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道德经》感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1]

参考释义

上士闻道,信而且会勤勉竭力地执行;中士闻道,会欣然保存起来,但有时也会忘记得无影无踪;下士闻道,见道柔弱、质朴,认为道是恐惧、鄙陋的,会大笑不已。不被下士所嘲笑,道就不是道了。所以,古时立言的人这样说:越来越明白道却不彰显,在道上不断前行如同不断后退,平坦的道路好似崎岖。上德之人如深谷,洁白、显赫之人如同埋没一样不自彰显,德行广大之人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建立道德之人却甘愿做输家,质朴之人如同混浊未开。最方正之人,反而没有棱角,最大器之人,却认为自己没有成就,有大音之人会待时而动很少发出声音,有大象(最大的法象)之人,心中没有刑罚,所以道是幽隐而无名无声的。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有所成就。

说东谈西

“大器免成”和“大器晚成”截然不同,“晚成”是成,而“免成”是不成,“免成”还有主动不成之意,而“晚成”虽然强调了“晚”但还是主动的成,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士”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阶层,属于最低等级的贵族。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有知识、有能力者的代称,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这是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阶层,可以说是社会的中坚阶层。比如主持百家文化发展的学士们在推动文化的发展,苏秦、张仪等人在主持列国的争霸大业,墨家的弟子们在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他们代表的是各国国君甚至都无法完全左右的一股力量。他们闻“道”,但表现各异,也就是老子嘴中的上士、中士、下士。“立言”的含义可以在《左传》中找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勋;“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此三者都可以流芳百世。

即便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个精英阶层,其悟性也是千差万别的(或者说很多人也都未得道),这与我们在生活中的感悟是一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看见或遇到一件事,就立即可以抓住核心要点,并付诸行动;而有些人只是叶公好龙,或许知道某些东西是好的,会收藏起来,收藏之后就相当于遗弃了,也不会重复领会其中的要义,更缺少行动力;还有些人外在光鲜,但内在粗鄙,不仅抓不住事物的核心,还会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地讽刺挖苦别人,这类人是最不值得期待的一类人。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这一段比较难以理解,感觉在以往的解读中也鲜有很贴切的。本人希望用范蠡经商的经历来与大家一起感悟这段话中内在的哲学含义。

范蠡从越国隐退之后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他勠力耕作,兼营副业(捕鱼、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说: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计然是范蠡之师,传说是老子的弟子)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作为商人的始祖,范蠡三次散尽家财,为什么呢?

本人思考:范蠡认为商人经营的核心是人心,是为大众服务,人心不断聚集之后,无论未来做什么生意,都可以赚钱,而且会快速地发家致富,这就是“明道”的过程。“明道”之后,所有有形的财富都成了负资产或者说是累赘,将有形的财产散去,人心才能不断聚拢,就是自己在继续“明道”(明白道的内涵)。商人一般以家财的多少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但范蠡在“进道”的过程中,不断地散去家财,而每一次将家财的散尽,按一般商人的标准来说,都似乎是倒退。积累了万贯家财的范蠡,看起来经商的道路是一片平坦,但散去家财之后,就没有了有形的资本,让经商的道路看起来又要变得坎坷了。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生动地说明进与退、明与不明、平坦与坎坷之间的关系,得道者看到的是本质,坚信道而且会勤勉竭力地执行,未得道者看到的是外在,看不到道的精髓,对范蠡的做法讥笑嘲讽也就不足为奇。

因此,范蠡才被誉为“财神”,受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敬仰。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与上述范蠡的例子所蕴含的道理是一致的。范蠡是得道之人,当然具有“上德”,他经商的过程是聚拢人心的过程,但人是形形色色的,而范蠡的内心“如谷”,装得下天下人的人心。范蠡希望自己的德越来越广,这意味着自己在明道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所以,时时刻刻都应该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装得下天下更多人的人心。虽然自己已经成为“大白”之人,必须把自己放在被辱没的地位。虽然自己建立了德,但要把自己放在输家的地位,散去家财实际是手段或方式,等等。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又如何感悟呢?道是虚无,一个人得道之后,就达到了“大方”“大器”“大音”“大象”的地步,他就是无形无名的,所以就会“无隅”“免成”“希声”“无形”,这些都是无为。他们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有为。顺自然之道,遵从无为之路,与天下万物融为一体,顺应了天下万物的需求,无论从事任何事情就可“善始且善成”。

妙哉!

注释

[1]源自《帛书老子校注》中的乙本,中华书局,199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