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企业读书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重新认识阅读

关于阅读量

问:你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大吗?

答:不大(或者不算大)。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这个问题大概会触动你内心深处对读书的焦虑。你是不是为自己的阅读量不足而感到不满意?你的情绪里似乎还会夹杂着几分无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内心渴望能够有时间静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但始终没有做到。从过往的调研结果来看,很多人的答案跟你的答案一样。单纯用读书的数量来衡量阅读量,人们的自我认知普遍偏低。

问:你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大吗?

答:挺大的(还可以)。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方面,你平时饱读诗书,阅读量的确非常大;另一方面,除了读书,你把阅读手机信息和网络文章也计算在内了。从早上睁眼到晚上就寝,我们每个人时时都在批阅“奏折”,回复手机信息,处理各种邮件,浏览各类新闻,吃各种“瓜”等,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们每天都会通过手机和电脑浏览海量的文章,还会看电子书、听有声书,或者看讲书视频。从这个角度来看,阅读量的确是巨大的。

这两种答案并不矛盾,这也反映了普遍的阅读现状。这两种对阅读量的不同理解,本质上的差异是什么呢?是我们对于阅读范畴有不同的划定。我从备受赞誉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著作《自控力》中,总结出下面的话,来帮助大家理解两种阅读范畴的差异,尤其是信息如何拉大了两者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看到需求背后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有获取信息的欲望,这个需求像吃饭、睡觉一样迫切。多巴胺代表着寻觅和渴望,但很多人混淆了渴望与满足。渴望不等于满足,渴望只是追求满足的过程。科技发展催生了众多“及时行乐”的行业,创造了很多满足人们享乐需求的产品,加上人类本身原始的生物激励系统,让我们臣服于多巴胺。我们知道自己会收到很多新的东西,如媒体推送的新闻、邮箱接收的邮件、同事和朋友的留言,还有各种视频网站的段子。它们都在潜意识里激发着我们的渴望,让我们不停地点开链接、滑动屏幕,以满足我们渴望新刺激的需求。信息让我们上瘾,我们被各种信息俘获,不停地想要获取更多、更新、更刺激的信息。游戏就更加明显了,游戏里的奖励系统,“升级”和“获胜”的欲望强烈刺激着人体多巴胺的分泌,让人很难戒掉游戏。一项研究发现,电子游戏刺激和使用苯丙胺时产生的多巴胺一样多。多巴胺分泌的增加,会使人们对游戏上瘾。

当下班后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依然不停地用手机来获取信息,以获得放松,但手机的新信息不停刺激多巴胺分泌,让我们渴望更多的新刺激,于是玩起手机根本停不下来。回忆一下最近的这段时间,是什么给了你的大脑奖励的承诺,在潜意识里引导你去寻求更多的刺激感和新鲜感?

信息消费几乎已经成为每个人的生理需求,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图书也是一种信息的承载方式,但为什么人们没有把读书作为信息消费的主要方式呢?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中为我们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这本书把大脑的操作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直觉系统,它的运作是快速而且无意识的,不需要耗费什么脑力,也没有感觉,基本上处于全自动化的状态。系统2是理性系统,需要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需要烧脑的活动上来,例如做决策和展开行动。当我们醒着时,系统1和系统2都处于活跃状态,系统1自主运行,系统2处于休闲状态,只有少部分功能参加大脑运行。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更习惯系统自主运行,而不是费心思考。于是,我们越不喜欢思考,系统1自动化的程度越高。长时间启动系统2,用脑思考会消耗大量的葡萄糖,造成人体的血糖含量下降,产生疲劳感,因而不被我们喜欢。读书对专注思考的要求很高,尤其是阅读自己不熟悉、不擅长领域的图书,更是如此。《慢思考》的作者特奥·康普诺利教授也在他的书中证实了这一点,他把大脑分为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反射脑快而原始,自发而无意识地处理问题。思考脑慢而成熟,会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劳。当我们刷新信息获取刺激的时候,大脑是反射脑工作状态,而阅读时需要专注来理解语意和内涵,这让我们很难有获取刺激的快感,很容易陷入困乏之中。此时,重新拿起手机浏览轻松的信息,就可以马上缓解困乏,在信息刺激和阅读思考中,我们感觉到轻松。这就是大部分人面临的阅读考验。

信息像河流上面的浮萍,各种信息映入人的眼帘,快速出现,转瞬即逝,相互之间缺乏强连接关系。我们通过电子阅读,看似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无法互相连接。它们仅仅是信息,对大脑的深度思考提供不了什么有价值的帮助。

在自然界里,种子先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努力冒出一个小芽儿,然后缓慢地生长,根越扎越深,枝叶越长越繁茂,经受风吹雨淋,四季轮回,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个生长过程非常缓慢,树木需要阳光照射、雨露滋润,没有办法打破自然规律,快速生长,阅读的道理也是如此。我们大脑里的知识树,也需要经过长期阅读、深度思考,才能慢慢长得根深叶茂。这一缓慢的生长过程,跟大树的生长是极其相似的。

读者对阅读量认知的区别,主要是对读书和获取信息认知的区别,这是一个视角。我们再换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图书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多样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认识阅读呢?

重新定义阅读

如果把信息包含在内,阅读量描述的就是一个宏观的大概念。过去,阅读指的是阅读纸质图书。现在电子书非常普及,还有了有声书及讲书视频。我们对阅读的认识,也需要随着图书形式和载体的多样化,同步迭代。所谓阅读对象,包含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四种形式。概括起来说,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形式获取有价值内容的过程,就可以称为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它包含传统图书,又打破了传统图书作为有形载体的约束边界,这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又比较符合实际现状的描述。从这个角度讲,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和通过网络听书、观看讲书视频等都可以被划入现代意义上的阅读范畴。

从这个新定义的阅读视角来理解阅读,解读相关的媒体数据和报告会更合理。在《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权威发布》(以下简称《发布》)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1.阅读需求

各项阅读数据都在普遍增长,阅读市场有明显的反馈。各大内容平台,尤其是有声书和讲书视频,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培育市场,带来了阅读数据的普遍提升。《发布》表明,2020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1.6%)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这一数据还将逐步上升。这是因为:听书符合国民的阅读行为需求,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符合国民的阅读场景需求,尤其是对上班族来说。

2.阅读活动

《发布》提到,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知晓率为72.7%。其中,“机关企业/校园读书活动”的知晓率位居第一,选择比例近三成(28.4%);“本地读书会”的知晓率位居其次。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和本地读书会发展迅猛,各地宣传部门、文旅部门及工会组织也在策划当地的阅读活动。

3.阅读指数

《发布》还提到个人阅读指数和公共阅读指数。随着指数体系的完善,这将是一个综合评估各项阅读活动的参考依据。未来,随着企业阅读活动的大量普及,企业阅读指数也会成为反应企业职工阅读状况的关键数据,也将成为各项阅读数据报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我一边展开对企业阅读数据的收集,一边完善企业阅读指数模型,这是我打算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

总体来看,整个阅读产业,除了供应商和消费者这两大市场主体,还需要更多软性的阅读服务,以及专业人士和机构的深入研究。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士和机构进行更深层的阅读需求研究,开展更广泛的阅读服务,做出更细致的阅读内容分析,需要产业链的上下游机构积极投入,推动全民阅读进一步落地。

如何激发阅读动力?

千百年来,受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国内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群体普遍认为应该阅读,但最终坚持阅读的人依旧是少数,为什么?除前面提到的人们渴望刺激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我们认为阅读并不是真正迫切的需求呢?

我们需要的内容可以从网上浏览,需要的方案可以从网上寻找,好像不是那么需要读书。现在信息迭代非常快,有些热点问题等作者写出书来,就已经过时了。很多人说工作忙,需要休息。总之,人们有太多不读书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几乎无法反驳。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应试教育使大多数人不喜欢阅读。这可能是大家没有意识到却真实存在的情况,人们阅读更多是基于功利性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爱上阅读。二、人们对阅读的功利性诉求无法快速得到满足。消费社会带来了对商品功能的明确需求,阅读也被纳入商品系列,读完一本书能不能马上应用也成为阅读的评价标准。从买书、读书到理解和应用,阅读一本书的周期很长,无法快速转化,这也造成了人们无法全身心地阅读。三、阅读能力基于所读图书与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越熟悉越容易理解,阅读速度越快。如果仅仅把读书当作消遣,就可以读一些放松身心的图书,不费脑力,还可以静心。如果抱着学习和探索新领域的目的读书,就没那么省力了。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一段时间,我尝试阅读哲学领域的图书。这一学科的阅读门槛并不低,我可以调侃地说:书里的字读起来全认识,但放在一起就云里雾里了。像知性与理性、先验分析论、二律背反、主观演绎与客观演绎这些基本的词汇,需要重新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相关的理论。我特地跑到大学听了四天完整的哲学课,才对哲学常识和理论有了一点点入门的认识,还需要认真阅读和虚心求教,才有机会推开哲学这扇门。没有哲学基础的人,读专业的西方哲学书就会望而生畏。当然,我们不必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挑战自己不熟悉又无刚需的领域,否则很快就会败下阵来。

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也时常问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温饱问题不再困扰我们,但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每个人,尤其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人,无论年龄大小、处于职业或者事业的什么阶段,都肩负着无形的压力,充满焦虑。每个人都渴望爱和幸福,却被搅进工作的洪流和欲望的漩涡里无法自拔。我们的内心无法拥有真正的平静,常常需要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获得内心片刻的宁静。我们会累得倒头就睡,也会在稍有空闲时通过玩手机游戏、看视频来消磨时间,借此忘记很多的烦恼。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减压,或者感受到一些快乐,但又好像很疲惫。寂寞无聊的时候,我们时常一个人拿起手机,想找人聊天,却又无话可说。日复一日,这就是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总感觉过着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每次感到不顺心的时候,就想放下工作休息,或者去旅行。但是,我们无法从当下的生活里逃走,现实像一个紧箍咒,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我们越箍越紧。

这是你现在生活和工作的状态吗?

我们想改变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想收入更高,想生活得更好,想要更多的自由,却又害怕选择,害怕改变,害怕失败。害怕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如果有人告诉你,只要这样做就能得到你想要的,那么真正想要改变的人就会付诸行动。在这些改变的方法中,阅读几乎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之一。在工作和生活里遇到的问题,很多可以通过阅读找到解决方法,而我们的困难是没有建立工作、生活与阅读的连接。

我们与图书的连接,就体现在右图所示的阅读动力模型里。

在对阅读动机的分析里,我将阅读动力概括为解决问题、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总称为阅读动力模型。

兴趣爱好很容易被人理解。有的人喜欢玄幻小说,有的人喜欢言情故事,有的人喜欢健康养生,有的人喜欢历史,各有所爱,它们都是爱好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阅读里就是不同的图书类别。

img

阅读动力模型

不像兴趣爱好那么简单明了,解决问题的需求就显得模糊一些。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某个问题无法解决,或者生活里出现一个痛点,恰在此时有人推荐一本书,我们才会与这本书结缘。例如,与同事沟通不畅,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很多人选择逃避,将就度过自己的一生。其实,每一个问题都是命运给你安排的个体系统升级的机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方法解决,尝试去改变,生活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在《阅读树》这本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如何解释这一问题。用阅读解决工作和生活里的问题,是每个人值得学习的一项技能。

能力发展也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你想拥有某个职业资格,或者换新岗位,或者升职加薪,这些都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阅读相关图书,让自己快速提升,就成了性价比非常高的方式。

我们需要学习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需要培养兴趣爱好,开阔视野;需要认识问题本原,解决各种问题。阅读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在我们与书之间建立连接,通过实践打开一扇我们向往的人生之门,走上一条基于阅读的自我成长之路。

如何让阅读轻松陪伴我们?

我们渴望阅读,那么如何让阅读轻松陪伴我们呢?长期的阅读行为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培养长期的阅读行为呢?阅读行为有三大支柱,我们可以很形象地把它们描绘为“阅读三足鼎”,这个鼎的三足分别是阅读爱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三者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支撑长期稳定的阅读行为。阅读爱好是阅读动力之一,有了爱好支撑,阅读行为就可以更稳定、更持久。如果能够专注于某一类别,在这一领域不断积累,初期爱好的兴奋感就会变成中期爱好的满足感,直到变成长期爱好的成就感,这是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阅读习惯是长期坚持阅读形成的,有了习惯的支撑,阅读才会变得更容易。

对于阅读能力,我总结了一个公式:阅读能力=阅读面×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理解。

阅读看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阅读能力却不简单。提高阅读能力,初期进展相当缓慢。一个人读得越多,阅读能力越强,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变化趋势,我称之为阅读指数效应。有人说一年读几百本,甚至上千本书,你可能觉得这不可信。其实,在某个领域里,读的书多了,你就会发现不同书的内容互相验证、互相支撑,书中的知识点也会重复,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样读起来自然快,只要时间够,读上千本书也不足为奇。但是,这类人的确凤毛麟角,我也不建议盲目追求数量,因为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开启我们对阅读服务行业的分析(尤其是企业读书会)之前,重新认识现代意义上的阅读,明白个体阅读的现状和阅读动力的三大来源、阅读行为的三大支柱,将有助于我们在策划和运营企业读书会的时候,站在一个更客观、更真实的角度。

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读书会,是从企业阅读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的。个体阅读、群体阅读和企业阅读有很多不同,不同的读书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轨迹。在本章下面几节的内容中,我们从不同层面分别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