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金藤
第十一章刺客影踪
五十二、金藤
“周公之死,是一个巨大的谜。他究竟在哪一年离世,我也说不清楚。我听说,在最后的时间里,他的失忆症越发严重,手抖得更厉害,渐渐地话也不能说清楚了。离开子午城之后,他晚年所有的精力都用以撰写《周礼》一书。”
阿幸翁似乎想努力回忆更多关于周公晚年的故事,可惜再也想不起来更多了:“周公一生文武皆有功,文在于礼制,至今中国皇统还在明用周礼;而他的战功,是所谓的‘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周公平定管叔姬鲜的叛乱后,采用了大臣辛公甲的建议,先攻淮泗间的徐、盈等九夷小国。在此之前,九夷长期与殷商作战,其军队数量虽少,却颇具战斗力,且对本地的堪舆十分熟悉,善于在低洼河湖地带作战。而周师远征,车兵行动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战非常艰苦。所谓‘九战九夷’,终在鲁侯伯禽手中将淮泗间的野蛮人征服了。随后,周公又挥师北上攻打奄国,‘践奄’之役已是东征的尾声。奄是商朝的旧都,周公翦灭奄国是对殷商最后一次重大的打击。实际上,不管殷商征讨东南的十五万大军去了哪里,在牧野大战之后,周公和他的儿子们要面对的,依然是整个天下的反对。因为,实质上他们是荷兰人一样的征服者。”
阿幸翁依旧在娓娓道来:“所有征服者都得依靠武力,靠强暴的力量保证第一手的秩序,这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问题。一旦第暴力开始了,它不会就此停止,会无限制的循环下去。周公的新封国,其国都在曲阜,是鲁国。周公一直在主持朝政,没有前去封国,代替他前去接受封国的是儿子伯禽。伯禽即位后,趁着管、蔡之乱,淮夷、徐戎也一起兴兵造反。鲁侯伯禽就发布命令,让人民准备好战马、铠甲、粮草,修筑好工事,然后终其一生,不间断地讨伐徐戎。这样才使鲁国安定下来;他的三儿子姬龄被分封在蒋国,到封国之后,也是要身经百战,才平定了蒋国人的不服气;他的四儿子姬苴,被封在了邢国,那是更艰苦的一个封国,坐镇北方易水流域,一边要监视着召公所分封的燕国,一边要跟野蛮的戎狄作战,比方说不断南侵的山戎人,都非常辛苦,邢国甚至几度覆灭……这些都是到春秋战国的后话了!”
“前面我说过,周公一直疑心着自己在被谁所跟踪、暗杀。实质上,一直到他终了,都没有找到那个企图杀死他的人。周公死前,总是在猜忌,冥冥之中那些不知来历的刺客是犬戎人或者是天子宫廷里谁派出的人。这跟天子周围的人总是猜忌周公一模一样。猜忌是一切的混乱发生的源头。而周公生前所遭受的猜忌几乎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最著名的就是一个‘金藤’的故事。”
“还说灭商建周后的第三年,天下未稳,突然传来武王病重的消息,周武王欲传位于周公,周公哭诉不受,并祈祷上天与先祖,愿以其身替武王而死,史官将此记录藏于金藤之中。武王临终遗嘱,命周公摄政辅佐。周公吐哺握发,日理万机,精心向太子姬诵传授六艺,无微不至地关照其衣食起居。管叔姬鲜等不服周公摄政,散布谣言:‘姬旦将取代天子不利于幼主’,并写在竹简上,到处抛撒。一时人心浮动,周公一度受到姜子牙、召公姬奭等老臣乃至幼主姬诵的怀疑,所以才有周公与召公分陕之举。”
“即便是取得了‘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的胜利,周公受猜忌的举动一点没有变好,最终,他不得已出奔楚地。周人都传说,周公离开镐京后不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房倒屋塌,树木连根拔起,庄稼成片倒伏,从王室到百姓无不惊恐万状;周成王命史官打开金藤,发现了在武王病重期间周公祈祷祖先、愿替武王而死的记载,周成王阅后幡然醒悟,决定请回周公。又传说,周公回朝后,狂风反向大作,倾倒的树木、庄稼又直立而起。周公归来后,不巧幼主得病卧床,周公十分焦急,削掉指甲扔进河里,祈祷河神不要降祸于幼主之身,还写诗《鸱鸮》给侄儿天子,表示他的一片赤诚。”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鸱鸮,就是猫头鹰。周公写诗训斥猫头鹰,既残害了他的幼子,又毁坏他的家室,但他并不屈服,要努力补好他的巢穴,无所畏惧地迎战风雨!周公正是用这首诗答复了所有的猜忌。他临终前跟天子说,愿意安葬在镐京,以示自己为成王之臣。不过,在他死后,成王昭告天下,说自己安能以臣子之礼待叔父,就以天子之礼安葬周公并亲自牵棺服丧,将周公葬在了岐山之下的周原,文王与武王墓旁。”
“周公不许人殉,他还是要一个人随他一起死亡,一个他觉得在他死后能够将他重新唤醒的人。所以,在他的墓中,还有一个小小的人俑。那个人俑本来应该是一个人,最终,用一个类似宇阵人物造型的青铜人偶代替了。那个人,就是我!”
“多年之后,有一位叫做孔丘的先生感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或许,他并不知道,那个始作俑的人,恰恰就是他日日梦到的周公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