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意愿研究
——以大庆市某国有企业为例
指导教师:林燕玲 项目主持人:詹行
项目组成员:王子欣、曾克程
内容提要 近两年来,延迟退休话题成为百姓关注焦点,专家普遍认为延迟退休势在必行,并提出多种延迟退休方案。然而,网络调查显示,近九成网友并不支持延迟退休,甚至坚决抵触。在这种矛盾下,本文以有代表性的大庆市某国有企业为例,对国有企业职工延迟退休的意愿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结论是绝大多数职工对延迟退休持不赞成态度,并且可接受延迟退休年限范围小。通过分析国有企业职工对子女就业的担忧、劳动者劳动强度过大,以及现有政策缺乏弹性的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延迟退休知识性的宣传、改革国有企业用工方式、激励和限制相结合,并采用弹性退休制。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延迟退休 大庆
一 前言
(一)研究背景
延迟退休,即延迟退休年龄,指国家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2013年6月,由于就业压力等多重原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搁置延迟退休的思路,仅仅从研究着手,进行学术探讨。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作为回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将以“一年提高几个月”的方式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多缴费一年替换成养老金更高;解决养老“双轨制”须提上日程。[1]
退休年龄问题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尤其是女性退休年龄问题和退休双轨制问题受到国家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重视。[2]有媒体网络调查显示,九成网友不赞成延迟退休,退休年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问题非常复杂。企事业单位职工对此的意愿尤为突出。据笔者了解,大庆市某国有企业是世界500强大型企业子公司,该企业职工推迟退休意愿不尽相同,对于延迟退休的意见也有诸多争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延迟退休的国外经验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西方国家对退休年龄的研究比我国更早、更深入,其中很多学者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在众多的研究中研究者建议采取的措施大多是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我国学者也对国外经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潘锦棠(2003)对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进行分析,对各国的退休年龄状况进行统计对比,得出决定退休年龄的因素主要有人均寿命、养老保障基金储备等。再如杨志超(2013)对北欧各国老年就业政策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延迟退休制度的启示,建议以“小步渐进”为理念建立弹性的退休制度,以“利益诱导”为方向建立积极的养老金制度。
2.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赞同者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势在必行,他们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养老基金巨大的支付压力、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等为依据来说明延迟退休的必要性。
从缓解养老金空账、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角度看,邓大松、刘昌平(2002)对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得出:“退休年龄每增长1%,基金缺口将缩小1.949%,如果退休年龄提高5年,那么基金缺口将缩小22.69%。”[3]王增文(2010)认为:“中国法定退休年龄与最优退休年龄存在不同步的现象,最优退休年龄经济模型的结果表明人口死亡概率与最优退休年龄的动态经济规律。按照这条规律,中国目前应该提高退休年龄。”[4]
从人口寿命延长角度看,李珍指出:“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退休年龄在当时是合适的,但是在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20岁的时候,这一规定就不适合了。原来的退休年龄是过低了。适当地提高退休年龄确实能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余地。”[5]
从企业负担角度看,柳瑞清、苗红军指出:“中国当前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缴费率已经很高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为20%。这个缴费率大大地超过了美国(7.65%)、德国(9.25%)和日本(6.2%)等国家的企业缴费率。”[6]
反对者对于延迟退休从就业压力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延迟退休会对原本不景气的就业形势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而不利于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难题。如,李红岚(2000)构建了延长退休年龄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测算表,得出退休年龄提高越快,失业率上升越迅速,过快地提高退休年龄,会产生严重的失业现象,造成社会动荡,所以退休年龄应该提高的方式应该是逐步的。陈海燕(2010)认为推迟退休年龄有填补养老基金缺口等好处和就业压力增大等弊端。
3.延迟退休的有效方式
李绍光(2005)、黎文武、唐代盛(2005)主张实行灵活的弹性退休政策。林义(1994)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退休政策调整方式——抑制提前退休、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推行弹性退休政策。刘钧(2005)提出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2020年以前,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保持不变;第二步,2020年至2050年,可以采取以每隔三年提高1岁的幅度来调整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把男女法定退休年龄分别提高到60岁与65岁;第三步,2050年以后,将法定退休年龄维持在65岁。”[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延迟退休的赞成与反对之争,还是对延迟退休的有效方案分析,抑或放眼国外探寻经验,我国目前正处于探索延迟退休有效,并且易于为公众所接受的关键阶段。从研究方式上看,多采用理论研究,而鲜有针对百姓群体的实地调查,更缺乏对企业职工的延迟退休意愿探索。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多从就业、人力资源利用、养老金储备等角度进行宏观角度可行性分析,对于职工人群的年龄、性别、职级等微观影响因素研究较为缺乏。
尽管从文献看,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发出反对之声,但在艰难取舍中,“温和提高退休年龄”成为必然趋势。如何使延迟退休有充分的依据来论证,并且为广大的民众所了解所接受,这是一个任重道远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难题,也是我组的科研目标之一。因此,对于职工意愿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大庆市某国有企业是世界500强大型国有企业,选取该企业作为调查对象,是国有企业职工群体的典型,在调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职工意愿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合理、易于接受的延迟退休建议。
(三)调查设计
1.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2014年2~3月期间,为确保调查对象能覆盖更广的群体范围,更具有代表性,我组以大庆市某两单位为抽样样本,发放调查问卷近200份,其中,回收到有效问卷总计145份。
(2)访谈法。除进行问卷调查的两个单位职工外,我组成员还随机选取其他类型单位职工,进行进一步访谈调查。
2.调查对象
从工龄来看,调查对象包括了工龄长短不同的新、老职工(见图1)。从职工类别来看,调查对象包括了机关干部(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一线工人等多个群体(见图2)。
图1 职工工龄分布
图2 职工工作性质分布
二 现状和问题
(一)绝大多数职工对延迟退休持不赞成态度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职工持不赞成延迟退休态度,仅有4%支持(见图3),与网络民意调查结果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仅有6%的职工对是否延迟退休无所谓,持中立态度。可见对于延迟退休一边倒的态度倾向较为严重,不赞成态度为职工主流声音。
图3 对延迟退休赞成与否
(二)职工对延迟退休年限的可接受范围较小
在延迟退休年限的可接受范围方面,我们发现尽管90%的职工不支持延迟退休,完全不能接受的职工仅有70%(见图4),仍有24%可以接受1~2年的退休延迟,6%左右接受3~4年,但没有人接受5年以上延迟退休年限。可见,在延迟退休的年限上,尽管大部分人坚持不能延迟退休,但仍有一部分人留有余地,只是可接受范围较小。
图4 职工能接受延迟退休的年限范围
(三)职工退休后继续就业意愿淡泊
从就业意愿的角度来看,针对职工退休以后的计划,我们发现半数职工希望享受生活,有25%的职工明确表达不愿工作,以家庭为重的愿望,有12%的职工希望能义务服务于社会,仅有极少数职工有继续工作的打算(2%)。可见,该国有企业职工,大多有明确的退休计划,仅少数有再就业的意愿,这体现了他们继续就业的意愿淡泊。
图5 职工退休计划
(四)职工对延迟退休可行方案的倾向性存在差异
我组调查根据国外延迟退休经验以及国内专业的建议和设想,设计了三种延迟退休的方案,分别为:按照劳动强度差异延迟退休,差额养老金领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调查显示,其中支持养老金差额方式的占54%,超过半数,另外,按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和劳动强度分类各被24%和22%左右的职工接受(见图6)。可见,国有企业职工对延迟退休可行方案的倾向性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半数以上的职工希望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赞同退休年限与养老金的领取挂钩,作为提前或延迟退休的杠杆。
图6 职工更支持的延迟退休方式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以大庆某国有企业为代表的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意愿有以下特点:(1)明确的倾向性:表现在明显的不赞成态度,对于可接受退休的延迟年限范围较小。(2)群体的一致性:尽管男、女职工群体,干部、工人群体依据现有政策,退休年龄工作性质不同,然而延迟退休仍然是各群体的主要呼声。(3)希望拥有更多选择权:在三种方案中,半数以上支持差额领取养老金来达成退休年龄的自主选择。
三 原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多数人不赞成延迟退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工认为延迟退休会增加就业者的压力,不利于人力资源的革新,其次,延迟退休带来的身体负担,工作压力大也是多数人认为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国内专家普遍探讨的,延迟退休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不少国有企业职工表示不信服(见图7)。
图7 不赞成延迟退休的原因
赞成延迟退休的职工仅占少数,他们多从在职工资更高、担心物价不稳定等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希望能够继续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赞成延迟退休的职工有50%认为在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延迟退休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见图8)。
图8 赞成延迟退休的原因
尽管如此,对延迟退休不赞成作为主流的职工观点,通过与部分国有企业职工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国有企业职工对子女就业问题存在顾虑
对国有企业职工来说,人力资源的革新是一个相对重要的衡量因素,并对职工对于延迟退休的态度产生重要影响。正如大庆市某单位女职工在访谈中所说:“现在孩子招工越来越困难,本来招工指标就越来越少,如果老的还要一直在岗,孩子们的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这样的疑问并不是个例。
一方面,国有企业职工往往更希望子女继续在国有企业工作,尤为特殊的是,以大庆为例的国有企业,常年来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并对大多数职工子女进行安置。因而在职工看来,若老职工延迟退休,在职工子女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显然不利于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成为阻碍职工赞成延迟退休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具有稳定性强、人员流动性弱的特点,较为僵化的用工模式,也造成了国有企业职工对于子女就业问题的担忧,以及对延迟退休的排斥。
(二)体力劳动者劳动强度大,希望尽早享受退休生活
除了子女就业等主观原因之外,从调查结果来看,就业压力、身体压力和养老问题等也构成了对延迟退休不赞成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不赞成延迟退休者认为“工作压力大,希望尽早享受退休生活”,还有更多的人表示“继续工作会给身体造成负担”。正如访谈中,某国有企业工龄25年以上的女职工所说:“一线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很多老工人即使在岗,但常年野外作业也很辛苦,往往落下病,也希望早些退休,如果不能按时退休,还要推迟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我们肯定是不愿意的。”可见,一线工人作为国有企业中最庞大的群体,还面临着长期以来劳动强度过大带来的工作压力,这也使得尽早退休、领取退休金成为多数劳动者的心声。
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赞成延迟退休的往往是劳动强度较小的管理干部群体,有继续就业的意愿。
(三)现有退休年龄刚性较强,缺乏弹性
依据问卷调查显示,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并非持完全不赞成态度,少数情况下,可接受1~3年的延迟退休期限,而希望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赞成延迟退休的群体也并非有完全一致的诉求。依据我国法律标准,男、女工人退休年龄相差10岁,在世界范围极为少见,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发现有工龄10年以上的女职工提出:“女性退休早,相比于男性在职场中竞争空间更小,机会并不平等。”可见,我国退休年龄较为刚性、僵化的特点,对于不同群体来说,存在不平等之处。
四 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职工延迟退休的知识性宣传
从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观点来看,延迟退休正成为必然实行的政策。延迟退休的政策实行也将着眼大局,成为包括国有企业职工在内,必将改善履行的退休年龄制度。在众多的反对声中,对于延迟退休的知识性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从调查访谈结果来看,国有企业职工对于延迟退休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少数存在偏差和误解。例如,在养老问题的解决方面,职工的观点、看法迥然。在延迟退休可能实行的政策方面,多数职工未全然了解,即表达了不赞同的观点。因而加强对国有企业职工延迟退休相关的知识性的宣传是必要的,并且有引导作用的。依据目前状况,可以从外国退休年龄规定、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特点、可能的延迟退休方案等方面进行知识性的宣传和倡导,为包括国有企业职工在内的百姓提供正确了解延迟退休政策的方式和途径。
(二)改变刚性的退休年龄政策,采取弹性延迟退休制度
尽管上海试行的柔性延迟退休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反响,但弹性延迟退休依然不失为最优的选择。从问卷调查显示,过半职工希望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如通过差额养老金领取的办法,选择延迟退休与否;从我国现行标准来看,我国现行退休年龄还存在男女差距过大,干部工人差距过大的特点,此现状急需改善;从国际经验来看,以澳大利亚为例,一步到位的延迟退休往往难以成功,引发民众更加强烈的反对之声。
综上所述,应避免硬性的、“一刀切”的方式延迟退休,在延迟退休的方式选择上,应采取弹性延迟退休制度,甚至可用经济利益的手段,为职工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为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工人、技术干部等提供选择延迟退休与否的权利,同时,要给职工更多的心理、行为选择上的引导,确保延迟退休能更有效地落实。
(三)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帮助企业职工子女完成社会化就业
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包”子女分配问题的负面影响,企业或政府对于职工子女的就业社会化的帮助,不仅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使国有企业更灵活地用工,而且能够消除企业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所持有的不必要的顾虑,使企业职工在子女就业问题上有更多的选择。
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鼓励企业职工子女自主创业,甚至提供适当的创业扶持;转变企业职工及其子女的就业观念,鼓励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方式;给企业子女提供就业联络服务,确保在不损害职工利益的情况下,妥善安置企业职工子女。更加重要的是,国有企业只有通过体制改革的手段,改变固有的用工方式,采用择优录用等市场化的用工方式,才能更有好的立足于高速发展的市场竞争。
(四)尽量采取激励和限制相结合的手段,完成政策的施行
延迟退休政策的施行不仅要从宣传方面进行相关努力,还应将激励和限制相结合。在完善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权的有效控制是必要的,尤其在不赞同延迟退休的群体中,通过激励和限制手段相结合,能更好地促进制度的改善。例如,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延迟退休政策,限制无条件的提前退休,等等,都将更有力地保障政策的施行。
五 总结
延迟退休既然作为必然的历史趋势,就不能忽视百姓对于延迟退休的意愿和建议,国有企业职工更在延迟退休问题中冲在前面。通过分析以大庆某国有企业职工的延迟退休意愿,我们发现多数职工持不赞成态度,并且可接受的延迟退休年数有限。我们认为主要原因由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职工对于子女就业问题更加关注;现有退休年龄制度刚性强,弹性小;劳动者劳动强度大,希望享受生活,等等。对此,我们建议延迟退休知识性的宣传、改革国有企业用工方式、激励和限制相结合、采用弹性退休制等,希望我国的退休年龄在改变旧有缺陷时,同国际经验相接轨。
参考文献
何平等,2001,《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金刚,2010,《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社会保障研究》第2期。
李红岚,2000,《时机抉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邓大松、刘昌平,2002,《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敏感性实证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第4期。
潘锦棠,2002,《世界男女退休年龄》,《人口与经济》第1期。
邓大松、王增文,2008,《我国人口死亡率与最优退休年龄的动态变化关系》,《统计与决策》第2期
李珍,1997,《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经济评论》第1期。
柳瑞清、苗红军,2004,《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人口学》第4期。
李绍光,2005,《推动社会保障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和谐发展》,《中国金融》第5期。
黎文武、唐代盛,2004,《弹性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险保障制度整合初论》,《西北人口》第3期。
刘钧,2005,《我国社保制度改革的两难困境和选择》,《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
杨志超,2013,《北欧老年就业政策对我国延迟退休制度的启示》,《学术界》第7期。
王潇,2011,《城镇居民退休年龄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锦州市为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2] 王潇:《城镇居民退休年龄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锦州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3]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敏感性实证研究》,《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4期。
[4] 邓大松、王增文:《我国人口死亡率与最优退休年龄的动态变化关系》,《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期。
[5] 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经济评论》1997年第1期。
[6] 柳瑞清、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人口学》2004年第4期。
[7] 刘钧:《我国社保制度改革两难困境和选择》,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Summary.aspx?docid=312844&leafid=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