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深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脱贫攻坚拉开大幕

2017年初春的某一天,全县开启了为期三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县里接连召开两次规模空前的动员会,一夜间大街小巷刷满了扶贫宣传标语,电视屏幕上不停滚动着宣传扶贫的字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扶贫手牵手,大爱心连心”等宣传口号在公交车LED显示屏上不停滑动。

确切说,大规模开展扶贫工作是从2015年初秋开始的。单位开会,号召四十岁以下的同志主动申请下乡驻村扶贫,到工作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扶贫第一线去。有人以为扶贫就是喊喊口号,走走形式,工作队队员写写心得日记,政府算算大账,靠河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搞一些形象工程,等待上级下来走马观花地检查验收,到了2018年全县脱贫致富的承诺就实现了,从此,全县人民就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走上了小康大道,过上了幸福生活。

临近验收才发现,脱贫完全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容易。想摘掉贫困县的帽子,需要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来支撑,需要真正的产业支持,需要长久的帮扶项目,需要老百姓经济收入增加,更需要群众满意度。老百姓只有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真实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明显变化,真真切切地得到实惠,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可扶贫工作。大家的努力,才能经得起各级检查验收。

县里成立了最高规格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报名参加驻村扶贫的同志,经组织筛选后成立“扶贫工作小分队”。工作队设第一书记一名,工作队长一名,队员一到两人。组织谈话时告诫他们,到村后要积极帮助村委会开展工作,表现好的同志,扶贫工作结束后会优先提拔。队员们听了激情满怀,跃跃欲试。

工作队驻村了,队员们带着行李和锅碗瓢盆,带着美好愿景,带着艰巨任务,也带着新奇,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扶贫工作。

当时,无论是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领导,还是工作队的队员,没人料到这项工作会这么棘手,这么复杂,这么艰巨。扶贫工作队的入驻,成为基层矛盾大爆发的导火索。群众多年来无处宣泄的情绪,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把几十年积攒下来的不满一股脑儿倒给了工作队:贫困户认定不真实、不公开,低保户认定不真实、不公开,各种补助被村干部截留,宅基地纠纷,打架斗殴,不孝顺老人,看病难,出行难……这些问题大大超出了工作队开展工作的范围。

问题很快被反映到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到县委、县政府。县领导当机立断,借这次脱贫攻坚,从零开始澄清贫困底子,重新按程序认定贫困户,并在村内张榜公示,做到让群众满意。由于工作量大,各单位再次动员,又抽调一批年轻干部下乡驻村,协助扶贫工作队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单位里相对安静了一阵子,见不到人,但经常在微信群里看到他们深夜加班填表、算账的文字和小视频,看到他们光着膀子帮贫困户收花生,看到他们一大早在村里扫地。偶尔也能见到工作队队员回来汇报扶贫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他们总是行色匆匆,除了一堆表格要填,督导组还会下乡查他们的在岗状态。他们最大的变化是成熟,这些城里生城里长的文化青年,基本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现在,白皙的脸经风吹日晒后泛出健康的红润,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他们学会了不少农活,也加深了对农民的了解。通过近半年深入细致的工作,加班加点熬夜,算账、填表、公示,新的贫困户、低保户认定工作告一段落。通过政策宣传和解释,大部分村民对扶贫工作有了相对客观、正确的认识。经过多次反复评选和张榜公示,群众满意度、知晓率达到了上级要求。

贫困户认定后,任务更加艰巨,光靠每个村三到五人的工作队,无法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县里及时调整工作方案,确定每周五为全县扶贫日,全县干部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岗位全部下乡扶贫。每位干部都有“一对一”帮扶对象,由单位班子成员带队,近距离接触贫困户,查找致贫原因,制订帮扶方案,帮助改变贫困户的家容、家貌,进而改变贫困村的村容、村貌。

我和同事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到石磙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扶贫工作中。这是一种机缘巧合,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即将退休的我,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有机会参与、感受时代的大变革,实乃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