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烦恼说再见(卢勤教育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面对缺失——努力

缺失是成长中的机会,面对缺失,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加紧努力,寻求弥补。

人与人聪明的程度相差不是很大,但由于专心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成绩大不一样。凡做事专心的人,往往成绩卓著,而时时分心的人,终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靠千座金山,不如靠两只手。辛勤的双手、努力向上的生命力将给你带来幸福。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成功的机会,但多数人不会成功,因为他们不愿付出努力。

不是天赋,而是努力,形成了人与人成就的差距。

孩子成长的四大缺失

独生子女意味着100%的成功或失败,孩子几乎成了大人的全部,殊不知他从脱离母体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四方面的缺失,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注意。

一、缺失童年快乐——“三大三小”的困惑

走近孩子,觉得今天当孩子真累,今天当家长真烦,今天当老师真难。作为“知心姐姐”,我这两年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心中的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有两个原因:孩子太累,没有空间。

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今天的孩子存在“三大三小”的现象:生活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空间越来越小;住房面积越来越大,心灵容积越来越小;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动力越来越小。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这些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必定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孩子最发愁的事——不会写作文。有一个老师跟我说,他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我做了一件好事”,全班70%的孩子写的是捡钱包,加起来捡了37万元。孩子们看得最多的是爸爸妈妈给买的《优秀作文选》,脑子里的东西都是书上的,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自己的感悟,怎么能写好作文?所以我今天跟很多爸爸妈妈说,节假日多带孩子出去玩玩,多接触大自然,让他们的眼界宽一些。眼界有多宽,就能走多远。

现在的爸爸妈妈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去心没有去”。爸爸拿着手机不停地打,妈妈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什么也看不着。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一张相,回家就看这张笑得挺好、那张闭眼了,大自然什么样全忘了。孩子脑子里的东西都是看来、听来、做来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很多的智慧。爸爸妈妈们,珍惜孩子的童年吧,让他把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路走了。

二、缺失学习动力——没有目标和动力不可能成功

现在的孩子学习好像都是替家长学习。今年高考,一位家长问孩子:“今天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

在外国的一个工地上,有三个工人正在搬砖。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回答:我在搬砖;第二个人回答:我要赚钱养活一家人;第三个人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宏伟的教堂。后来,第一个人仍在干搬砖的活,第二个人也就只能赚到维持一家生计的那点钱,而第三个人则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师。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目标。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梦想从社会的需要中来。一个孩子的爷爷生病了,看到病床上的爷爷,这个孩子就决定努力学习,长大了要当医生。所以,现在人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职业设计要从中学开始,要早给人生设计未来。

其实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各种职业,或者在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对方的职业,让孩子了解某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许孩子就会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孩子思考得越早,了解得就越具体,目标就会越明确。

梦想还来自于成就感。1960年,《中国少年报》就有了“知心姐姐”栏目,我写信给“知心姐姐”,“知心姐姐”给我回了信,所以我特想当“知心姐姐”;初二的时候,我第一个加入共青团,就开始与同学谈心;初三时,我有了一个梦想: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将来当“知心姐姐”;20岁的时候,我成为知青的“知心姐姐”;1978年,《中国少年报》复刊,我给报社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到报社工作,没想到,第二年我真的来到了报社。

三、缺失亲情沟通——“青春期”和“更年期”提前碰撞

现在孩子十几年的成长经历胜过了过去的几十年,他们在社会不断的变化中长大。

一位妈妈困惑地对我说,女儿上初二,爱吃爱喝爱打扮,就是不爱学习。妈妈狠狠心花400元钱陪女儿看舞剧《白毛女》,希望她能受到教育,可女儿想都没想地说:“我看喜儿的悲剧全是他爸杨白劳造成的,逼着自己的女儿抵债。再说了,喜儿也够傻的,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干吗自己跑到山洞里当白毛女。”

同样,孩子的事情爸爸妈妈也不理解。现在的孩子由于营养过剩,提前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最大的特点是跟大人较劲;爸爸妈妈压力太大,提前进入了更年期,更年期最大的特征是跟孩子较劲。你不懂我,我也不懂你,再加上两方心态都不是很好,你让我朝南我就朝北,你让我干什么我偏不干什么,青春期碰上了更年期。

所以,沟通成了今天家庭教育最大的主题。其实,沟通就是倾诉与倾听。学会倾听,孩子肯定有什么事就会愿意跟你讲。有了你的倾听,孩子才会感到他存在的价值。

四、缺失成就感——过高的期望带给孩子无望

为什么孩子会离家出走?为什么会迷恋网吧?就是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很多人都说,如今,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最差。我有一个朋友的儿子在美国读书,学校里中国孩子、美国孩子一块在操场打球,中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九个,中国妈妈不满意:“那个球怎么没进去?”美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一个,美国妈妈说:“儿子你太棒了!”中国妈妈认为美国妈妈对孩子要求太低,但是,有成就感的是进一个球的美国孩子,有失败感的是进九个球的中国孩子。

中国的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欢呼,却为失去的而遗憾。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家长都在挑孩子的毛病。这样比来比去,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压制。

我小时候有两大爱好:一是画画儿,二是跳舞。5岁时我画了一只大公鸡,我母亲说:“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还漂亮!”于是,我更爱画画了,黑板报从小学一年级画到高三,到农村插队给农民办报,后来又去了《中国少年报》。小学毕业时,北京市舞蹈学校来招收小演员就有我一个,结果不幸的事发生了:当我手背后、脚站直后,有个老师从我身边走过,瞟了我一眼:“腿都不直还跳舞呢!”从此之后,我一跳舞就想起那句话,后来就不敢多跳了,再后来干脆不跳了。

所以我对父母说,孩子从小生长在“你不行”的环境中,慢慢地会把“你不行”内化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是需要机会的。爸爸妈妈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把孩子“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他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姚明,曾为一双鞋奋斗

小巨人姚明,著名的篮球明星,可以说无人不晓。一提到篮球,大家肯定会想到他。说起来很多人会不信,姚明最开始打篮球的目标,并不是拿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简称CBA)冠军、进入国家队,更不是为去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简称NBA)打球,他刻苦训练,只是为自己那双特大的脚找一双合脚的鞋子。

这也难怪,刚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姚明的身高已达到1.70米,要穿46码的鞋子,而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最大的篮球鞋是48码。等到姚明进入上海东方男篮青年队时,48码的篮球鞋也已经容不下姚明的脚了。

这件事情最让姚明着急:没有鞋可穿,还怎么打篮球啊?妈妈方凤娣也十分担心儿子那双穿着小鞋的大脚。一想到那种挤脚的疼痛,她就心疼。

方凤娣只要到北京八一篮球队去,就会向曾经的老队友要一些大码的鞋。姚明自己在青年队,每年也能领回两双大码的回力牌球鞋。可是,青年队的日程安排很紧,每天有四次训练,早操、上午、下午、晚上。没完没了的训练,让这些小队员们的头发从来都没有干过。这种情况下,每年两双鞋,怎么够穿呢?所以,当时姚明的鞋子经常是缀满了补丁,烂得不成样子,但他还把它们当成宝贝,不舍得丢呢。

1996年,上海东方男篮成立之初,获得了耐克公司的赞助,可以为队员提供定制的篮球鞋,但这只限于一线队伍。于是,15岁那年,姚明有了一个梦想——我一定要努力,争取进一队,那样就能有定制的鞋子,就不愁没鞋穿了!当年,姚明还曾向室友刘炜说过自己这个“远大志向”呢。

为了自己心中这个简单,甚至说来有些可笑的目标,姚明训练起来十分刻苦,也很动脑筋。当姚明需要穿53码的特大号鞋子,他和妈妈都已经没任何办法弄到时,姚明顺利进入了一队。

从此,耐克公司开始为他特制球鞋,姚明再也不用为球鞋发愁了。

要知道,当初青年队的十几个人,最后只有姚明、刘炜等四名球员进入了一队,其他人都被淘汰了。这背后,姚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可想而知了。

姚明能够记起很多事情,却唯独记不清自己穿坏了多少双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