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珠澳两地,本是同城,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朝廷设立香山县,澳门和珠海同属其管辖范围。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以“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晒物”为由进入澳门,逐渐建立了居留地和贸易基地。为了便于对葡人的防范管理,明朝政府于万历二年(1574)在澳门半岛与珠海相连的沙堤——莲花茎设置关闸,史称“茎半设闸”,“华人不得擅出,夷人不得擅入”。自此,关闸变成了边界,成为本是同城的珠海和澳门的人为阻隔。但事实上,关闸的建立,从未分割澳门与祖国的绵绵血脉,从未能阻断珠澳两地百姓之间的深深情意,即使鸦片战争后,葡人在澳门实行了殖民统治,澳门与珠海仍唇齿相依,水乳交融,血肉相连,商民交往极为密切。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澳门开埠以来,一度成为中国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商贸港口以及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前沿阵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澳门是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唯一一扇窗口,从汤显祖、徐光启、吴历到林则徐、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在澳门留下了足迹,在澳门受到西学的启迪。顺治、道光年间,香山人郑玛诺、容闳分别通过澳门前往欧美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并带动随后的第一波留洋高潮。唐绍仪、唐国安等公派留美幼童回国后,更成为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另一方面,从利玛窦到马礼逊,无不利用澳门这道桥梁,将西方文明引入到中原大地,将中华文化引介到西方世界。而与澳门毗邻的珠海,则扮演了向中原大地引导西方文明的重要历史角色。近代西方文明通过“澳门—珠海”这一文化走廊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各地,加速了中华文化的对外开放及其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为炎黄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也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转型。
经过多年的发展,珠海已从一个海岸渔村变成了粗具规模的外向型港口城市,澳门也逐渐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度极高的旅游城市,珠澳两地不仅有了更强烈的合作意愿,也具备了更强的合作能力和更好的合作条件。甘霖书记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珠澳两地的历史文化关系,而事实上,澳门历史城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澳门人的骄傲,也应该成为珠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近期两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民生往来、贸易投资、重大基建项目配套合作等均有较快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如何提高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赢发展的挑战。2009年初,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国家发改委推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将粤港澳合作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澳门和珠海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共建优质生活圈”两大领域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前景,只要两地更为紧密地配合,加快深度整合,实现珠澳同城化的愿景指日可待。2009年以来,粤港澳三地负责人举行了多次会面,三方在会晤中达成了“用世界眼光”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的合作共识,珠澳两地高层也有频密交往,在许多重大项目合作领域充分交换了意见。横琴开发区的启动,为珠澳两地合作揭开了新的一页。未来新一轮产业调整的变化,将进一步促进粤澳尤其是珠澳两地的关系,也带给两地社会科学界更多的研究课题和更大的合作空间。
一直以来,澳门基金会非常重视与珠海文艺界、学术界的合作。近年先后与珠海市人民政府、市委宣传部合作举办“中国留学文化国际研讨会”、“迎新春·闹元宵”珠海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本会还与珠海电视台联合制作《看澳门》节目,每周分别在泛珠三角地区电视台播出;与古元美术馆合作举办一系列两地艺术家联展,进一步拉近了两地居民的心理距离。此次,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澳门基金会和中山大学共同搭建“珠澳文化论坛”平台,希望从加快珠澳文化共同体建设入手,探索理论,寻找对策,为两地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铸造历史情感,凝聚社会共识,提供智力支持。未来,澳门基金会期望能与珠海以及内地其他省市社会科学界有更多的交流互动,为珠澳两地的共同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新的贡献!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
吴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