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15世纪葡萄牙人还未到达之前,往“石岐海”方向的运河变浅的情况还不甚严重,因此货物运输未曾出现问题。该县南面和东面的海湾与岛屿都被同时用作进行贸易活动的地点,其中有许多外国人参与这些贸易活动。关于这一点,在以下的文献资料中也有所记载。
(1)嘉靖《香山县志》:“三灶岛,三石形似名,与横琴相对,皆抵南番大洋。”
(2)同书云:“九星州山,九峰分峙,多石岩、石屋、灵草。石上流水甘美,为番舶往来所汲……”
(3)此外:“大吉山、小吉山……九澳山(上东南,西对横琴,中水,曰外十字门),其民皆岛夷也。”
(4)后来的万历《广东通志》中亦云:“夷船停舶,皆择海滨地之湾环者为澳。先年率无定居,若新宁则广海、望峒,香山则浪白、蠔镜澳、十字门,若东莞则虎头门、屯门、鸡栖。”
(5)同样的记载还有:“成化中(1465~1487),番舶自乌沙海(鸡啼门)侵扰,岁令官军守之。”[6]
在明末和清代的资料里,类似的述说很多。例如《虔台倭纂》云:“又必历峡门、望门、大小横琴山、零丁洋、仙女澳、九灶山、九星洋而西,浪白澳为最深,乃番舶等候接济之所。”[7]另外,《广东新语》云:“凡番船停泊,必以海滨之湾环者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广百余里,诸番互市其中,嘉靖间,诸番以浪白辽远,重贿当事求蠔镜为澳。蠔镜在虎跳门外,去香山东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湾,海水环之,番人于二湾中聚众筑城,自是新宁之广海、望峒、奇潭,香山之浪白、十字门,东莞之虎头门、屯门、鸡栖诸澳悉废,而蠔镜独为舶薮。”[8]
上面所提及的地方中,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很清楚地识别出来,而关于另外一些地名,在各学术文献中则有不同的意见,也出现了不同的用字。本文不能对这些难点进行一一探讨,[9]在此仅对其中一个著名的例子进行说明:在一些文献里经常出现“濠镜”、“蚝镜”或“壕镜”的写法,而不是“蠔镜”,[10]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传统的说法可参看《澳门记略》:“(澳门半岛)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环……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是称澳焉。”显然,由于二湾均能停泊,故称为澳,而“濠镜”乃两湾之名。[11]其他文章的解释是:“濠镜”(“壕”等写法)是指整个澳门半岛,不仅是指半岛东岸的一两个“澳”。例如,《明实录》载:“澳夷所据地名蠔镜,在广东香山县之南,虎跳门外海漘之一隅也。”
此外还可以找到如“濠镜诸澳”及“濠镜澳”等说法。对此,人们当然也有不同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在澳门开埠之前,这两个名称不仅指今澳门半岛之地,似乎还包括今氹仔、路环等地在内。[12]
此外,我们还不清楚的情况是,相关岛屿的哪一些海澳是被作为锚地来使用的?比如九澳山(路环岛)——该岛南面的长沙滩和西北面都很适合船只停靠(邻接外十字门)——和浪白,贸易船只在这些岛屿的哪一些海湾抛锚停泊,这个问题到现在恐怕还不能完全解答。[13]不过,这也只是一个次要的细节。
现在让我们回到外交这个问题上。在15世纪及16世纪早期,官方禁止私人性质的海上贸易活动,只允许朝贡贸易。为了能够迎接外国的贡舶,当时在不同的港口都设有市舶司,而香山县则没有设置市舶机构。然而有官员对香山地区的一些海湾和岛屿进行监管。关于这一点也有一个例子:“往年倶泊浪白等澳,限隔海洋,水土甚恶,难于久驻。守澳官权令搭篷栖息,迨舶出洋即撤去。”[14]
当时香山究竟有多少个守澳者,我们很难去查证,可能其人不多。不过,被称为守澳官的人员,可能负责许多小澳的管理工作,而其任务“由下级武官担任,隶属海道副使”。[15]此外,很多地方还设有岗哨和港口防御船。香山县亦设置一种小型的军事机构,并拥有一个千户所。详情在嘉靖《广东通志》及其他文献中都有所记载,[16]现代研究资料中也多次讨论到这一点。
除了香山地区以外,在15世纪和16世纪早期,广东沿海地区的其他地方当然也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一处是电白。[17]很显然,省政府尝试暂时性地通过这些港口来操纵贸易,如《明史》所说,“先是,暹罗、占城、爪哇、琉球、浡泥诸国互市俱在广州,设市舶司令之,正德时,移于高州之电白县”。[18]关于电白在这期间所起的作用有许多种猜测,但究竟电白和香山是否属于竞争对手的关系,这一点还很难说明。整个电白和上、下川岛之间的海滨地带,或是前面所提及的屯门以及南头同样都属于上述情况。[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