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拜师学医 少年悬壶
一、随从名师,研习中医
医学的道路是艰辛的,单单靠研习医书和自我修炼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师父来指引教导,方可日渐精进,成为良医。正是在这样想法的驱动下,程序生着意要把程莘农送入当地著名的温病大家陆慕韩先生门下,让他跟随先生刻苦学医,早日成才。
陆慕韩家族为祖传的中医世家,其父陆耀堂,曾师从当地名医周金杨。陆氏三代均为治疗温病的专家,擅长看时令病,疗效很好,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当地人们都愿意让他们给瞧病,甚至外地人都闻名而来。陆慕韩最擅长治疗的是瘟疫,也就是俗话说的“伤寒”“打摆子”。在旧社会,人人闻“瘟”色变,别的医生一遇到这个病都束手无策,可是患者到了陆慕韩手中,他总是游刃有余,药到病除。
陆慕韩先生在江苏的威望极高,有“决人生死”的本领,经他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如果能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医术,一定能修成正果。但是,越是医术高明的医生,拜师要求也就越高,拜师程序也就越严格,能否入门学习真的要看孩子的天资和运气。程莘农最终拜师成功,此间历程可以说是颇费周折。这其中还发生了流传甚远的趣闻,至今为当地乡邻津津乐道。
当程序生将程莘农送到陆慕韩处,准备行拜师大礼、入室授业时,不料陆慕韩因之前三个徒弟均早夭而无意再收弟子,关门谢客。原本以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想中间出了这等差池,这可急坏了程序生。
他四处奔走,到处求人,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百折不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程序生的执着,终于感动了当地一位善人。这位善人给他指了一条明路,附近寺庙的一位老方丈与陆慕韩相交甚深,要想让陆先生收下程莘农,非由老方丈出面不可。
得到善人的帮助,程序生不胜感激。惊喜之余,他赶紧行动,生怕稍一迟疑,机会稍纵即逝。程序生几经周折,辗转找到这位老方丈,情真意切,百般苦求,他把自己家世如何,怎么老来得子,怎么想让儿子“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儿子怎么天资聪颖,都一一真心相告。老方丈看他十分虔诚,不想埋没了一名中医的好苗子,加上自己也钟爱中医,便答应从中斡旋。
不久,老方丈从陆家回来,告诉程序生:“陆慕韩表示,如果再收徒弟,不但学费昂贵,而且还要另收40块大洋拜师费,否则就不要重提此事。”程序生一听到还有一线希望,顾不上考虑条件,连忙说:“只要能拜陆慕韩为师学医,无论什么条件,都一一照办。”
在老方丈的撮合下,性急的程序生当即带着程莘农前往陆慕韩家拜师,随身携带了作为答谢陆老的500块大洋。一进门,程莘农就“师父、师父”喊个不停,让陆慕韩对其心生好感。经过和程序生的简单交谈之后,陆慕韩对程氏家族的传承和家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二人交谈甚欢。随后,陆慕韩例行公事地测试了程莘农的医学功底。看到程莘农能将《黄帝内经》背得滚瓜烂熟,又写得一手好字,双目灵秀,出语不凡,谦逊有礼,举止大方,陆慕韩顿时喜笑颜开,连连称奇:“怪哉乎!孺子可教!未来让世人知其徒名而不知其师名者,此小儿也!”就这样,在陆慕韩本无意收徒的情况下,年仅16岁的程莘农竟然出乎意料地投其门下,没有拜师的百折不挠,就没有医学道路的开启。没有拜师的柳暗花明,就没有医学成就的彪炳史册。虽然历经波折,但却给程莘农铸就了通往中医针灸最高殿堂的平坦大道。
俗话说得好:“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进得医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学好医术,砥砺好医德,成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不仅要潜心求教,还要苦心磨炼。
旧社会“靴、帽、茶、药”称为四大苦行,药行要求更严格,不仅要有点文化,还要有继续学习药书、古书的能力。学徒生涯十分艰苦,无所不为,最为难熬。不管你是什么人物,如果不能讨得师父的欢心,就别想学到师父的真本领,也别指望在这个行业能有出头之日。
程莘农年纪虽小,但深知个中深浅,深谙人情世故。程莘农拜师学医时,在暗中就有个志向——定为良医,一定要把陆慕韩老先生医德医术的精髓学回去,决不能碌碌无为,被老先生贬回去。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抱负,一是因为遵循父亲的叮嘱,继承程家的家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定要光大程家的家业。二是因为医学行业是受人尊敬的行业,救死扶伤是不世的功德。就这样,少年程莘农开始了真正的学徒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他小心侍候老师的衣食住行。一日三餐,端茶送饭;晨暮休息,铺床叠被。早上,每天早早起床,打好洗脸水,老师一起床,他连忙把洗脸毛巾递上去。随后,赶紧把老师的夜壶拿出去倒了。一切侍候好了,再去打扫卫生,然后才开始一天的正式工作。晚上休息,他端来洗脚水,给老师洗脚后,侍候老师睡下。随后,赶紧把老师的夜壶拿进来放好。侍候老师睡后,到后边学习一个小时才入睡,决不能和老师一起睡。出诊途中,他背着老师诊病用的一应器具,时刻不离老师左右。行医过程中,他手心并用,一边帮老师写方子,一边细心揣摩老师施治精要。
工作之余,程莘农还要做药,包括拣、筛、簸、刷、炒、炙、煅等。多数时候都是炒又呛又冒烟的炭药,干卖力气的活。底下火烤着,上边烟熏着,烟带着炭沫,流的汗都是黑汤。当时没有煤火,还要劈柴。当时也没有机器,什么都是纯手工,其中的苦和累可想而知。少年程莘农就在干中学,很快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样样精通。虽然活儿很累,但是他从来都任劳任怨,踏实勤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头脑聪明、眼中有活、手脚勤快的学生,哪个师父不从心底喜欢呢?程莘农入门不久即得到老师的器重,每每出诊,陆慕韩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带,却总是带着程莘农。对这位年轻后生,陆慕韩由爱而私,全心施教,倾囊相授。
陆慕韩知道程莘农有诵读和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的扎实功底,就不让他从头学起,省去了不少站柜台、识药抓方的时间,也不简单机械地教他如何诊病,而是直接让他为患者诊脉,然后自己再亲诊一遍,肯定正确的,让程莘农在实践中增长经验;纠正错误的,让他在实践中积累教训;除了告诉程莘农诊断错误的原因以外,还告诉他如何正确判断病情;关于处方用药,他只报出药名,剂量由徒弟自己定,他再过目修改,将不适当的剂量调整;门诊结束后,规定学生晚上自习,熟读某篇某章,第二天对该章节提问,督促徒弟自觉学习。
陆慕韩秉性耿直,带徒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教授医术,还着重培养医德,他常常在润物无声中对弟子进行言传身教。他不仅讲中医学的典故,还以自己的经历教育程莘农。师父的一言一行都感染着程莘农,医德在程莘农的心里日久生根。
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到“疏五过”“徵四失”“大医精诚”“五戒十要”等,陆慕韩循循善诱、谆谆教诲。
从“以人命为重”,到“看病不问贵贱,不图银钱,博施济众”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民,不可信也”,陆慕韩语重心长。
给程莘农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患者是达官贵人还是贫苦的佃户,陆慕韩都一视同仁。对方无论给10块大洋还是一个铜子儿,他都从不计较。陆慕韩经常对程莘农说:“救人如灭火,有时候医生迟到片刻就会出大问题。”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却正是一位医者的难能可贵之处。长期以来程莘农耳濡目染,临症笃于情,贫贱不轻视,凡人有难,有求必应。
一次出诊回来的路上,陆慕韩拍拍程莘农的肩膀,问道:“你知道做郎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吗?”不等程莘农回答,他就说:“仁心仁术。”接着,他给程莘农细致地讲述了中医学界的许多典故,让他对“仁心仁术”有了深入而彻底的了解。讲完这些,陆慕韩语重心长地对程莘农说:“要当一个名医,首修医德。医德不修,终难成大道。”程莘农连连点头称是,经过师父这么一讲,他深受启发,获益良多。从此,“仁心仁术”成了程莘农行医的标尺。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三年半的时间过去了,程莘农在陆慕韩的精心栽培下,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同时还继承了陆慕韩在温病、内科、妇科等杂病方面的丰富经验。陆慕韩认为程莘农已具备良医素质,便放手让他独立开方。师徒时而相随应诊,时而谈文论书,时而切磋书法,时而交流医术,特别是每每遇到疑难病症奇迹般地治愈时,更是无比欢欣。时光荏苒,师徒二人度过了彼此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美好时光,程莘农也崭露头角,成了程家第一位秉承家学、医文兼修的才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