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读书会发展简史
读书会最早并不是作为阅读服务行业的载体形态出现的,它的产生与学习模式的创新有关。读书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最早起源于瑞典。奥斯卡·奥尔森被称为“学习圈之父”,他认为学习圈是一起讨论共同关心问题的形式,由此慢慢发展出学习圈理论,并尝试组织学习圈,这便是读书会的原始形态。这种读书会的早期模式是非正式的、松散型的学习圈子,是以某种方式相连接的社会组织,直到今天,许多民间读书会依然保持着这种传统的形式。
初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追求关系连接和自我教育
读书会产生之后,在世界各地像散落的火种一样,逐渐对人们产生了各种影响。参加读书会的人围绕一定的主题或者图书进行探讨,读书会成为参加者思想和智慧的交流载体,也成为很多人表达自我和打破认知的学习平台,更为没有条件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了成长机会。瑞典的学习圈开始广泛流行之后,很多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也出现了。这些图书馆和学习圈打破了社会阶层的约束,成为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成人教育方式,长期影响着瑞典乃至北欧的成人教育系统。差不多同期,美国也有一些读书会的形式,例如,为偏远地区的家庭提供图书和阅读指导,帮助他们成立阅读团体,实现自我教育。
中期阶段(20世纪初到70年代末):呈现多样化发展形态
在这个阶段,读书会的教育作用和民主氛围逐渐被广泛认同,各个国家开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读书会模式。由于各国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所以读书会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
北欧国家继续发展学习圈,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普通工人和民众,同时依托学习圈处理一些社会问题,学习圈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开始变成民众的意见摇篮,对社会事务的处理也起着推动作用。
美国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新创办的读书会,如女性读书会、社区读书会和学校的读书会,名著是很多读书会提倡的阅读导向。
澳大利亚出现了“盒子计划”,为西澳大利亚的民众提供图书和阅读指导,盒子里还附带主题或话题供人们讨论。
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民众有迫切的思想进步要求,在这样的契机下,读书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出来。当时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读书会门槛较低,又属于民间组织,参加方式简单,因此成为启迪民智的有效组织方式。除此之外,图书的价格和民众的普通消费能力不匹配、公共图书馆缺乏等问题也是读书会开始盛行的原因。于是,民国时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读书会。例如,以时间命名的乙丑读书社、清晨读书会,以参加对象来划分的女性读书会、儿童读书会,以职业区分的教职员读书会、工人读书会,以地域划分的天津精华读书会、上海读书会,还有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成立的读书会,如北京大学组织的国文系读书会、史学读书会。北京大学成立的读书会得到了李大钊等人的支持,李大钊被聘为读书会的导师。抗战爆发后,出现战时青年读书会,为抵抗侵略摇旗呐喊。这些读书会让人们在共同学习中寻找光明的思想,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和行动,对当时的文化发展和民智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由于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各个国家的读书会在中期阶段基本都没有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都在自然地缓慢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孕育,读书会激发了人们广泛参加的热情,成为受到民众普遍认同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传播的方式,这为后来读书会的广泛普及打下了基础。
近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读书会广泛普及的时期。我们着重讲讲国内读书会的发展。在八九十年代,国内读书会的兴起主要受到港台地区读书会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被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开始变得日趋迫切。这时候,港台地区读书会的组织模式开始被学习和模仿,成为国内很多读书会创立初期的参照模板。经济的腾飞也为读书会各种商业模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贝塔斯曼书友会、蓝狮子读书会、樊登读书会等代表不同阶段民众阅读需求的读书会先后出现。同时,伴随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广泛深入,各种读书会成为推动民众阅读的载体和形式,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高尔基有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毋庸置疑,这是全人类的共识。2020年10月22日,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再次重申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意见》指出,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件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不断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该文件还提出了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大阅读内容引领、组织开展重点阅读活动、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青少年阅读和家庭亲子阅读、保障特殊群体基本阅读权益、提高数字化阅读质量和水平、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加和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推广等。全民阅读需要硬件的支撑,更需要软件的配合,读书会作为重要的承载形式,以其灵活、平等、开放和创新的组织特点在全民阅读的落地中承担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企业读书会作为最晚出现、发展最为迅猛的读书会形式,在未来5~10年的时间里,将成为企业阅读和全民阅读中异军突起的靓丽风景,用阅读的价值影响无数人。
参考文献
[1]BRATTSET H.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circle?[M]Oslo:Norwegian Institute of Adult Education,1982
[2]苏全有,李伊波.民国时期读书会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8)
[3]吴惠如.以读书会促进全民阅读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3(6)
[4]赵俊玲.国内外读书会研究及展望[J].图书情报研究,2015,28(3)
[5]向剑勤.读书会的演进及其功能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5)
[6]凌冬梅.我国近代读书会的价值及其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9,39(11)
[7]新华社.中宣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深入推进全民阅读[EB/OL].(2020-10-22)[2021-12-28].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2/content_5553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