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是天地万物之源
一切的起始到底是什么?毕达哥拉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数。奇妙的是,几乎与毕达哥拉斯同一个时代,中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虽然老子的具体生卒年月无从考证,但他为春秋时期人基本是定论。人们推断老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0年。在不同的时空里,地理上相距7000多千米之遥,老子和毕达哥拉斯这两位先贤哲人都对万物本源和“一与多”发出灵魂追问,将世界不同的文明如此微妙地联系起来。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这与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数是万物的本质”有异曲同工之妙。何为道?
《道德经》开篇便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道可知而可行,但非恒久不变之道;名可据实而定,但非恒久不变之名。无名,是万物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开端。”也可以这么理解:“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中的“物”即“道”,先于天地而生,为本原。
数千年来,人们对于“道”的理解各有千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在这里,我们并不纠结它有多少层含义,而只要清楚“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便算是领会到老子的哲学精髓了。《道德经》中的另一句话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何道是一切的起源,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用“一”“二”“三”代表了道化生万物的过程,由“一”及至世间所有。这一过程表现为从无到有、由简至繁,以数字加以描述。“一”还常常被老子用来指代“道”。
即便熟读了《道德经》,恐怕也很难用语言表述“道”,但它又无所不在,浸透我们生存的这个现实空间的方方面面。老子将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道”字开启《道德经》5000余字的旷古哲学巨著,最终的落脚点却是“万物”。以“道”为起点,世间万物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转化,最终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统一。追本溯源认识了道,才能更好地认识万物,理解人间世。这与毕达哥拉斯用数理解万物殊途同归。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柔弱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辩证思维在《道德经》中俯拾皆是,刻画了世间万物的相依相存、相克相生。
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数字,又从哲学高度看待万物,告诉我们修身、治世、成就事业的古老智慧。放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其中的辩证思维仍可为我们指点迷津。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数字化时代强调利他、协同、共生共赢。若以老子的哲学思想看待数字化时代的这些特质,我们就能更容易做到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的升维,快速适应新的数字环境。
智者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