推动我国“五化”协调进程提供重要支撑。当前,我国面临着传统产业改造任务重、城镇化建设问题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难题,更有保障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的发展压力,区域现代化进程阻力重重。因此,因地制宜地探索新时期产业、产城、城乡、人地协调关系,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五化”协调理论架构,对于我国现代化方略的实现意义重大。
第二,加强产业发展与“五化”的关系研究。从国外产业研究可发现,既有从经济水平、三次产业、产业门类等方面的量化分析,又有从要素集聚、劳动力转移机制、工资水平变化等视角的微观透视。而我国“五化”的产业研究,多从产业结构演进、经济集聚发展、人口就业结构等方面切入,而对产业门类的分化、要素集聚机理的阐释、地方生产网络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因此,融入多元化要素从微观视角透视“五化”协调进程的产业演进规律,对强化我国“五化”协调的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大有裨益。
第三,探索“五化”协调与城乡统筹的互动途径。国外在推进“五化”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重视农村人口转移机制的解析,另一方面也重视城乡变革中的农民权益保障、制度变迁效应、城镇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也探讨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互动的土地统筹、产业衔接、规划管制、空间融合、生态保护等问题。因此,我国“五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一方面要科学审视城乡统筹建设的时序性、执行性和地域性等问题,理清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强城乡建设与当地发展的关系研究,注重城乡经济社会诸方面的统筹谋划和农民切身利益保障,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