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猕猴桃发展前景与对策
一、我国猕猴桃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一)发展前景
我国发展猕猴桃有巨大的潜力。一方面,我国具有丰富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已选育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品种。如江苏的“徐香”,江西的“魁蜜”“庐山香”,四川的“红阳”,湖北的“鄂猕猴桃1号”“金桃”“金艳”,湖南的“米良1号”“沁香”“翠玉”等。同时,中华猕猴桃黄肉品种“金桃”,通过全球专利授权栽培已成为国际主导黄肉品种,红肉品种“红阳”的推出主导国内外红肉猕猴桃市场,形成了红、黄、绿的“三色格局”;首个种间杂种“金艳”品种的特许授权种植模式通过联想佳沃集团公司的全球运营,已创立“黄金果”等国际知名品牌,为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形成和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国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生产优质鲜果提供了良好的园地条件。另一方面,我国有13亿人口之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水果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特别是近年,随着我国水果产量的猛增,大宗水果供过于求,人们对水果的品种花色要求增加,从而对猕猴桃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目前我国猕猴桃年人均消费量不足0.1千克,即使已发展的猕猴桃园进入盛果期后,全国人均消费量也不足1千克,远远比不上新西兰、意大利等国的消费量(新西兰2.2千克,意大利2.1千克)。尽管现阶段猕猴桃在我国还处于“贵族”水果阶段,尚未达到“大众”水果阶段,但是,随着其商品生产的发展,价格也会逐步稳定下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就会展示出来。此外,与我们毗邻的国家,栽培猕猴桃较少,我国生产的鲜果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可以向这些国家出口。由于生产成本较低,距销售市场较近,加之果实品质风味优良,采收时期十分有利,只要实行优质栽培,一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对策
1.建立高效生产基地,改进栽培技术,实行高效栽培
为了促进我国猕猴桃生产的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商品化高效生产果园。选择生态条件适宜的园址和适销对路的良种,改进现有栽培技术,采取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的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如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法建园或高标准建园,简易架或“T”形棚架栽培、生草覆盖节水栽培、重施有机肥与配方施肥及套袋、疏果、控制单产、增加优质果率等配套技术。
2.因地制宜,把好良种选择关
猕猴桃原产于山区土层深厚肥沃、空气湿度较大的潮湿地带,耐旱与耐涝性较弱,且种类、品种差异较大。因此,宜选择生态条件适合的地区发展。建园时应适地适栽,选择适宜发展的品种。根据我国现有条件,提倡山区发展,避免在夏秋高温、干旱而水源条件较差的地区大量发展,也不宜占用大量粮棉好地种植,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尤其应十分重视猕猴桃溃疡病的检疫防控,防止溃疡病的蔓延。
3.注重采后处理,力求贮藏保鲜及加工与栽培同步配套发展
猕猴桃耐贮性较差,在发展栽培同时,要做好贮藏保鲜及加工等采后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强采后处理工作。贮藏上以低温与常温贮藏技术相结合及产地常温贮藏为主,在有条件的产区可考虑建立冷库,实行低温气调贮藏。包装上提倡普通包装与高档包装相结合,同时研究推广常温保鲜包装。此外,充分发挥现有加工厂作用,攻克加工技术难关,除饮料制品外,可开发增加“猕猴桃速溶茶”“猕猴桃冲剂”及低度猕猴桃保健酒、保健醋等保健食品新花色品种,并力求开拓市场。这样既可向贮藏加工要效益,更有利于猕猴桃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4.端正营销思路,稳步发展生产
在我国,由于猕猴桃土生土长,前期未受重视,随着整个果业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才掀起栽种热潮。但在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不但发展早、品种好(以果形美、品质好、耐贮藏的海沃德为主),栽培技术先进而规范,果品品质高,而且产业体系完善,营销模式好,售后服务工作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我国目前的出口市场仅限于东南亚部分地区。因此,目前销售着眼点尚宜放在本国,加强宣传工作,使猕猴桃这一新兴水果能家喻户晓,迅速形成消费习惯,尽量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争取一手抓管理上质量,一手抓市场促销售。近年来猕猴桃价格比较高,但随着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几年后,其产量将成倍增加,价格必然下降,那时猕猴桃将由现在的“贵族”水果转变成“大众”水果,价格也将会稳定在4~10元/千克。因此,广大农户不宜以现有市场的高价格作为发展动力,一哄而上,盲目迅速发展,应求稳步发展,向生产要效益,依据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规划,做到适地发展,规范栽培,以获得猕猴桃栽培的高效益。
5.规模栽培,产业化生产
为促进猕猴桃生产的发展,应借鉴国外猕猴桃成功的生产经验,在规模栽培基础上,推广猕猴桃产业化生产模式。创立名牌果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以“名牌效应”而大面积覆盖国内外销售市场,形成拳头产品,以促进猕猴桃生产的稳步发展。
二、湖南猕猴桃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发展优势
1.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猕猴桃资源
湖南地理环境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其东、南、西三面环山,分别为幕阜山、罗霄山、南岭山脉、雪峰山及武陵山等山脉围绕,中部、北部地势低平,北部为洞庭湖平原,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网罗全境,汇往洞庭湖,全省海拔24~2115米,大多在800米以下。湖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分(年均温度16~18.5℃),雨量充沛(年均雨量1250~1750毫米)。同时湘西地区与鄂西州毗邻相连,同属寒武纪地质,土壤富含硒,其硒含量达0.2~0.8毫克/千克。
由于不同海拔的特殊地理环境及良好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湖南不仅为我国野生猕猴桃分布中心之一,种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且是我国猕猴桃的主产地及优质果生产区域之一。据1979年全国猕猴桃野生资源调查研究,湖南省是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全省猕猴桃野生资源拥有35个种和变种(其中变种13个),加之后来发现的红肉猕猴桃与彩色猕猴桃2个变种,全省共拥有37个种和变种,占全国猕猴桃野生资源种类40%。其中分布较广、蕴藏量大的种类主要有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硬齿猕猴桃、阔叶猕猴桃、金花猕猴桃及京梨猕猴桃,年产量约23000吨。猕猴桃资源变异类型多。按果实大小分有大果型、中果型等;按果形分有圆形、扁圆形、长圆形等;按果肉颜色分有黄色、绿色、红心等;按种子多少分有多籽、少籽、无籽等,同时尚有雌雄同株种质。全省80%以上的县市均有猕猴桃资源,且呈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分布性规律,主要分布于山区,丘陵区次之,湖滨地区很少,以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分布最丰富。前者多偏东南分布,后者多偏西北分布。具有明显的种质资源优势。
2.良好的研究与生产发展基础
湖南为最早进行猕猴桃野生资源调查、良种选育及人工驯化栽培等研究的省份之一。早在1976年即开始进行猕猴桃野生资源调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仅弄清了全省猕猴桃种质资源,首次发现并命名了美味猕猴桃新变种——彩色猕猴桃,进行了彩色猕猴桃原生质体融合及其再生植株农艺性状研究,相继选育出470个优良株系,筛选40个进行驯化栽培和良种选育,其中有大果型、长果型、红心型、无籽型、丰产型、矮化型等优良类型;而且在湘西北东山峰农场建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猕猴桃人工驯化栽培基地,面积达200公顷,进行猕猴桃生物学特性、适栽环境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吉首大学选育出美味猕猴桃品种“米良1号”“湘吉”等;湖南农业大学还就猕猴桃雄性品种选育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雄性品种选育的基本原则、条件与方法,选育出了美味猕猴桃“湘峰83-06”“湘峰83-11”和中华猕猴桃“岳3”“岳9”等优良雄性品系。湖南农业大学选育出美味猕猴桃优质鲜食品种“沁香”,特耐贮藏新品系“E-30”等;湖南园艺研究所选育出中华猕猴桃“丰悦”“翠玉”“楚红”“丰硕”“源红”等新品种。其中米良1号由于适应性强,易栽培管理,产量高,且鲜食加工均宜而迅速成为湖南特别是湘西地区的主栽品种,“翠玉”“沁香”由于风味品质佳成为湖南推广栽培的优质鲜食品种。新近选育的“丰硕”“源红”为优质耐热新品种,“湘吉”为无籽猕猴桃。同时,就猕猴桃育苗、建园、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猕猴桃耐贮性机制及贮藏保鲜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2003年成立了湖南猕猴桃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而为猕猴桃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了猕猴桃生产的迅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全省猕猴桃栽培面积16.5万亩,产量12.8万吨,湘西地区栽培面积占全省栽培面积的90%以上。
3.较快发展的加工及深加工业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即有30多家罐头厂、酒厂生产猕猴桃制品,如整果和片罐头、果汁、果酒、果脯等,但由于技术和市场问题均未能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起,原湖南老爹猕猴桃公司(现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就猕猴桃综合加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果实种子萃取的种子油中研究出具有降血脂功效的“果王素”保健产品,已开发出果汁、果脯、果籽饼干、休闲食品、果王素、化妆品等35个系列加工产品。长沙国猿猕猴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猕猴桃果王酒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猕猴桃加工业优势突显。
4.初见成效的产业模式
湘西地区依托加工龙头企业优势初步建立了“公司+大学+协会+基地+农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和产业运营机制,成立了湘西猕猴桃产业协会。公司与农户采用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制及创业扶持制3种合作模式,其中创业扶持制是对于有独立创业愿望的农民,公司免费提供培管技术,经农户申请,公司可向部分农户提供价值1000元/亩的搭架铁丝和水泥柱,农户则以产出的鲜果还款。通过该产业模式的实施,促进湘西猕猴桃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湘西山区扶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5.品牌效应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红心猕猴桃”产品
地理标志是指识别某产品来源于某地域或该地域内某地区或某地点的标志。而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性主要取决于该地理来源。地理标志受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的保护,被誉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2007年,“湘西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为增加湘西猕猴桃声誉、提高猕猴桃国内外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起,湘西“红心猕猴桃”影响力凸显。
(二)存在的问题
1.品种较单一、结构不合理,影响市场销售竞争力
目前的主栽品种“米良1号”占总栽培面积的82%、总产量的80%,而早中熟的中华猕猴桃“翠玉”“红阳”仅占总面积的15%,总产量的18%。由此可见,晚熟品种占绝对比重,且品种较为单一,造成成熟期集中,市场供应单一,加之果实成熟期温度高,采后处理设施滞后,从而严重影响果品的市场销售与竞争力。同时,主栽品种“米良1号”虽产量高、投产早,但果实风味品质偏适于加工。“红阳”猕猴桃果实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售价高,但果实偏小、不耐贮藏,同时果肉红色性状易受海拔高度和夏季气温与湿度的影响,且适应性较差,病虫害严重,高海拔山区栽培易感溃疡病。
2.栽培管理粗放,缺乏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
(1)缺乏统一规划,建园质量低
许多种植随意性较大,未能根据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及品种特性进行合理规划,适地适栽。干旱瘠薄丘岗地,土壤板结、排水不良的平地、洼地未行改良直接种植猕猴桃者有之。同时,建园基础设施薄弱,平地及稻田未开好排水沟,山地则缺乏蓄水、保水工程,靠天灌溉,从而造成雨季平地、稻田果园植株因涝死株现象明显,或根腐病为害严重;山地因夏季高温干旱引起严重落叶落果,甚至全株死亡现象突出。如2006年及2013年的高温干旱造成湘西猕猴桃大面积落叶落果,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年产量,而且造成许多植株死亡并影响次年产量。
(2)搭架及整形技术不规范
湖南大部分猕猴桃产区虽然采用水泥桩棚架,但架材多偏小,架高偏低,整个架面低,架面不牢固,造成结果后园内通风透光性差,果园郁闭,病虫害严重,果实品质降低,而且带来管理操作的不便。同时,许多果园未采用单干上架的规范整形技术,常一株多干,树形凌乱,架面枝条纵横交错,株与株之间也是交织在一起,导致架下枝条结果少,以架上枝条结果为主,造成平面结果,从而产量降低。
(3)标准化果实管理技术缺乏,果实品质降低
许多果园片面追求产量,强调保花保果,从不疏果,树体超载严重,造成果多但大小不一致,小果比例达到35%以上。同时,为了增大果实,使用了大果灵(吡效隆,CPPU)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浸果或喷果,使果实的耐贮性大大降低,加之大果灵喷涂不匀,造成畸形果多,外观品质差。此外,缺乏统一采收标准,普遍早采现象严重。目前猕猴桃主要是根据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确定最佳采收期,但大部分果农与经销商均因缺乏检测条件,而主要凭经验和市场需要来判断采收,从而造成果农为了销售好价格,普遍提早采收,甚至有些果农只要有人收购即采。本来要国庆节上市的湘西“米良1号”多提早至9月上旬即采收完成,近两年甚至在8月初即采收上市,此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尚未达到5%,果实口感差,品质低劣,从而大大地影响了该品种果实的销售声誉。
(4)冬季清园管理不到位,病虫害严重
冬季果园管理不重视,未有效进行整形修剪、挖园清耕、清洁果园及打药封园等冬季清园管理工作,致使越冬病虫密度大,次年病虫为害多,如蝽象、黑斑病等危害果实造成落果、烂果及疤痕果等,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而且提高了果园管理成本。同时,忽视猕猴桃溃疡病的检疫工作,随意从疫区进苗,造成“红阳”等易感病品种溃疡病传播,加之病害防治措施不到位,使得溃疡病危害有蔓延甚至有加重趋势。
3.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低,贮藏保鲜设施滞后
目前湖南猕猴桃果实大部分销售仍是统装销售,只有少部分高档果实实行采后手工分级包装,其处理量不足销售总量的9%,且缺乏标准化的采后处理包装线应用于猕猴桃采后商品化处理。同时大多产地多采用简易通风库及常温贮藏,部分有条件的采用冷库低温贮藏,但低温冷库容量小,全省不足1000吨,不足总产量的2%。由于湖南果实采收期集中、采收期温度高、贮藏设施不足等因素造成果实积压、腐烂损耗率高,市场供应期短,持续供货能力低,加之果品在外观一致性、质量稳定和包装档次上同进口猕猴桃存在较大差距,尚难以进入主流超市和高端市场,较难实现猕猴桃产业的高收益,也难以持久地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品牌号召力。
(三)发展对策
1.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实行区域化种植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根据湖南猕猴桃不同种类品种适应分布带及各区域自然条件与地理实际,合理规划猕猴桃栽培种类品种及其优质栽培区域,建立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改造老猕猴桃果园。具体在湘西北可以中晚熟及加工型的美味猕猴桃品种为主;在湘东、湘南地区则宜以发展中华猕猴桃优质早熟鲜食良种为主。同时,优先选择海拔200~800米、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地段发展。新区发展必须重视溃疡病的检疫防疫工作,避免疫区苗木与接穗传入。
2.加快良种选育与品种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湖南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选育新品种,培育适合不同消费市场和满足上市季节的新品种,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在优化利用现有品种基础上,积极引进成熟早、品质优、适于湖南发展的新品种进行栽培推广。
3.加强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建立和推行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及技术体系
建立猕猴桃丰产优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研究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加快规范建园、配方施肥、科学修剪、人工授粉、合理负载、果实套袋、果园生草覆盖、节水灌溉、病虫综合防治、生态栽培等关键生产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广栽培新技术,提高猕猴桃果品品质及安全水平。
4.探索与完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猕猴桃产业化经营
加深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猕猴桃产业化经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加工”相结合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与农户连接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5.加强果品文化建设,实施以“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为特色的“湘西猕猴桃”及“红心猕猴桃”的品牌营销
借助湖南对猕猴桃果品营养与健康的系统研究与深度开发的优势,一方面加大猕猴桃营养与健康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湖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果园,让游客充分了解猕猴桃文化,掌握果品生产、贮藏、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拉动消费,促进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依托“湘西猕猴桃”及“红心猕猴桃”之品牌,加大宣传利用,进一步实施以“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为特色的品牌营销,在国际市场上实施差异化战略,摆脱低价竞争,打造湖南猕猴桃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