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你才真的学不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 从亏损200万元到餐饮界的“黑马”

西贝餐饮火了,贾国龙的心思也活了。喜欢冒险和开拓的他,自然不会甘心在临河这一方天地扎下去,于是在1995年来到了北京,那年他28岁。

初到首都,人地不熟,但贾国龙已经为自己制订了计划:一面去酒店“偷艺”,一面了解北京的餐饮业。本以为可以按计划行事,却不想他这个从内蒙古来的外乡人频吃闭门羹,即便是扫地端水这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这一系列遭遇如同一盆盆冷水泼向了贾国龙。

两个消失的“100万元”:今天的代价就是明日的出路

虽然求职不顺,但贾国龙依然没有放弃。1996年,他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去了深圳一家豪华但不景气的海鲜酒楼。这是贾国龙第一次看到装修得如此气派的大楼,怦然心动之下立即掏钱购买,还从内蒙古大饭店找来几位海鲜厨师。之所以跨区域招聘,是因为他想把在家乡时的全套经营模式照搬过来,然而就是这一步,让贾国龙吃了大亏。

在接下来九个月的时间里,贾国龙幻想的一鸣惊人没有出现,反而赔了100万元。这笔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是贾国龙在临河辛辛苦苦攒下的钱。

这个惨痛的教训让贾国龙在一段时间内少言寡语,但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沉稳。他在反思了失败的经营策略以后,咬着牙发誓:“这是我亏的最后一个100万元。”

在旁人看来,这一次贾国龙一定能够接受教训,不想他却重蹈覆辙。

或许是因为极度不甘心,贾国龙东拼西凑,在北京承包了金翠宫海鲜大酒楼。然而,事实再一次教育了贾国龙,他预想的一切并没有实现,金翠宫海鲜大酒楼成了叫好不叫座的买卖,这样规模的酒楼运营成本极大,稍有不顺就会带来巨大亏损,仅用4个月就又让贾国龙亏损了100万元。

人生中的两个100万元与贾国龙彻底告别,屡战屡败让贾国龙信心全无,他准备收拾行李回老家。临走时,贾国龙带着手下去一家西北风味的餐厅吃散伙饭,竟然看到了熟悉的家乡菜,触动他的不仅仅是思乡情,还有一个影响他后半生的决策——留在北京!

事不过三:立足北京,战略思维重启

贾国龙到底在想什么?

从深圳到北京,贾国龙瞄准的都是当时“高大上”的海鲜。海鲜的确说起来响亮,可在当时消费海鲜盛宴的人群有限,也不是贾国龙的经营强项,那为什么不延续在临河的成功,把内蒙古特色美食卖到北京呢?

有了想法就立即付诸实践,这是贾国龙的做事风格。他把金翠宫海鲜大酒楼直接改成了金翠宫莜面村,专卖内蒙古菜。为了营造声势,贾国龙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电视台上投放广告,还花费10万元,请内蒙古歌唱家德德玛作为广告代言人推广了3个月,最后真起了作用:内蒙古的特色招牌菜,让金翠宫莜面村的日均流水从2万元涨至4.5万元。要知道,当时打广告的餐厅屈指可数,贾国龙大胆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一炮打响以后,贾国龙又迈出第二步。2001年2月,他在六里桥开了分店,将“西贝莜面村”打造成餐饮连锁品牌,一时间大江南北都知道了这个装修土气、经营西北菜肴的餐馆,让那些平日里追赶着西洋快餐的人忍不住过来尝鲜,人们开始认可这个主打西北民间菜的品牌。

回过头看,贾国龙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事业重心从临河迁移到了北京。北京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这里虽然开店成本高,经营风险大,但是一旦打出名号,就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辐射,有了知名度,盈利就不是问题。当然,迈出这一步需要勇气,贾国龙做到了。

黑马诞生:遍地开花的西贝莜面村

营销要有可持续性,不能只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要培养大批的回头客,于是贾国龙拿出了家乡最古老的两样东西——莜面和羊肉。

当时北京卖莜面的很少,更不要说像样的店铺了。人们对陌生的食物有些排斥,甚至连“莜”字怎么念都不知道,贾国龙还发现,用北京的水蒸出来的莜面都黏在了一起,没有老家的味道。这个难题不解决,莜面根本不可能打开市场,但如果把内蒙古的水拉到北京,成本过于巨大,也限制了西贝未来的发展。为此,贾国龙拿出了实验精神,他经过反复测试才发现,并不是北京的水不合格,而是北京海拔低、气压高,蒸的时间短一点才好。

莜面做出来了,但要让消费者接受,还需要营销助力。贾国龙思前想后,决定用人们熟悉的内蒙古烤全羊帮莜面“站台”。为此,贾国龙邀请了内蒙古歌舞表演团队,让整个餐厅变得像小剧场一样热闹,加上德德玛的明星效应,越来越多的食客在吃羊肉的同时,也尝试着来一碗莜面,一来二去,莜面火爆全北京。

从此,餐厅的日均流水从2万上涨到4.5万,又飙升到6万……,西贝莜面村成了北京餐饮界的黑马。2001年11月,北京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仅仅用了1年的时间,西贝莜面村在北京的营收过亿。贾国龙趁热打铁,一口气在全国11个城市开了60多家分店。

一家企业,如果不经历试错阶段,而是靠着好运站稳脚跟,那么势必会埋下隐患,因为人们看不到它潜藏的危机,会投入更多的成本,一旦失败将是致命性的。回过头看,正因为贾国龙亏损了200万元,他才能理性地认识到自身的短板,同时发掘出莜面的潜力,这段弯路不是他创业生涯的污点,反而是指引他东山再起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