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帝国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垄断深化、金融化与经济危机

栾文莲[1]

摘要 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历史的转折,即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垄断资本的发展、深化进程中,为了巩固其发展的地位和金融资本的统治,一般私人垄断必然求助于其他力量,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垄断资本主义经历了从一般金融资本垄断到以虚拟金融资本垄断为主导的巨大变化,实行以资本主义金融为主导、以金融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积累方式、生产方式。金融化与金融垄断资本新发展的突出特征是金融脱离实际产业自我膨胀。

垄断加剧了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生产与销售的分离,金融与产业的分离,进一步拉大了商品实现的空间与时间。它同时也加剧了产品的占有私人化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资本的社会化与资本的所有、使用、收益的私人化的矛盾。因而大规模的经济、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关键词 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化 经济危机

垄断揭示的是资本联合集中,攫取高额利润这种经济现象。它表现帝国主义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生产关系,表现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和实质。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必然形成垄断。一般认为,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形成垄断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例如购买股票或债券被当作是一种间接购买经济实体资本品的方式。然而,这种理解不能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品极大膨胀、货币资本增殖的循环运动。实际上,资本积累,资本集中与积聚同时包含资本实体与价值形式同一运动与分离两种形式,不过,在资本主义一般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发展时期,前者占据主导地位,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垄断时期,后者占据主导地位,形成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确切地说,是垄断资本的金融化。

一 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历史的转折,即从自由竞争转入垄断,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是其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他们的著述中就敏锐地把握了这个趋势。在研究借贷资本运动、生息资本以及信用制度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作用等问题时,就研究了信用制度产生与发展问题,以及银行的产生、银行的集中等问题。他们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形式包括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垄断。恩格斯还计划研究“交易所”,在他的写作提纲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变化就是交易所作用的大大增强,最终工、农、商以及金融业都将集中在交易所经纪人手中,这种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就是交易所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最突出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研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垄断问题、金融资本问题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产阶级学者极力颂扬自由竞争,把它看作自然永恒状态;而当资本主义垄断大规模发展起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现实。而此时,列宁又对资本主义垄断做了科学论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经典之作,今天它仍然帮助我们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历史的转折,即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或发展时期。列宁指出:“20世纪初,不仅在我们已经说过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的发展方面,而且在金融资本的增长方面,都是一个转折时期。”[2]“总之,20世纪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3]

今天我们依然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科学分析,同时认识发展进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笔者认为,列宁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历史的转折是科学的正确论断,今天我们仍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更加增强的垄断资本主义。我们既要有历史的联系,又要看到其新的手段、方法。其垄断在深化,其金融资本力量仍然强势。

二 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

(1)垄断是金融资本的基础。列宁对金融资本做了一个经典概述,提出了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统治的理论:“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4]列宁的理论贡献及其科学性在于指出了垄断是金融资本的基础;在于指出了金融资本不是单纯的银行资本,也不是单纯的工业资本,是新型的资本形态。

产生了银行的新作用。垄断银行的产生意味着它已不是一般的中介者,而是支配一切的万能垄断者。这就是银行的新作用。垄断一经形成,银行和工业公司的关系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垄断银行集中了社会的大部分资本,同时工商业对资金的需求也是巨大的,于是单纯的借贷关系变成了工业公司依赖银行为其筹集资本。银行贷款使银行对工业公司的渗透长期化、固定化,过去的支付业务成为掌握工业公司的经济情报、进行控制的手段。而银行的集中、垄断进一步加剧了产业资本的垄断化。“一方面是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日益融合……日益长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是银行发展成为具有真正‘包罗一切的性质’的机构。”[5]

(2)建立起金融资本的全面统治。银行的万能性质绝不仅限于对工业公司的信贷控制,它的完整内涵应包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形成帝国主义时代的金融资本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全面垄断。在金融资本形成过程中,垄断银行一般起着主导和核心的作用。工业公司对垄断银行的信贷依赖变成大银行的真正垄断。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一经融合为金融资本,一般资本主义的统治便转化为金融资本主义的统治。金融资本作为新的更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占据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

在垄断资本的发展、深化进程中,为了巩固其发展的地位和金融资本的统治,一般私人垄断必然要求助于其他的力量,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点,与列宁的分析是一致的:“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在金融资本时代,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两种垄断组织都不过是最大的垄断者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些环节而已。”[6]

(3)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金融资本作为新的更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占据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而随着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以更大的规模、更深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这是因为垄断加剧了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生产与销售的分离,商业资本与借贷资本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商品实现的空间与时间,如资本主义垄断所产生的各种生产、销售的大型公司如托拉斯等更加高度的集中化、垄断化、私人化。它同时也加剧了产品的占有私人化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因而大规模的经济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的集中、资本的集中所形成的垄断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另外,占有制的私人化,又把这种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私有者手中,广大劳动人民处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状态。因而,经济危机是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资本家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消费有限的矛盾爆发。信用制度、金融机制的发展对经济危机推波助澜。在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实施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金融利益集团对推动金融自由产生了巨大影响。泛滥的信贷引起股市泡沫和投机的狂热。由股市泡沫泛滥而引发的信贷危机进而发展为全面的经济危机,集中爆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

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政权与金融资本融合,形成国家的新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金融资本的统治

国家垄断首先是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一般私人垄断难以解决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资本家这时从守夜人成为直接的生产领导者。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国家不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就不能正常运转和发展。而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关系到资本主义制度存亡,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不得不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全面管理。

(一)国家政权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产生国家调节经济的新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它使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它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联合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进行及经济增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并力求使垄断资本集团获得最大利润。

国家垄断在一般私人垄断的基础上产生、发展,但不可能取代、消除私人垄断。私人垄断是国家垄断的基础,它们同时在发展。国家政权始终是金融资本利益的代表,服务于金融资本的利益要求。同时,国家又对经济进行调控,作为总资本家直接参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从而产生了国家的新作用。

(1)国家集中了全社会的大量资本,形成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①主要通过国家直接投资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②把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转化为财政资本。20世纪70~80年代,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很大提高,一般都超过1/3,有的高达50%。这是由于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资金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国家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强。[7]从世界银行历年公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可看出,二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政府的财政开支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③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国家成为货币资本的所有者。

(2)运用财政与货币金融政策调节经济。财政与货币金融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运用财政收支政策调节经济。国家支出的主要方向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它刺激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通过税收调节经济也成为一个杠杆,通过增减税收的办法调节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减缓周期波动。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政府就用降低税率、减免税,甚至退税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回升。

(3)利用货币信贷关系调节国家经济。这使资本主义国家深入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过程中。①控制货币供应量,这是各国管理物价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总闸门。②通过中央银行的特殊作用实现国家的调节作用。中央银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货币调节社会经济的执行机构。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国有的,目的是强化对银行业务的控制。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信贷,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为各银行吸收存款规定一个法定储备额度,即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调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利用公开市场业务控制货币供应量。以上三种办法往往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同时使用的。

(4)调节收入政策。包括工资和物价政策措施、社会保障措施。

总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不仅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还作为最大的资本所有者和总资本家,凭借手中掌握的强大经济力量,渗透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巨大的作用,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所没有的。它采取各种手段,包括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法律、行政等,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形成了一种新机制,即国家调节与市场机制并存,这是自由竞争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所没有的。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各国对本国的银行业和金融业实行管制,加强政府调控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财政赤字和公私债务的积累,也不能不依赖银行和金融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业的组织形式以及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发展。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危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消除发生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是进一步深化这个矛盾,从而使作为反危机措施的调控,不仅消除不了经济危机,反而使危机持续发展,有了多样的表现。比如,生产集中、资本集中、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条件下,国家运用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管理、调节。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调节功能的界线,是不可逾越的,它终究要被限制在比较窄的范围内,不可能进行全面、有效的调节。

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大规模地干预经济,为社会提供了数额巨大的资金,资助生产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等建设,为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在私有制度下,国家干预所产生的效益相当大程度上落到了少数的资产阶级手中,落到了少数垄断资本和垄断集团手中,壮大了它们剥削和统治的力量。

国家干预的动因和直接目的是反周期,以为以此就能熨平经济周期,从而达到免除经济危机的目的。但是这种手段又形成另一种过剩,形成新的危机——反映赤字经济的债务危机。它们通过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和信贷膨胀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刺激消费和私人投资,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为生产过剩找到出路。但是,这并不能消除产生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刺激起来的需求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繁荣,是靠牺牲未来解决问题。

政府开支的剧增使财政赤字剧增,以致国债与日俱增,现实和潜在的通货膨胀严重制约经济增长,这使政府通过扩大开支刺激经济的余地越来越小;同时,公司和企业靠举债扩大经营,加剧了社会生产的盲目性,使生产和产品的过剩矛盾有增无减。私人债务的累积必然使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日趋减少,因而现实购买力和未来消费能力进一步降低。因此,这种公私债务的急剧增长成为社会经济弊端根源之一。

国家干预对经济周期和危机的周期性造成影响。由于国家干预阻碍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原有周期过程,就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周期运动的各种自发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展开,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诸种因素却并未消除。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实质和周期性没有根本改变,那么,它以累积的形式沉淀下来,使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周期难以按固有的运动规律运动,由此带来的经济危机更为复杂和深刻,同时也必然孕育更大的危机。

一般私人垄断时期的经济危机突出表现为生产过剩与货币信用危机,货币信用危机与生产过剩的危机互相影响。与此相比,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还表现为债务危机、难以抑制的通货膨胀、银行与信贷危机、证券市场的金融危机、过剩和经济停滞。它们互相交织,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遍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滞胀危机,是以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综合征。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相互具有替代关系,并以此作为预测经济趋势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但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的高失业与高通胀并存的现象打破了这一信条。1987年英国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在回顾了这个历史过程后写道:“日益加速的通货膨胀与不断提高的失业率和不断下降的生产力增长,也即停滞的同时并存,在经济学上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普遍流传的名词:‘停滞膨胀’。”这一现象即贯穿在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遍及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遇到挑战,因而寻找新的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原因之一,就是金融部门成为过剩的资本、资本主义发展滞胀而出现的过多的剩余资本寻求更大增殖的场所,由此也开始了转向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进程。

四 国际金融垄断为资本主义拓宽发展空间、建立新的发展方式

(一)实行以资本主义金融为主导、以金融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积累方式、生产方式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国际化、全球化而发展。它解决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遇到的发展瓶颈,进而为资本主义拓宽发展空间、建立新的发展方式。从空间方面看就是全球化的发展,从方式看就是金融化的发展,为垄断金融资本拓展金融领域开辟道路,实行以资本主义金融为主导、以金融经济为主体的新的积累方式、生产方式。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一般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由于主张实施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新自由主义成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主导意识形态。实行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放松金融管制,使资本自由流动,金融资本如鱼得水,这直接促进了国际金融资本的发展。

而此时国家放弃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内容,比如对国有经济实行私有化,这是形成跨国金融资本集团的重要基础。又如停止收入政策的调节,进行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由金融机构操控这部分职能,这助长了金融业垄断资本的发展。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国际金融资本的利益,服从于国际金融资本的利益要求。但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放弃财政、金融、货币的宏观调控功能,而是更为加强,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调控和管理手段。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在世界形成以美元霸权为主导的金融霸权,这种货币霸权在世界范围得到强化。所以,一般垄断、国家垄断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当代没有被削弱,而是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一道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特别是形成了少数超越国家权利的巨型国际垄断寡头的统治,而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则维护它们的利益。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家还对濒于崩溃的金融机构注资,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以资本主义强国为代表,以其经济金融的强势地位形成金融霸权,并操纵代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对世界实行霸权统治。美元的世界货币垄断权以及国家的强势地位确立其霸权地位。全球金融霸权在世界形成新的剥削模式,一方面握有世界货币的垄断、发行权,另一方面实现广大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资源与产品的供应,形成世界经济、政治的不平衡运转。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包括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金融化、私有化,运用金融手段进行渗透和瓦解。为了保证自己的金融垄断,美国等还用军事垄断来压服那些反对这一秩序的力量。控制关键的高科技、资源和粮食,以和金融、军事垄断配合交叉使用。

(二)金融化与金融垄断资本新发展的突出特征是金融脱离实际产业自我膨胀

金融资本作为垄断资本的核心,是当今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总特征。对于生产与资本集中广义的理解,表现为资本积聚和所有权的转移。正如本文开头所述:资本积累、资本集中与积聚同时包含资本实体与价值形式同一运动与分离两种形式,存在着资本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同时空转移和分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和生产的物质内容看,生产集中是资本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同时空转移。非物质生产部门比如金融业的集中和垄断,则存在着资本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相脱离。

因此,金融垄断资本在两个维度拓展。资本实体与价值形态同时运动,物质生产、交换、转移,资本流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从资本价值与实物分离的形态看,是银行业、金融业的发展,兼并重组,金融部门的膨胀。

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后者超过前者,金融脱离价值生产、爆炸性增长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突出的现象。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资料,20世纪70年代,全球跨国公司投资产业分布中,制造业占60%以上,80年代仍维持在一半以上;但此后,跨国公司的投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到90年代服务业已超过50%,而金融服务业占据整个服务业很大的比重。

因此,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国际垄断阶段,金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表现为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化,金融脱离实体经济,银行和金融垄断组织空前扩大,各种金融衍生品盛行,等等。金融资本的空前大发展大膨胀,及其在经济与政治生活中的特殊重大作用,成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资本化的货币、金融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8],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被金融资本的力量所掌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强势的力量,即金融资本的垄断力量,成为在当今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新的万能统治者。具体如下。

(1)金融资本规模空前增大。这一时期,金融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全球金融资本总规模,包括全球股票、债券、其他证券和银行存款,1980年为12.1万亿美元,为当年全球产出(GDP)的109%;到2000年,其总额已增至97.6万亿美元,为当年全球GDP总值的312%。2005年全球金融资本总值又猛增至140万亿美元,为当年全球GDP的316%。2007年全球股票、债券、其他债券和银行存款等金融资本总额达165万亿美元,为当年世界GDP总值的331%。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种迅猛增长才受到遏制。

全球金融资本总值占全球GDP之比逐年提高,反映了金融在全球发展中超前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其规模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趋势。

(2)金融垄断组织垄断程度极大增强。掌管和运作金融资产的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机构,这些金融垄断组织规模同时空前增大,标志着其垄断性不断增强。

20世纪90年代全球企业并购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并购非常活跃,交易规模持续增大。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都投入到并购的浪潮中,扩展到跨国并购。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并购,西方国家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规模更大,资本更加集中,垄断性更强,跨国程度更高。在世界最大企业排名中,大金融机构,如大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占有显赫位置,数目也在增多。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前50名中,大金融企业就占15家。

(3)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出现了当代国际金融垄断的标志性金融机构,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除了大银行仍居全球大企业之外,各种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等,数量和种类更多,规模更大,如美国高盛公司、美林公司。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倒闭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商和交易商之一,还担任着全球多家跨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拥有多名世界公认的国际金融最佳分析师。

金融业的新角色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对冲基金通过广泛投资,从买卖股票和债券到买卖商品、货币,以寻求更大收益。私募股权基金又称并购基金,操作方式是先购买处境困难的公司的控股权,然后或向这家公司投入更多资金以便其扩张,或掌握该公司的经营权,或将其重组后上市出售,其目的都是从中赚钱,通过一系列迅速收购空前获益。

(4)金融市场空前发展。它们是国际金融垄断组织活动的平台,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控制、统治世界的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实施,金融市场是所有市场中最自由、最少受限制和调控的市场。与其自由化似乎相对立,金融市场又是由少数大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基金组织所垄断的市场。同时,国际金融中心分布更广泛。历史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伦敦和纽约,其次是巴黎、法兰克福和东京,此外还有大批离岸金融市场。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金融市场日益增多,并通过互联网紧密相连,交织起覆盖全球的金融网络。金融交易市场多元化,有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它们都是全球性的市场,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金融资本大规模超越国界在全球流转,在全世界赚取收益。

(5)金融交易日益泡沫化。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的金融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把国民财富转换成公司债券、企业股票等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叫作“证券化”。而把股票、债券等再次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并且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迅速扩大叫作“融资证券化”。到2007年,证券总额增至12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2.2倍。这中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债务剧增,美国仅房贷就达3万亿美元。而巨额的房贷发放给购房者后,银行就可以通过证券化,把它拆分打包成证券产品,再出售给遍布世界的投资者。其他的贷款、负债数额都在增长,而且同样可以债券化。这种“融资证券化”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花样翻新有多少,是很难数清的。这实际上就是被放大的金融泡沫。

衍生金融产品泛滥。把套期保值的概念用到金融工具上,由传统的债券、股票、外汇等派生出大批复杂的新的金融产品,即“衍生金融工具”,其中有期权、期货和掉期。20世纪90年代,金融衍生品激增,金融市场因衍生品的泛滥而迅猛扩大。

金融衍生工具本来是随着金融创新和由此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而发展起来的,其价值应由其所依附的证券或商品来确定。但实际上,它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经脱离了本应依附的金融市场基础,被用来作为投机的工具。作为一种风险投机手段,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外汇交易急剧增长。金融资本在全球流动,首先涉及本币与外币的置换,因此外汇交易格外重要。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来,实施新自由主义,各国放松或取消外汇管制后,外汇交易量急剧增长。2006年全年的外汇总交易量接近67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商品出口额的60多倍(货币置换一年内可以重复多次,但仍然可以说明外汇交易量的急剧增长)。在这一外汇交易中,同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低于10%,其余90%以上是在金融机构之间为轧平头寸而进行的交易[9],这是金融活动脱离实体经济,脱离生产与贸易而自我膨胀的又一个证明。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更为深重

一方面,垄断的发展深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加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用财政金融、货币手段调控经济,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在全球整合资源,进行全球化的生产。总体看,世界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占有私人化,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及社会财富,又被极少数垄断资本所占有。资本的流向与财富的流向相反,金融资本走到哪里,哪里的资源、劳动成果就被攫取。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一切制度安排,都有利于它们攫取世界财富。

(1)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与国际垄断资本占有制相矛盾。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遍布全球,在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国家采购原料,在劳动力充裕且工资较低的国家加工生产,在市场广阔且具有潜力的国家销售产品,从而实现了资本、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化生产。迭起的跨国并购活动促进了企业的全球扩张,促进了产业国际化、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成为全球性大生产。同时生产和资本更加集中于少数大垄断资本,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垄断资本的所有权更大,因此与社会化生产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2)金融垄断资本内部的组织性与全球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相矛盾。①跨国公司内部形成国际分工,其生产有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它们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排挤竞争对手,结果必然是在全球范围导致生产的盲目性,导致生产过剩。②全球经济的无政府状态突出表现在金融资本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流动和过度投机,导致金融危机频频发生。③国际性调节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一些经济组织,实际上是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操纵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是根据它们的需要制定的,维护的是国际经济旧秩序。

(3)资本社会化与私有制下金融垄断资本对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获利权的占有私有化相矛盾。股份资本、公司资本通过金融市场广泛地吸收社会资本,不仅有国内资本,更有国外资本。资本来源首先是大垄断公司——拥有巨额资本的垄断寡头,还包括普通的民众,特别是占社会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即中等收入阶层。从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全面发展看,保险基金、医疗、社会保障等使各阶层的人包括工人都参与到金融资本的募集中。从这一点看,当今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达到空前广泛的程度,西方有的理论称之为“人民资本主义”“股东资本主义”,说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美国人彼得·德鲁克就说:“养老金的真正所有者不是别人,正是那些领取退休金的人,美国经济从此将进入历史上的新阶段——社会主义。”[10]

这种说法沿袭的是西方庸俗经济学说,只看事物的表面,没有看到实质。真正的所有者是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少数大股东、大公司是真正的所有者。股份制、公司制、金融化的发展反映了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性质。正如弗朗索瓦·沙奈认为:“尽管基金集中的是退休人员的积蓄,但退休人员不是各种各样基金真正的所有者和决策者。相反,数量极其有限的新的管理阶层,才称得上是从当代食利资本主要形式中真正得到实际利益的人。”[11]资金的使用者、决策者是少数大金融资本,它们获利最大,这是问题的实质。

我们应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关于资本主义信用二重性的论述。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把社会上一切可用的尚未发挥作用的资本交给产业和商业资本家支配,因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扬弃了资本的私人性质,它本身,但也仅仅是就它本身来说,已经包含着资本本身的扬弃”。[12]“银行制度造成了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的分配的形式,但只是形式而已。”[13]上述“只是形式而已”“仅仅是就它本身来说”是指它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事物。

20世纪初,生产集中加速进行,股份公司联合成强大垄断组织时,列宁对于银行吸收全社会的货币,又重复了半个世纪前马克思的话,同时他指出:“银行所收集(虽然只是暂时收集)的,是一切货币收入,其中也有小业主的,也有职员的,也有少数上层工人的。‘生产资料的公共分配’从形式上看来,这是由现代银行中生长出来的。”[14]这里又出现了“形式上”的提法。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未变,私有制的性质未变,一切社会资本、一切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属性,最终归于大资本家阶级。

(4)资本虚拟化、泡沫化所表现的资本社会化与占有的私有化相矛盾。一切社会化的资本,不管何种形式,都被大金融资本用来当作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而在资本主义金融化的今天,又运用金融的各种方式,造成金融资本的虚拟化、泡沫化,无限放大杠杆倍数,以满足其占有更大剩余价值的目的,是虚拟资本社会化的集中表现。由此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加扩大,表现也必然更加尖锐,使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更加脆弱。虚拟性和泡沫化增长的同时,凸显其脆弱性,使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易发性、突发性、连锁性大大增强。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突出表现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两个对立的阶级,对立的深刻根源在于二者之间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使劳动力价值与资本价值差距越来越大,鸿沟随着资本价值的增大而劳动力价值的减小越来越大。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这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金融化下,不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受剥削,维持人们生活的劳动力再生产的各种保障也服从于资本的利益。执行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职能的垄断金融资本,包括劳动者的医疗保健和教育培养、失业保障、退休保险等,由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必然把这些费用尽可能压低。它使工人再次遭受金融掠夺。金融资本的链条伸向更深,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有了更深刻的表现。

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更深刻的表现,由此引起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而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在经济金融化、全球化下,危机必然有其特殊、深刻的表现。

(四)这一时期的经济、金融危机特点

20世纪70年代,国家垄断实行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为了给资本主义大量的剩余资本找到新的更多榨取剩余价值的出路,而实行全球化、金融化、自由化。在新自由主义盛行,全球化、金融化大发展的年代,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资本主义凯歌高奏。但2008年危机告诫人们,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起作用,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就起作用,而必然发生经济危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有不同的表现,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说,金融化对经济危机的最大影响是深度激化作为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本原因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1)这一时期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人口过剩、资本过剩的全面危机。生产过剩就是经济发展停滞,增长缓慢;人口过剩是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资本过剩的典型表现是泡沫化,泡沫破裂是引致危机的直接原因。它们互相作用。

(2)攻击型资本流动引发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动荡、金融危机。金融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为国际金融资本赚取世界其他货币与美元的差额,从而获取巨额利益提供了方便。攻击型货币冲击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国家经济波动,从而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解除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这使跨国界的大规模的投机性的资本流动成为常态,加剧了金融风险、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各种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不断出现,给有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如拉美债务危机、日本的股市泡沫及其破灭、亚洲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等。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所主导的金融投机是导致当今世界出现各种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财富或资本日趋向少数富人手里集中,为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率,资本更多地通过金融投机来获取高收益。通过操控各种金融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剧烈波动,以贱买贵卖来从中获取“溢价”收益。

(3)G-G′循环本身就包含经济危机的现实性。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循环的公式,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在于G-W-G′之间的关系。货币资本G用来交换商品W,通过生产转移成新的产品,之后又被出售换来更多的货币G′(G+Δg)。这个过程的本质在于它是无止境的。为了最终获得G″,G′被用于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再投资。如此下去,没有止境。任何对这种无止境资本积累的打断都意味着危机。

而在资本主义金融化占主导的生产方式中,G-G′循环本身与生产过程脱离,产生了断裂,其本身不仅存在着危机的可能性,而且存在着危机的现实性。金融资本以虚构的价值积累,凸显脆弱性、泡沫性。资金链条的一个环节破裂,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实际上,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世纪末前后,就不断地发生金融危机,包括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的崩溃、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席卷拉美的墨西哥比索危机,以及1997年亚洲的金融危机等,而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10年的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主导的体制内部矛盾总爆发的必然结果。

2008年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人们认为是延迟了多年而终于爆发的经济危机。为什么延迟了多年?笔者认为,是由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垄断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化,形成了全球金融霸权,不断地转嫁资本主义内部的危机,放大、减缓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用金融霸权的垄断维系世界的不平衡运转,维持资本主义的生存。

(4)从金融危机发展到主权债务危机。2008年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注资“救市”,挽救以大型金融企业为主的一大批公司,其实质是利用公共财政资金挽救以巨型金融资本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即本轮危机的肇事者。这些措施避免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但同时把主要西方国家的公共债务水平从一个高位推高到了一个无法持续的水平,从而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

(5)金融危机、经济停滞、债务危机各种状态共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阶段、实行资本主义金融化以来,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化所反映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爆发。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坚持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后贷款人,强力实行财政、货币手段以及财税政策,挽救濒临崩溃的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回升。但是,政策效力递减,经济增长乏力,就业低迷,可以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至今未走出危机。因而,它又走到停滞。正如20世纪70年代,用来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措施又成为新的危机的因素,因而是金融危机、经济停滞、债务危机共存的状态。生产过剩的危机与金融膨胀、债务危机相互交织。

但是,我们不能轻视资本主义的调节能力,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看,2008年这次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不足以撼动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调节制度,发挥了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挽救金融机构破产崩溃,对一些经济部门的衰退也起到了遏止作用。特别是对金融系统的救助是关键的,它保证的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金融资本的统治。

两次大的经济危机(1933年、2008年)均肇始于美国——资本主义大国上升和繁盛时期的美国,确切地说是金融垄断资本上升和繁盛时期的美国。有研究表明,2008年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打击严重程度未及1933年的危机。比较而言,危机的打击和影响对肇事者不严重,严重的是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连锁反应,如对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这些国家拥有的美元资产的损失。

金融垄断的霸权统治也面临着世界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斗争。危机后,国际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呼声更加强烈。但是,总体而言,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强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美元霸权没有消失。危机使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力量有所削弱,发展中国家力量有所上升,但仍处于敌强我弱状态。


[1] 栾文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2]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25页。

[3]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12页。

[4]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13页。

[5]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09页。

[6]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36页。

[7]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8。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货币资本的作用时指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9] 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阶段性发展与世界巨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 〔法〕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齐建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00页。

[11] 〔法〕弗朗索瓦·沙奈:《资本全球化》,齐建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00页。

[12]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686页。

[13]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686页。

[14]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7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