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不简单等于增加供给[1]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出五点要求,第一点就明确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
当前我国应重新审视“能源安全”的实质,摆脱“安全=加大供应”,即依靠粗放供给满足过快增长需求的习惯思维,而转变为“安全=效率”,即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观念。大力倡导节能型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推广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是解决我国环境与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手段。
传统能源安全观认为,一国能源安全应该包括能源的可获得性、运输通道的安全和价格的可接受性三个方面,但新的理论增加了对能效与清洁能源的考量。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能耗过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比重过高。这种能源消费方式造成了高污染、低效率。近年雾霾天气的频发及其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走节能绿色发展道路,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给压力。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和能源进口渠道增加,在能源来源多元化方面我国取得一定进展,但石油进口地仍集中于中东、非洲,且多为局势动荡地区。在通道安全方面,中国石油海路运输大多途经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容易受战争等因素的干扰。我国的能源安全仍有一定的脆弱性,这客观上要求中国加大节能力度,以此提高能源自给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节能还可以更好地稳定国际能源价格。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石油价格从约10美元/桶攀升到最高147美元/桶,至今仍居高不下。21世纪以来,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较快,在不少年份我国的能耗增幅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尤其是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5.2%;原油消费2.9亿吨,同比增长16.8%,成为当时国际石油与金融市场炒作的重要“题材”。近年国际能源定价的金融化趋势,使中国因素被不断放大。抑制我国能源不合理消费,可以更好地引导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
当前随着页岩气和新能源开发的快速推进,美国在能源自给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使美国对节能减排的呼声增大,并将这一要求逐步纳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贸易规则。同时,随着美国对中东、北非石油的依赖程度下降,美国外交与地缘政策的变化可能给中东局势带来变数,从而增加我国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这要求我国通过减少能耗、大力开发新能源等措施予以应对。
[1]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