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雾计算、边缘计算、霾计算
除了云计算,大家可能还听说过雾计算、边缘计算、霾计算等,它们又是什么,和云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先打个简单的比方,云计算作为大佬,如果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就有些疲于奔命了。这时,雾计算们便站出来,处理琐事。大家分片区包干,能处理的自己处理,再将处理好的结果或不能处理的部分上交给大佬云计算。
由于云计算需要终端把所有数据集中运输到同一个数据中心,而将数据从云端导入和导出,比人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其还会受到带宽限制等影响,可能导致拥塞、计算延迟等。
于是,我们在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又加了一层,叫作网络边缘层。比如,再加一个带有存储器的小服务器或路由器,把一些并不需要放到“云”的数据在这一层直接处理和存储,以减少“云”的压力。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传输速率,降低了时延,这个工作原理就称为雾计算。
处于网络边缘层的带有存储器的小服务器或路由器等,可以称为雾节点。组成雾节点的,往往不是性能强大的服务器,而是一些性能较弱的,更为分散的,处于大型数据中心以外的庞大外围设备。这些外围设备既包括智能终端本身,也包括把智能终端与云端相连接的网关或路由设备。这些节点渗入到工厂、汽车、电器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可计算设备中,就像是遍布我们身边的雾气,无处不在。
云计算和雾计算具体有哪些异同点呢?
相同之处是,雾计算的原理与云计算一样,都是把数据上传到远程中心进行分析、存储和处理;都基于虚拟化技术,在共享资源池中为多用户提供资源服务等。
不同之处有以下两点。一是与云计算相比,雾计算所采用的架构更呈分布式。雾计算会设置众多分散的中心节点,即有很多个雾节点,而不是只有一个云中心。所以,云计算是新一代的集中式计算,而雾计算是新一代的分布式计算,符合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
二是云计算更强调计算的方式,雾计算更强调计算的位置。雾计算介于云计算和个人计算之间。云计算像是把所有数据都送往天上的云中,雾计算则是把数据送到身边的雾气里,所以又被称为“分散式云计算”。
总的来说,雾计算作为云计算的补充,是为了弥补云计算本地化计算问题,所以就是本地化的云计算。
那么,边缘计算又是什么呢?
边缘计算本质上是雾计算的一个子集,进一步推进了雾计算的“LAN内的处理能力”的理念,处理能力更靠近数据源。边缘计算不是在中央服务器里整理后实施处理,而是在网络内的各设备中实施处理。
一般而言,雾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区别在于,雾计算更具有层次性和平坦的架构,各层次的节点形成网络,而边缘计算依赖于不构成网络的单独节点。雾计算在节点之间具有广泛的对等互连能力,边缘计算在孤岛中运行其节点,需要通过云实现对等流量传输。
至于霾计算,就多少有些另类了。
霾计算,通常用来表示比较差的云计算或者雾计算,也可简单理解为垃圾云或雾计算。如果“云”或“雾”提供的服务存在着安全问题,以及隐私数据被丢失泄露、数据传输不稳定、网络频繁出现中断等问题,则其对用户产生的伤害会导致其整体效用弊大于利,恰如“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然,也有人将霾计算当作中性词,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17年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上,就首次正式提到霾计算,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方式定义,着重强调霾计算更接地气的一面,赋予了霾计算更多积极的含义。
打个比方,云计算下面有很多小弟辅佐,雾计算是接地气且比较得力的,边缘计算是更接地气的,霾计算则是小弟里最底层的。
雾计算、边缘计算及霾计算,甚至海计算等,都不是用来代替云计算的,而是对云计算短板的弥补。云计算更像是一个管理统筹者,负责长周期数据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在周期性维护、业务决策等领域运行,下发业务规则到边缘处。而其他计算像是执行者,着眼于实时、短周期数据的分析,更好地支撑本地业务被及时处理和执行;同时,更靠近设备端,为云端的数据采集做出贡献,支撑云端应用的大数据分析。
这样相互配合处理大数据,使得所有数据无须传到遥远的云端,在边缘侧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实现“应用在边缘,管理在云端”,更适合实时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处理,也更加高效而且安全。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把云计算比作中央军,那么雾计算、边缘计算相当于各级地方军,霾计算就是民兵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