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之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台湾近代最著名的爱国诗人

中国台湾近代最著名的爱国诗人是邱逢甲。①

邱逢甲(1864—1912),谱名(一云乳名)秉渊,初名逢甲,辛亥革命后改名仓海;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又号仲阏、华严子,别号南武山人、东海遗民、台湾遗民、仓海君等。台湾苗栗人,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出身于乡村塾师家庭。光绪十五年(1889)登进士,授任工部主事。但他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讲学于台中、台南、嘉义诸书院。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澎湖列岛予日本。邱逢甲悲愤异常,联名驰电清廷表示抗议,并组织义军,亲任统领,抗击侵台日军。兵败后内渡,居于广东镇平,创办学校,推行新学。他支持戊戌变法,后又拥护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军政府教育司长。1912年民国成立,他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因肺疾复发不得不扶病南归,于正月初八病故,终年四十八岁。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观其一生,这位抗日民族英雄、诗人、教育家,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邱逢甲以诗名世,一生写诗据说有数千首,然多毁于兵燹。内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诗歌思想、艺术成就的,是内渡后的作品。这部分诗一千七百余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1896年4月17日国耻一周年写下的七绝《春愁》是其代表作:“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短短二十八字,动人心魄,令人震撼,堪称台湾沦陷周年用血和泪写成的祭文。《愁云》、《往事》、《送颂臣之台湾》、《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和前后《秋怀》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闻胶州事书感》《汕头海关歌》《答敬南见赠次原韵》(其三)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谴责清政府的昏聩无能,要求变革图强,“诛秦”除暴。这些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体现了邱逢甲“重开诗史作雄谈”(《论诗次铁庐韵》)的创作特点。此外,他的怀古、纪游、表彰前贤、刻画山川之作,往往寄托了忧时济世的怀抱。在艺术风格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用俗语新词。所作以七律、七绝及七古居多。在风格卑靡、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上,邱逢甲的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震动一时”(江瑔《邱仓海传》)。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壬寅致梁任公书》)。唯其诗骋笔而书,不免有题意乃至语言雷同的缺陷,表现上也较率直而少含蓄。

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柏庄诗草》为内渡前作品;《岭云海日楼诗钞》十二卷均为内渡后所作。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云海日楼诗抄》十三卷,附《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其他诗作》,为现行邱诗的最足本。

【注释】

①诸多文学史和诗史,都将“邱逢甲”写作“丘逢甲”,本书作者在此予以订正。须知,广东焦岭澹定村仓海先生故居所存先生手迹,落款均为“邱逢甲”,而非“丘逢甲”。又,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连横著的《台湾通史》及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编印的《中文大辞典》亦为“邱逢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