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灯亮着吗:如何找到真问题(10万册纪念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哥谭市1金融区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座新建成的73层建筑——雷龙大厦。尽管这座明亮耀眼的建筑杰作还未全部租出去,但租户发现电梯已经严重不够用了。一些租户甚至威胁说,如果再不改善电梯服务,就会立刻搬出去。以下是雷龙大厦的一些相关信息:

1美国DC(Detective Comics,侦探漫画)漫画公司的作品中的一个虚拟城市。——编者注

  • 该大厦主要出租给企业作为办公室使用,办公时间一般是工作日上午9点到下午5点;
  • 几乎所有在这座建筑里工作的人,都或多或少涉足金融界;
  • 租户们均匀地分布在各层,电梯客流量也是如此;
  • 为了把剩余的办公室租出去,业主已经砸重金投放了大量的广告;
  • 在金融区这个人口密度极大的小圈子里,负面消息的传播速度像闪电一样快。

如何应对这一情况呢?

我们的脑海中会立刻冒出一些想法,比如:

  • 加快电梯的运行速度;
  • 在大楼内多挖一些井道,加装电梯;
  • 在楼外加装电梯;
  • 错峰上班,分散高峰时段的电梯客流;
  • 调整租户的楼层分布,以减少大楼内电梯的总负荷;
  • 限制进入大楼的客流量;
  • 把现有电梯的轿厢换成两层或三层的大轿厢;
  • 在每层楼内提供更多的服务,以减少人们往返于各楼层的次数;
  • 根据需求,为一些楼层做出特别安排,设置直达电梯。

我们天生就喜欢一碰到问题就想着去解决,所以立刻给出了解决方案。不过,也许在给出答案之前先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是更明智的做法。

这是个什么类型的问题?是谁碰到了问题?碰到了什么问题?此时此刻,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想想“是谁碰到了问题”,其目的是:

  • 定义谁是服务对象,也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
  • 为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案提供一些线索。

在第一个解决方案列表中,我们给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但这些方案都出于相同的视角——解决的是电梯使用者的问题。

让我们试着切换到房东迪奥根尼斯·梁龙2先生的立场。如果把他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可能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列表,比如:

2原书为Mr. Diogenes Diplodocus,diplodocus原意为梁龙,是一种恐龙,下文将简称为梁龙先生。——译者注

  • 涨房租,这样只需要更少的租户就可以偿还建楼时的分期贷款;
  • 想办法让租户们相信,雷龙大厦是一个环境闲适的极佳工作场所,从电梯的拥挤情况就可以看出雷龙大厦有多么受欢迎;
  • 在客流量较大的通道上,张贴每条步行路线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消耗的卡路里,说服租户们应多多锻炼身体——多走楼梯而不是乘坐电梯;
  • 烧毁大楼,收取火灾保险;
  • 把承建大厦的建筑公司告上法院;
  • 蹭隔壁大楼的电梯用。

这两个解决方案列表虽然不一定完全互斥,但确实存在一些方向上的差别。这种差异会让我们克制住草草提出解决方案的冲动,先考虑一下:

问题是什么?

没解决过多少问题的新手们,总是在还没定义清楚待解决的问题时就草草提出解决方案。即使是有经验的老手,也会在外界逼着他们快点交出解决方案时屈服。在此情况下,他们会找到许多解决方案,却未必能“对症下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解决方案被认可,每个人都指责他人固执己见,却不曾想过其他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呢。

也不是每个致力于解决问题的组织都会忽视问题的定义。有些人很可悲,他们无休止地纠结于定义本身,生怕问题定义得不准确,却一直不敢鼓起勇气去解决问题。

事实上,对于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只用一种独一无二的、完全明确的方式去定义。但是,如果对问题本身没有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那么几乎毫无疑问,解决方案将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它解决的通常是说话嗓门最大、口才最好或者资产最雄厚的人所认为的问题。

对于那些想要解决问题的人来说,他们要做的是替人消灾,最佳着手点在于从单一视角切换到多重视角——从“解决一个问题”变成“解决一系列问题”。如果你觉得拗口,我们可以把这种角色称为“多重问题解决者”。

为了实现这种视角切换,问题解决者应该在拿到问题的一开始就试着回答:

谁碰到了问题?

然后,针对给出答案的每一个利益方,问:

你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