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俞孔坚
当下,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城镇蔓延,洪涝风险和水土污染威胁人类生存,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整体人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剧。试问世界上还有哪些学科与职业比规划和设计安全、健康、美丽的人类家园更重要?“牛津通识读本”《景观设计学》介绍的正是这样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综合协调人与自然、当代人的活动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在满足人类物质欲望的同时,追求人类精神与审美富足的美好家园。本书所隶属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重点项目,英文原版自1995年起陆续面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被译成近五十种文字。丛书主题广泛,涵盖哲学、科学、艺术、文化、历史、经济等领域,作者多为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被誉为真正的“大家小书”。
要读懂这本小书,不仅需要理解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现代学科的发展和分类规律,也需要理解从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和经验主义,到工业社会中社会化的职业分工及科学体系的建立,再到当代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系统科学的发展对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影响;还需要理解农业时代的贵族小范围的造园(gardening)如何走向工业化时代面向大众开放的风景造园(landscape gardening),再到城市和大地上景观的科学规划与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中国的现代学科体系源自现代西方,所以,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中西文语境下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本书中的一些关键专业术语和概念,包括[1]:
1.Landscape 景观(当landscape被用来描绘自然风景画时,则翻译为风景,如landscape painting和landscape art,尤指宽广视野下描绘的山水、森林等自然景物)
2.Scenery 风景,景致
3.Garden 花园
4.Gardening 造园
5.Horticulture 园艺
6.Landscape garden 风景园,风景园林[早期的西方花园(garden)源于园艺,主要用植物来营造。当山水风景被引入园林,特别是受到中国的文人山水园林中假山水的影响后,英国人便在花园前加了landscape一词来描述有山水和自然风景的花园,而后又融入了源于风景画的画意园林,并将花园外的风景与花园内的园艺融为一体]
7.Landscape gardening 风景造园,风景园林营造
8.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包含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两个分支。国内往往译为风景园林,与landscape gardening相混淆。Architecture的实质是设计学,如computer architecture]
9.Landscape design 景观设计(即具体的设计,指明该如何做,更多取决于设计师的科学和艺术修养)
10.Landscape planning 景观规划(即划定边界,明确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取决于科学分析和决策过程)
11.Landscape urbanism 景观都市主义(是景观而不是建筑决定了城市的形态与布局)
12.Landscape ecology 景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和生态流的关系与变化)
13.Horticulturist 园艺师
14.Gardener 造园师
15.Garden design 花园设计
16.Garden designer 花园设计者
17.Landscape gardener 风景造园师
18.Landscape designer 景观设计者
19.Landscape architect 职业景观规划与设计师(一般限于注册的职业设计师)
关于景观的含义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视作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用作某种类型的地表景物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2];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集合[3];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以及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更文学和宽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对同一景象,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梅尼(Meinig)所认为的“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即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场所,景观是美[4]。
作为景观设计对象,本书所强调的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因而可被理解和表现为[5]:
1.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
2.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
3.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生命的系统)
4.符号(一种记载人类的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的语言和精神空间)
既然景观是一种综合体,我们就要考虑如何系统、全面地设计美的景物,如何设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区,如何设计健康的生态系统,如何体现文化含义。因此就出现了一门叫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它的前身之一是为美的目的设计和建造风景与园林,但更久远的根在于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所积累的生存智慧,包括开垦农田、灌溉、种植和家园的设计及营造。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景观设计学和职业设计师的产生,工业化的最大特点是职业的社会化,因此就产生了系统地整合这门学科的必要。1900年,哈佛大学出现了景观设计学课程,景观设计学才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不过在此之前,这一学科可以说已有四五十年的实践经验,因为创始人奥姆斯特德(Olmsted)从19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景观设计。23年后,从景观设计学科中又分出了城市规划设计学科。这门学科是对土地的全面设计,其核心是人如何利用土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门用人类积累的科学和艺术智慧来设计人类美好家园的应用性、实践性学科。
关于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修复的科学与艺术。
作为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科学并艺术地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同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的地方安排最恰当的空间与土地利用;而对某个特定用途的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应用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对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然而,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这是中国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等学科发展滞后的结果。只有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既能理性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艺术和审美修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目标单一地解决某个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注重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对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景观设计师也有别于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等专业,因为对景观设计师来说,美和艺术是生态系统与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特征。
关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师是以对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人员,他以实现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充满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为终身目标[6]。
景观设计师的称谓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非正式使用,1863年被正式作为职业称号[7]。奥姆斯特德坚持用景观设计师,而不用在当时盛行的风景造园师,不仅仅是职业称谓上的创新,也是对该职业内涵和外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扩充与革新。
景观设计师有别于传统造园师和园丁(gardener,对应gardening)、风景花园师(或称风景造园师,landscape gardener,对应landscape gardening)的根本之处在于,景观设计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景观设计师要处理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的复杂的综合问题,绝不只是某个层面的问题(如视觉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景观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地、人类、城市、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及可持续的问题,而非个人的情趣使然。他是以土地的名义、以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名义、以人类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名义,来监护、合理地利用、设计脚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
关于景观设计专业的发展
与建筑学一样,景观设计职业先于景观设计学形成,在大量景观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景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便是景观设计学。
农业时代中西方文化里的造园艺术、前科学时代的地理思想和占地术(在中国被称为“风水”)、农业及园艺技术、不同尺度上的水利和交通工程经验、风景审美艺术、居住及城市营建技术和思想等等,都是宝贵的技术与文化遗产,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学的创新与发展源泉。但是,景观设计学绝不能等同于已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与外延的造园艺术(或园林艺术),也不能等同于风景园林艺术。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古代造园历史,也有非常精湛的传统园林艺术。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学科体系之间有着本质差别。正如算术之于数学、中国的针灸之于现代医学不能同日而语一样,任何一种源于农业时代的经验技艺,都必须经历一个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进行脱胎换骨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工业时代的问题,特别是城镇化带来的人地关系问题。园林艺术也是如此。早在1858年,奥姆斯特德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坚持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称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而非当时普遍采用的landscape gardening,为景观设计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影响延续了一百六十多年。
中国后工业景观设计与上海后滩公园
随着城市化在中国的快速推进,中国的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曾经优秀的传统中国园林面临了不可逾越的挑战。由于现代中国曾经历不堪回首的、与世界景观设计学科发展潮流的长期隔绝,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景观设计学科和职业发展迟缓,错过了生机勃勃的国际现代主义时期。当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外界发生交流和碰撞时,中国学界和业界都普遍对当代景观设计感到陌生、不解甚至抵触。虽然如此,当代景观设计与城镇化相伴共生而发展,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人居环境和全球性气候变化挑战,得益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生态智慧,中国的景观设计在近二十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憧憬,对诸如国土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黑臭河治理、城市内涝治理、乡村振兴、旧城改造、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性工作的迫切需求,使带着明显的后工业特征的景观设计在中国大地上孕育而生。具有鲜明中国性的理念和方法,如基于自然(nature based)的设计生态学(designed ecology)和“海绵城市”(sponge city)理论等,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学者对世界景观设计界的贡献。本书介绍的唯一中国当代景观设计项目上海后滩公园,即是上述理念和方法的典型代表。
后滩公园是2010上海世博园的核心景观之一,位于黄浦江东岸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8公顷。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由我及土人设计(Turenscape)团队开始设计,2010年5月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设计团队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和新美学思想,采用了典型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手法。设计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自然过程,场地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记忆,最重要的是后工业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展望和具体实践。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作为工业时代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践,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的、具有水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Ⅴ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7公里的流程净化成为Ⅲ类水。经过十多年的长期观察,证明了加强型人工湿地的日净化量为2400吨,从而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设计还充分利用旧材料,倡导节约造价、低成本维护等生态理念。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的新美学观。它展示了基于自然、让自然做功的生态设计途径,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负碳城市的一个具体路径[8]。
结语
需要提示读者的是,奥姆斯特德给景观设计的专业和学科定义的空间也绝不应是未来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的界限,沿用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景观设计学的名称及其内涵和外延的认知界定都已经面临巨大挑战。以对人类美好家园的规划设计和营造为核心的科学与艺术可能需要有更合适的学科称谓来涵盖。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美国景观设计学科的领袖人物麦克哈格(McHarg)就是针对当时景观设计学科无能应对城市问题、土地利用及环境问题的挑战,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使景观设计学科再次走到拯救城市、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前沿,并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简称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半个世纪过去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大规模的城镇化、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的大量灭绝,以及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都将使人类美好家园的设计和营造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可持续理论、生态科学、信息技术、现代艺术理论和思潮都将为新的问题与挑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及对策。学界在重新定义这样一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甚至名称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把解决城市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修复全球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研究和从业内容,因而有了景观都市主义、生态都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设计生态学、地理设计(geodesign)等。
但无论学科及其称谓如何发展,景观设计学科所包含的根本,或者说它可以被一脉相承的学科基因是不变的,那就是设计和营造美好家园、通往天地人神和谐的科学与艺术:热爱土地与自然生命的伦理(天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人)和对待地方文化与历史的尊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