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有所助:农村减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一编 农村减贫的目标任务

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不平衡现象突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多,解决贫困问题的难度很大。因此,我国的减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中取得的一个突出成就是让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党和国家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减贫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中国的扶贫开发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7年,中国已实现7亿多农村人口脱贫。中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按照我国扶贫标准,1978—2010年累计减少了2.5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扶贫标准,我国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

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以下为贫困人口的国家新标准:2012年,农村扶贫对象减少了2339万人,总规模下降到9899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0.2%,下降了2.5个百分点;2013年底为8249万人,比上年减少了1650万人;2014年为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了1232万人。2012—2014年,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

2.贫困地区经济全面发展。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1—2010年,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658元增加到11170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23元增加到559元,年均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2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增长11%(未扣除物价因素)。2015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6600元以上,比2010年翻了一番,增长幅度连续5年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3.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国家不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改善这些地方的生产生活条件。2002—2010年,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5245.6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95.2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3506.1万平方米,解决了5675.7万人、4999.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到2010年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达到60.9%,自然村通公路比例为88.1%、通电比例为98%、通电话比例为92.9%,农户人均住房面积24.9平方米,农户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比重达88.4%。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截至2014年,片区交通通畅乡镇占比达到93.5%,94.4%的乡镇和78.3%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或公交。贫困地区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都通了电话。基本完成片区已通电行政村互联网全覆盖。

4.贫困地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到2010年底,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15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青壮年文盲率为7%,比2002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青壮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目前,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320元,财政内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在贫困地区全面推开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实施免费就业服务、为县级公共图书馆配流动图片车,引导优秀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服务,为已通电自然村建设广播电视,补助行政村实施农村电影放映。

5.贫困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2002—2010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4923.5万亩,新增经济林22643.4万亩。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饮用水水源受污染的农户比例从2002年的15.5%下降到2010年的5.1%,获取燃料困难的农户比例从45%下降到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