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文县教育援助“百人计划”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年,春意盎然了的那一片甘南

佚名

在甘肃省南端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与世隔绝,群山环抱的郁郁葱葱守住了这里天然的安详,参差不齐的纵横丘陵留住了这里原初的宁静。这个地方,是陇南市文县。

但是,上天偏偏要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隐蔽处所带来不幸:由于经济落后,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这里原本繁茂的树木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由于工业落后需要尽快发展,这里原本甘甜的白水江下游水源,被无处存放和处理的生活垃圾严重污染;由于“5·12”地震这个百年不遇的大灾难的袭击,小镇唯一的小学校舍成为危房,孩子们不得不在冬冷夏热的活动板房里上课……

宁静被闭塞取代,安详被贫穷攻占,闭塞、贫穷、污染变为一条无形的锁链,束缚着文县的发展。

在这里,缺少知识;在这里,缺少改变;在这里,缺少走出去的眼光和动力。

这里缺少教育,以解开这条锁链;这里缺少教育,为这里带来知识,带来改变。

就在这样强烈的使命感的召唤下,在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于2009年启动“百人计划”,每年组织100名优秀大学生深入到地震灾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进行志愿服务。

五年多来,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走进文县,以“青年的责任,我们的行动”精神为指导,在陇南山区播撒绿色的希望种子。以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为依托,甘肃文县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百人计划”运行支持团队已经在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包括志愿者招募、环境教育课件编写、志愿服务过程安全管理、成果总结、媒体宣传等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制定了涵盖环境教育、中小学支教、环境调研等内容的志愿服务工作计划,逐步完善了环保图片展、环保影展、环境教育讲座、绿色图书馆等多种环境教育途径。

宣传调研:让绿色留在文县

结合专业特点和项目开展积累的第一手资料,为当地的城乡建设、污染治理、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援,一直是“百人计划”坚持推动的一项工作。

2009年8月,“百人计划”志愿者与白水江环境保护区的科研专家一起,在尚德小学开展了“新生态、新生活”白水江环境保护交流会,有幸请到了白水江环境保护局的科研专家杨文云、尚德小学全体师生及家长代表参加。座谈会以学生提问、专家解答的方式进行,志愿者们纷纷提出自己针对白水江污染及保护的看法,如生活废水的排放、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与使用、饮用水的标准等实际问题。

在紧张的志愿服务活动之余,“百人计划”的志愿者们专程走访了文县环保局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专家,希望能了解关于白水江水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以便分析其污染现状和防治方法。志愿者们还在白水江及其部分支流设置了十余个水样采集点,利用当地条件进行了水质数据的检测。2010年7月,“百人计划”志愿者在水环境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文县农民环境意识调研,在初中学生和普通社会公众两个样本群体中共计发放问卷400余份,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调研报告。

此外,借用尚德中学的投影教室,志愿者们举行了环保影展,为当地学生家长和老师放映了《可可西里》《后天》等环保题材的电影。每次放映之前,志愿者们都会精心准备与电影相关的环保常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当地民众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百人计划”志愿者先后于2009年11月28日和2010年7月20日开展了两次环境保护图片展和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在广场上立起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开展了环保签名活动,引来不少路人支持和参与。短短的几个小时,志愿者们准备的条幅上就签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

“百人计划”志愿者不仅通过调研深入了解文县的环境状况,通过宣教活动唤醒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更通过亲力亲为的环保实践改善文县的生态环境。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于2009年发起了“林歌”计划,号召同学“为自己的碳排放埋单”,通过“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并将回收所得的经费用于在文县开展的植树造林活动”这一两头结合、双重减碳的方式,把北大校园内的环保努力和文县的生态环境改善紧密联系在了一起。2011年3月,400多棵柏树汇聚成的首期北京大学文县“林歌林”在文县玉虚山落地生根,留下了北大学子的绿色情怀。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还将在每年春秋植树季节进一步扩大文县“林歌林”的范围,给陇南山区系上绿色飘带。

支教辅导:把希望带给学生

环境教育首先要从孩子们抓起。可是,在学期间开展支教活动也遇到了困难,其中最难的是如何在开展环境教育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此,志愿者们向尚德小学的张校长详细了解了课程安排情况。随后,他们又综合各位成员的专业特长和时间安排了包括环境教育、英语、美育、自然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表。他们认真准备每一节课,向以前的代课老师了解课程进度情况,并准备了环境教育的专门课件。每周两个课时的环境教育课程涵盖了天文地理常识、生物常识、水环境保护、生活垃圾处理、日常环保常识等内容。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水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志愿者将田边沟渠中采集到的生活污水水样放入有金鱼的鱼缸,并引申到如果对周围的水资源不加以保护,人类也将面临和金鱼一样的环境灾难。在一堂环境教育课上,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志愿者游鸿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孩子们学习生活垃圾处理的正确方法。孩子们的表现也让志愿者们十分欣慰,他们在讨论中不仅了解到了生活垃圾填埋和焚烧等不同的处理方法,也懂得了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势和弊端。在石鸡坝中学,志愿者们进一步丰富了环境教育课程,开展了国际知名环保组织介绍、环保纪念日简介、生活中的环保等多个专题的课程。

这是很多志愿者人生中教授的第一堂课。这群依旧是“学生”的“小老师”深深地为当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心情所打动。志愿者王蕾在日志中写道:“假使我们这些各有所长的大学生,能给这些淳朴可爱的孩子的假期生活创造乐趣,让他们对新鲜的复杂的东西多一丝好感、向往、尝试的欲望和勇气,就挺有意义了。”尽管没有多媒体教学设置,也缺少课本,志愿者们还是创新各种形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储备来丰富授课内容:教唱歌学跳舞,谈理想谈心愿,讲文县讲外界……

志愿者鼓励孩子们多看书,多了解外面的世界。2010年,在北大法学院2009级硕士生于镇静等同学的带动下,“绿色图书馆”顺利落成了。志愿者肖霄说:“我希望,不远的将来,从这个小镇上能够走出去一批优秀的学生。我希望,在他们的记忆里,2010年春季开学第一周,有一批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这里给他们上过课,并且在他们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过去几年,“百人计划”志愿者在文县尚德小学、丹堡小学、横丹小学、石鸡坝中学、石鸡坝小学、第一中学等十余个教学点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团队接力: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随着“百人计划”的发展,“百人计划”项目组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规范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经验。针对每期志愿者进行的都是短期支教活动,可能存在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足的问题,“百人计划”项目组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变这一状况:一是形成“志愿者池”,每期志愿者在赴文县之前要和前期的志愿者交流,了解在文县生活和工作的经验以及教学进度;二是对每门课程形成统一格式的教案,明确课程名称、授课对象、所需设备、教学目的、课时、具体内容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使之后的志愿者对前期志愿者的授课情况能一目了然。

为了使志愿服务活动取得长期的效果,“百人计划”志愿者们还与文县学生开展信件交流。曾经到过文县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7级本科生杨兵兵为尚德中学初一的每一位同学准备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满了祝福和励志的话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叶晓阳同学则将这样一次通话视为“我的幸福”——“最快打来电话的是我的小徒弟,普通话还说不清楚的他竟然能够在电话那头准确地表达:师傅,我想你了,你身体好吗?以后我也要考北京大学来见你。”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7级本科生薛荻枫是2010年北京大学学生骨干训练营甘肃文县团的团长,他们于7月份前往文县支教,并展开社会调研。“文县没有飞机、火车,我们是从四川广元取道到达文县的。虽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公里的路,但一路上见到了大大小小四五十处的泥石流、塌方。我们到达石鸡坝中学的当天,还经历了当地媒体所说的历史上最大的暴雨。幸好我们在出发前就做了关于环境教育方面的准备工作,到了当地也能为孩子们传授自我保护的知识。”在文县,志愿者们也遇到过几次地震,好在都有惊无险,亲身经历让志愿者们更加意识到了在地震灾害频发的文县开展防震知识教育的重要性。

尽管环境恶劣,但志愿者们还是前赴后继,热情地参与其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在这里他们多么希望我们能够给他们带来改变,带来希望。孩子们是很单纯的,每个小孩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未来只能依靠教育这支笔来描绘。”志愿者史洪超这样说道。

五年,我们在坚持

五年时间不长,不过是人的一生中一个短短的片段。五年时间很长,足够让一群孩子洗去天真,走过成长。

五年里,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只求把我们的爱,洒给甘南那片饱受苦难的大地。

五年里,我们解决种种问题,只求让绿色,重回甘南那片本应山清水秀的大地。

五年来,“百人计划”始终是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重要公益项目之一。自开展以来,“百人计划”已先后有来自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经济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中文系、哲学宗教学系、法学院、社会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历史学系、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等院系以及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300余人次参与其中,涵盖文县的十几个学校和教学点,累计辐射学生近万名,授课5000余课时,开设专题性课程8大类20余门。

终于,这五年的坚持走到了尾声,我们的努力、汗水也伴随着那里孩子们的成长,深深地在甘南大地生根发芽。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把甘南打造成世外桃源,但至少,能让那里的孩子和那里的大地,重新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