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三国·曹魏风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荀彧:给曹操做搭档

可怜荀彧一生,遇人不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仅仅是因为反对曹操做魏国公,就遭到威胁,被迫自尽。

在乱世里遇见曹操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氏。他的祖父荀淑,非常善于做学问,即使是李固、李膺这样的名儒都要尊他为师,称他为“神君”。荀淑有八个儿子,被人们称作“荀氏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gǔn),是荀淑的次子,曾经担任过济南国相。

荀彧年少时就以才学闻世。传说,中常侍唐衡想把女儿嫁给傅公明,被傅公明拒绝之后,转而选择荀彧,要将女儿嫁给他。荀彧的父亲荀绲,仰慕唐衡的权势,就答应了这桩婚事,荀彧因此成为唐衡的女婿。但这个传说令人颇是感到奇怪:唐衡身为宦官,怎么会有女儿呢?

中平六年(189年),荀彧被举为孝廉。同年,董卓选拔他入宫,担任守宫令[1]。荀彧不辞而别,回到家乡对人们说:“天下已经大变,而颍川是四战之地,很容易遭到贼人们的掠夺。请你们赶紧离去,不要久留。”但人们留恋乡土,不听他的劝告。荀彧只得带领自己一家人,去投奔时任冀州刺史的老乡兼好友韩馥。

等到荀彧到达,冀州已被袁绍占据。荀彧的哥哥荀谌(chén),还有同郡的辛评、郭图等人,都得到了袁绍的重用。虽然袁绍对荀彧礼遇有加,但荀彧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开袁绍去投奔曹操。曹操见到他后非常高兴,与他促膝长谈。荀彧说:“董卓虽然当权,但他的残暴已经超出常理,迟早会因为祸乱导致灭亡,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曹操认为他说得对,感叹说:“你就是我的子房啊!”

子房是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字。曹操把荀彧比作张良的同时,很显然也把他自己比作了汉高祖刘邦。但若是纵观荀彧一生的作为,他其实更像刘邦的另一位功臣——萧何。

处变不惊,收复兖州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为报杀父之仇征讨徐州,把家眷都托付给荀彧,让他与程昱共同驻守鄄城。陈宫趁机联合陈留郡太守张邈,迎立吕布为兖州牧,反叛曹操。张邈写信对荀彧说:“吕布是曹将军请来的援军,请你们立即准备军粮供应。”荀彧觉察其中有诈,一面下令加强防务,一面派人飞马联络大将夏侯惇。夏侯惇及时赶到,连夜诛杀了几十名蠢蠢欲动的谋反者,使鄄城得以保全。

没过多久,豫州刺史郭贡率领几万大军到达城外,要求会见荀彧。夏侯惇阻止他说:“曹将军出征在外,你就是一州的重心。城外危险,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从前与张邈、吕布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忽然听从他们的调遣,心里一定还有很多疑惑。我应该趁机去劝说他,就算他不能为我们所用,至少也应该让他保持中立。”于是荀彧毅然出城,去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感觉鄄城早有准备,便引兵退去。

接着,荀彧又运筹帷幄,与程昱、夏侯惇合力保全了范县和东阿县。曹操从徐州返回,与吕布大战于濮阳,两败俱伤,依靠鄄城、东阿县和范县才得以再度崛起。同年夏天,从东方传来徐州牧陶谦病逝的消息。曹操怦然心动,想要趁机夺取徐州,然后再回军与吕布恶战。

荀彧劝阻曹操说:“无论是高祖皇帝刘邦,还是光武帝刘秀,他们当年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因为建立了很巩固的根据地。有了根据地,进便可以攻,退便可以守。将军您既然在兖州起事,那么这里就应该是您的根据地。而今已到了夏粮收获的季节,我们应该趁机组织人力收割小麦,储备军粮,然后一举打垮吕布。若是舍弃吕布不打而向东攻打徐州,就有一个兵力分配的难题:留守的兵力多,攻城的兵力就少;留守的兵力少,吕布就会趁机侵扰。况且将军上次在徐州屠城,已经在徐州的子弟兵心里埋下了与您不共戴天的仇恨,他们一定会誓死反抗。到了那时,将军既攻不下徐州,又失去了兖州,要到哪里去安身呢?”曹操被问住了,便采纳荀彧的建议,抓紧时机收割夏粮,然后起兵攻打吕布。吕布大败,连夜逃奔徐州。曹操乘胜而为,很快就收复了兖州的其余郡县。

给曹操做搭档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从长安回归洛阳。曹操想把汉献帝接来,却一直犹豫不决。荀彧对曹操说:“如今皇帝落在苦难之中,将军若是能够第一个站出来伸张正义,就能够奉天子以令不臣。请将军赶紧做决定,否则就来不及了!”曹操听了荀彧的话,下定决心,亲自率领大军赶到洛阳保护汉献帝。

在此之前,曹操在颍川大破黄巾军何仪、刘辟等部;改任东阿县令枣祗为屯田都尉,在许县屯田,是年夏粮丰收,收获米谷一百万斛;又听从议郎董昭的建议,改许县为许都,就地建设宫殿,请汉献帝移驾到许都居住。汉献帝因此拜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又任用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

曹操与荀彧,一个大将军,一个守尚书令,完美地建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体制。从此,荀彧便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像萧何当年那样“居中持重”。曹操问荀彧:“每当我出征在外,谁能够像你那样为我出谋划策呢?”荀彧就向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后来又推荐了郭嘉、陈群、杜畿(jī)、司马懿。

才能决定成败

袁绍痛恨董卓,只因汉献帝是董卓扶立起来的傀儡,便不肯承认汉献帝的合法性。自从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都,袁绍大为不满,甚至写信给曹操,极尽所能地嘲讽他。

曹操对荀彧说:“我想给袁绍一点颜色瞧瞧,又苦于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他匹敌。依你看,我们该怎么办呢?”荀彧回答说:“自古以来的成败,都在于人的才能多寡。若有才能,纵然弱小,也必将变得强盛。与之相反,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庸人,没有才能最终也会变得弱小。”曹操认为荀彧说得对,便与他纵论天下大势。

根据荀彧的建议,曹操授权给钟繇,令他持节督察关中各路人马。钟繇到达长安以后,很好地安抚了关中群雄。曹操后来写信给他说:“关中地区平定,使得我没有西顾之忧,这都是你的功勋。”接着,曹操又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然后,北渡黄河,控制了河内郡,并且斩杀了投靠袁绍的眭固。袁绍勃然大怒,与曹操反目成仇。但此时的曹操已经由弱变强,占据了兖州、豫州、徐州等地,可堪与袁绍一决胜负。

知人善断,决胜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对战于官渡。相持一段时间后,曹操粮草短缺,内外交困,不能坚持,打算退守许都。荀彧写信劝勉他说:“军粮虽少,却也比不上高祖皇帝当年的艰辛:他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之间,谁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被动挨打。现在,您已经与袁绍相持了半年,早已挫败了他的锐气,后面的局势必然会发生改变,出奇制胜的机会就要到来,不可轻易放弃!”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沉下心来,继续坚守。

在此之前,荀彧曾经说过:“袁绍虽然人多势众,却没有严明的制度。他手下的四个谋士,田丰失之于刚直,许攸失之于贪鄙,审配失之于自命清高,逢纪失之于刚愎自用。尤其是许攸,若是他的家人犯法,就一定不能让他逃跑;只要他逃跑,就一定会叛变。”后来,许攸的家人果然犯了法,被审配拘捕在监狱里。许攸一怒之下,果然背叛了袁绍,跑来向曹操出卖袁绍屯粮乌巢的军机。

曹操从许攸处洞察袁绍的军机后,果断领军奇袭乌巢,一把大火,把袁军的粮仓烧成灰烬。袁绍全军顿时大乱。曹操趁势掩杀,歼灭袁军七万多人。袁绍仅仅带着八百亲兵逃回黄河北岸,从此一蹶不振。

到了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奏汉献帝,要求封荀彧为侯爵。荀彧看到奏章,觉得自己没有战功,不够资格受封,就把奏章压下,没有上报给汉献帝。曹操对他说:“与你共事以来,都是你在帮助我。为什么非要在战场上杀敌才算立功呢?你已经做得很多了,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同意受封为万岁亭侯。曹操很高兴,又把女儿安阳公主许给荀彧的长子荀恽为妻。

空饭盒的奥秘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想当魏国公。荀彧劝阻他说:“丞相的初衷,是召集义兵匡救国家。既然已经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就要坚守自己的忠贞,并且懂得谦退。作为一个爱人以德的君子,丞相实在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曹操向来对荀彧言听计从,但这次听了苟彧的话却勃然大怒。没过多久,荀彧便因病去世。而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荀彧之所以去世,是曹操派人送给荀彧一只饭盒,荀彧打开饭盒一看,里面空无一物,便长吁短叹了一整夜,在黎明前服毒身亡。

据说,荀彧之死,与皇后伏寿有关。衣带诏事件以后,伏皇后有感于董贵人的惨死,就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控诉曹操的罪恶。伏完思前想后,又冒着风险把信拿给荀彧看。荀彧看完信后,陷入沉默,既没有支持伏完,也没有向曹操告发他。曹操后来从伏完的妻弟樊普那里得知了这件事,由此认定荀彧的内心是对自己不忠诚的。等到荀彧劝阻他当魏国公,他便越发厌恶荀彧,因此起了杀机。可是,那只空饭盒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使得荀彧不得不死呢?

关于荀彧之死,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曹操最初命令荀彧捕杀伏皇后,荀彧不肯从命,只好自杀。荀彧死后,曹操这才改派御史大夫郗虑和尚书令华歆带兵入宫,把伏皇后搜捕出来乱棒打死。有人从寿春逃到建业,把其中的内情告诉了孙权。孙权又写信将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当时就骂:“曹操这个老贼不死,天底下的祸害就会无休无止!”

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还是当上了魏国公,并且享有被称为“九锡”[2]的特殊待遇。在整个汉朝,除了他,只有王莽等人享受过这种高规格的待遇。

【作者评说】

荀彧既有张良的才智,又建立了类似萧何的功勋。曹操对荀彧也是赞不绝口,曾经对汉献帝说:“荀彧是一个忠诚的人,总是希望我们的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我之所以有今天的业绩,都是因为荀彧尽心尽力地帮助我,每一次都能给我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而今天下大定,这离不开荀彧的功劳啊!”

可怜荀彧一生,遇人不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仅仅是因为反对曹操做魏国公,就遭到威胁,被迫自尽。向来以有智慧著称的荀彧,遭遇这种结局,怎么能够称得上有智慧呢?

【文史杂记】

荀令留香

《襄阳耆旧记》说,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喜欢熏香,连厕所里都有香炉。张坦是刘弘的主簿,为这件事笑话他。刘弘辩解说:“我这是学荀令君。听说,他到别人家里做客,坐过的席子好几天都有香气。你为什么要笑话我呢?”

“那你听说过东施效颦的故事吗?”张坦再次笑了起来,很率直地回答说,“西施的美,是天然的。东施再怎么模仿她,那也是假的。荀令君身上的香气也是天然的,你再怎么模仿他,那也是假的。所以,人们看到东施效颦,吓得转身就走,难道你也要吓得我转身就走吗?”

从此,“荀令留香”就成了一则有趣的典故。唐代诗人李百药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的名句。“诗佛”王维也有诗云:“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暗识令君香。”荀令君就是荀彧,生前担任“尚书令”,荀令君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原典精选】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认为太祖应该晋爵位为国公,并赏赐九锡,以表彰他巨大的功绩。他们秘密地询问荀彧这件事。荀彧认为太祖本来起兵就是要匡扶朝廷,安定天下,心怀忠贞诚意,保持谦让的品质;君子欣赏一个人表现在对品德的培养上,不应该这样。太祖于是心中对荀彧不满。

注释

❶彰:表彰,表扬。❷咨:询问,征询。❸秉:秉持。

注释:

[1]守宫令,掌管皇帝和尚书台使用的笔、墨、纸、砚等各种办公用品。

[2]九锡,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