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精华:阴阳调和,五行致中
《黄帝内经》的理论精华可以概括为“阴阳调和,五行致中”。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完全相通的,正是从这种价值观转换而来,才有了中医整体调和的思维方式。因为中医药最贴近百姓生活,通过体验中医药就能了解中医思维,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说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大门。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黄帝内经》最基本的特征。《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型,不但把人体生命和宇宙自然看成一个整体,而且把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体看成一个整体,将人体的生理病理与天文地理有序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既可以从天地自然推测人体内在生命的秘密,又可以从人体生命活动推测天地自然的秘密。
《黄帝内经》提出“天人相参”的命题,认为天人是同构同序的,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对应的,人体生理功能节律、病理变化周期与天地自然四时变化的节律周期是一致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人体生命和宇宙自然是靠什么构成一个整体的呢?是靠“气”。“气”是《黄帝内经》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按照气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黄帝内经》认为“气”是宇宙万物包括人体生命的本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在天地之间,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滋养才能生存。
《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阴阳其实就是两种气——阴气和阳气。五行是对“阴阳”的进一步分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基本物质,其实代表的是五种不同功能属性。《黄帝内经》用五行把天地自然分为:五时、五方、五谷、五色、五味、五气等。同时,把人体也分成:五脏、五腑、五体、五窍、五志、五神等。两者一一对应。然后用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用五行的相乘相侮(过分的生克)说明人的病理情况。
《黄帝内经》十分有趣地把人体看成一个国家,心就是国王,肺就是宰相,肝就是将军。将人体生命以五脏为核心分成五大功能系统。五脏(肝、心、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构成阴阳表里关系,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系筋、脉、肉、皮、骨及目、舌、口、鼻、耳等组织,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黄帝内经》第一次系统记载了经络系统。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十二经脉、十五络脉等构成人体功能调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