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股权投资行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在国内尤其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到形成一个行业,不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随着资本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等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推出,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更加畅通,因而造就了一批成功的投资机构,带火了这个行业,催生了大批的投资从业者。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股权投资机构超过1.4万家,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0万亿元。从规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股权投资市场。
在自豪与欣喜的同时也要看到,国内股权投资机构在专业化道路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务中,不少机构存在投资决策随意性大、决策与尽调不能有效结合、尽调目标与执行脱节等问题,核心原因在于缺乏完整的投资决策体系与实操方法论。
关注投资的朋友们,应该对这句话不陌生:“投资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笔者认为,很多人对这句话有所误解了。因为所有不合逻辑甚至荒谬的做法都可以往“艺术性”这个大筐里装。在没有搞懂投资的“科学性”之前,很多人就以“艺术性”的方式冲向投资的潮流中。
由于不同基金的投资策略不同、所聚焦的行业不同、投资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因此在实操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这原本是正常的。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机构越来越多,对差异化的解读开始走偏。很多不合逻辑的做法也披上了“差异化”的外衣,在现实中大行其道,甚至到了对基本事实的判断标准也有很大“差异化”的地步。
举个常见的例子,如何“识人”。很多投资人强调用“识人”来做投资判断。“野心”“格局”“情怀”等词经常被投资人用来作为筛选优秀企业家的标准,可是他们既不告诉你如何用这些标准来做投资决策,也不告诉你怎么通过客观事实来验证,甚至连这些标准本身如何定义都无法说清楚。同样是坚持做一个项目,投资时说创始人是“坚持不懈”;项目失败后创始人就变成了“顽固僵化”“不知变通”。这种见风使舵的做法连自圆其说尚且不能,又如何能够指导投资判断呢?如果任由这种“差异化”一直存在,基金内外部将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决策者也很难进行准确判断,基金运作效率也很难提升,基金管理规模当然也很难做大。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强调“科学性”与“标准化”。
为什么要强调“科学性”?
“科学性”是逻辑、事实,是可以证伪的方法。科学性奠定了我们讨论问题的基础。笔者经常碰到一些企业家喜欢在访谈的时候对比自身产品与竞品(如产品性能、技术参数),并附上某某专家的支持意见。对此笔者基本较少采信。很简单,这类对比往往未说明指标含义、数据口径、测试环境、背景条件,这跟只给一个“我的产品是最好的”结论其实并无太大区别。按照这种方法,几乎每家企业都能拿出数据指标来证明自己是行业领先的。因此,不限定概念、范围和条件的讨论,毫无意义。
同理,投资也是如此。有些投资人的思维特别“跳跃”。你跟他聊业务,他跟你聊行业;跟他聊行业,他就聊估值;跟他聊估值,他就聊退出;跟他聊退出,他就聊对赌;跟他聊对赌履约的可行性,他就顾左右而言他。你问他如何做投资决策,他跟你说投资是要讲“艺术性”的。这种缺失“科学性”的讨论,毫无价值。
专业投资人需要严谨的逻辑,能把投资做成一门学问;“投资高手”是给你展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把投资做成一种哲学思辨,让你对投资永远感到高深莫测。
为什么要强调“标准化”?
第一,投资是一门“生意”。人力投入是成本,投资决策是产出。降本增效是商业行为的诉求。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将尽调保质保量完成,才能让投资决策高效准确,才能保证收益稳健,才能将这门“生意”不断做大做强。
第二,投资虽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投资的“艺术性”永远存在,但“艺术性”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而实现“标准化”就是要把决策者从各种繁杂的“基础性事实”的判断中解放出来,把项目重点聚焦在那些真正重要的“艺术性”事项上。
第三,投资是一种谋生手段。在如今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很多工具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和改造投资行业,未来“标准化”的工作将越来越有可能被替代。因此,当务之急是从业者要主动拥抱变化,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建立底层逻辑架构,然后再逐步积累自己的行业认知,最终形成一套真正的既“科学”又“艺术”的投资逻辑体系。
综上所述,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号召与提倡投资人对股权投资进行“科学性”和“标准化”的研究和讨论,摒弃“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随意性做法,还原投资为一项以“科学为主、艺术为辅”的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的面貌。
本书的研究方法简单概括为“拆解法”,即结合投资决策的宏观目标,将尽调问题逐一拆解为若干子问题并不断细化,最终保证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以若干明确可判断的客观事项作为支撑的。
从“科学性”的意义来看,本书是一本值得“批评”也可以“批评”的书,因为书中的论证都遵循了逻辑的基本原理,可以被“证伪”。本书不仅给从业者提供一些原则或者理论,而且也力求展示“以事实说话”的思维方法和开放性的研究框架。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框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做修改,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方法。
本书也可以作为手册使用,笔者尽可能全面讲解在投资尽调中所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毕竟实际投资工作千头万绪,一个人有再好的记忆力也不可能保证不会忽略重要的事项。如果担心自己可能会遗漏,不妨查阅本书,也许能提醒你忽略的事项。
本书没有关于人生与哲学的深沉思考,也没有高屋建瓴的价值投资理论,更无法教你如何“从零到一”创立伟大的事业。本书讨论的内容更多是从实务出发,从基础开始,探究股权投资的完整过程。比如,如何整理数据、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访谈、如何撰写尽调报告、如何分析一家企业、如何研究一个行业。笔者力争用“一本书的内容”将投资尽调工作的全貌展现给大家。
戚威
2021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