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介绍
1.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女性,汉族,已婚,山东青岛人,退休人员。
入院时间:2018年6月18日。
主诉:乏力5年,便血3年,皮疹2年,腹痛伴发热4个月。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腹胀,无其他不适,来我院门诊就诊。消化科就诊,考虑慢性胃炎,建议行胃镜检查,患者拒绝,后给予“米曲菌胰酶片及达立通颗粒”口服,症状略有好转,当日血液科就诊,完善血常规提示WBC 3.26×109/L,RBC 2.58×1012/L,Hb 83g/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正常,PLT 127×109/L,叶酸正常,维生素B12 1 384pmol/L(正常值81~590pmol/L),建议行溶血全套检查,患者拒绝,未进一步诊治。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鲜红色,每次约300g,共6次,伴乏力,粪便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阳性,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消化道出血,给予输血、止血、补液等对症处理后,出血逐渐停止。行胃镜:慢性胃炎,未见活动性出血。转××医院消化科行腹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肠镜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活动性出血。建议来我院完善小肠镜检查,因未再出血,未进一步检查。2年前,患者四肢及躯干逐渐出现紫癜样及瘀斑样皮疹,随时间进展皮疹逐渐增多,出诊范围逐渐扩大,最初1~3个,均可逐渐自行消退,有时瘙痒,社区医院给予皮炎膏等对症治疗,仍有贫血表现(Hb 83~107g/L),尿OB(+++),未特殊诊治。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柏油样黑便,共5次,每次量约200g,初为成形便,后出现柏油样稀便,伴有恶心,未呕吐,并感阵发性下腹部疼痛不适,伴乏力,WBC 11.78×109/L,NE% 91.5%,Hb 85g/L,PLT 182×109/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6s,尿OB(+++),粪OB(+),血培养阴性,胃镜提示胃炎,腹部CT提示左腹部小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肿瘤性病变并外侵?考虑肠道感染,肿瘤不除外。行腹腔镜下小肠肿物切除术(距十二指肠悬韧带远处10cm处大小约4cm×5cm肿物)并吻合术,病理提示化脓性炎,部分肠壁坏死,黏膜脱落,恢复好。2个月前,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左下腹痛,无皮疹,于当地住院,给予抗感染治疗10d,好转出院,但出院后6d症状再发,再次住院。查血WBC 15.35×109/L,NE% 97%,Hb 89g/L,PLT 124×109/L,CRP 243mg/L,ESR 61mm/h,PCT 0.69ng/mL,尿OB(++),粪OB(+),腹部CT提示肠壁增厚,考虑局限性腹膜炎,给予抗感染,好转出院。2018年6月7日,患者下腹部疼痛,活动后明显加重,呈持续性,伴发热,最高39.6℃,伴畏寒、寒战、恶心,无呕吐,皮疹再发。查体见较多皮疹,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转入我院急诊治疗,行粪便OB(+),CRP 8.53mg/L。给予输血、抗感染等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并转入我科病房。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0年,口服非洛地平(波依定)5mg,1次/d治疗,血压最高160/100mmHg,平时维持在130/100mmHg;2型糖尿病7年,未规律服用药物治疗;骨关节炎20年。
个人史:否认肝炎、结核或其他传染病病史,否认过敏史;否认饮酒史及滥用药物史;否认其他手术史。
家族史:父亲脑出血离世,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2.入院查体
T 36.5℃,P 70次/min,BP 125/64mmHg。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贫血貌,双臂、膝关节、胸部、背部大量瘀点、瘀斑(图5-1);睑结膜轻度苍白,心肺无明显异常,左下腹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及。
图5-1 患者入院时上肢及背部瘀斑样皮疹
3.入院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84×109/L,Hb 98g/L,PLT 114×109/L;CRP 8.53mg/L;PCT 1.180ng/mL;白蛋白(albumin,ALB)29.54g/L;血糖9.48mmol/L;免疫球蛋白M 3.72g/L,其余免疫学指标阴性,免疫球蛋白分型电泳正常;肝炎全套检查提示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肿瘤标志物正常。
影像学检查:腹盆腔CT动态增强扫描提示腹水、横结肠术后,腹腔小肠积液,双肾多发小囊肿;腹盆腔动脉CT血管造影符合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并多发管腔轻度狭窄表现,下腹部小肠异常强化伴系膜小血管增多,炎性病变可能性大(图5-2)。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全身检查:①小肠术后所见,小肠吻合口壁未见增厚及异常代谢增高;②左上腹小肠吻合口近端部分肠管扩张,见气液平,提示肠梗阻;③腹水(少量)左肾囊肿;④右肾高密度囊肿可能。
图5-2 腹盆腔CT动态增强扫描(A)及血管造影(B)
腹部CT提示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并多发管腔轻度狭窄表现,下腹部小肠异常强化伴系膜小血管增多,炎性病变可能性大。
病理科会诊(外院手术标本组织)提示:空肠肠壁大片状坏死(坏死层从黏膜层至深肌层)伴出血及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考虑出血性肠梗死。
4.初步诊断思维过程
(1)入院时病情总结:
患者为老年女性,慢性病程,反复发作;既往有胆囊结石并胆囊炎,高血压、2型糖尿病、骨关节炎病史;临床特点表现为贫血、反复消化道出血,反复瘀斑样皮疹,反复表现为发热、寒战、腹痛的腹腔感染,抗感染治疗有效,手术切除小肠提示出血性肠梗死;查体:贫血貌,瘀斑样皮疹,左下腹压痛、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提示长期贫血,感染时炎症指标均明显升高,腹部CT提示下腹部小肠异常强化伴系膜小血管增多,炎性病变可能性大。
(2)入院时诊断思路:
患者以反复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入院。入院后首先需要排除以下疾病。
1)炎性肠病:
如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支持点包括患者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发热等,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下腹部小肠异常强化伴系膜小血管增多,炎性病变可能性大;不支持点包括患者老年女性,发病年龄与CD好发年龄不相符,影像学检查并不典型,小肠病理不支持CD典型病理改变。考虑该病可能性小。
2)过敏性紫癜:
支持点包括临床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贫血,紫癜样皮疹等表现,炎症指标升高;不支持点包括皮疹不典型,除四肢外,躯干部皮疹反复存在,腹型紫癜严重感染者少见,复查胃镜及外院肠镜未见明显消化道紫癜改变,缺乏肾脏及关节病变。考虑该病可能性小。
3)缺血性肠病:
支持点包括患者存在腹痛、便血,既往有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不支持点包括该患者临床未表现为典型的腹痛后便血,炎症指标升高,CT未见明显血管狭窄(轻度狭窄)及血栓、栓塞等改变,考虑该病可能性小。
4)淀粉样变性:
支持点包括患者有皮疹,消化道出血,舌体肥大,轻链有改变,长期贫血;不支持点包括缺乏多系统损伤,非典型皮疹,病理不支持,刚果红染色阴性,考虑可能性小。
5)血液系统疾病:
患者表现为贫血、消化道出血、住院后出现三系改变,需要警惕血液病可能。
以上鉴别诊断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3)入院时初步诊断:
①贫血、便血、皮疹、腹痛、发热原因待查,淀粉样变性?淋巴瘤?缺血性肠病?②胆囊结石并胆囊炎。③高血压(2级,很高危)。④2型糖尿病。⑤骨关节炎。
5.后续检查
WBC 2.01×109/L,NE 1.45×109/L,RBC 2.63×1012/L,Hb 87g/L,PLT 60×109/L,PCT 0.185ng/mL,ALB 30.91g/L。完善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图5-3)。因PETCT考虑吻合口狭窄,且反复腹痛,未进一步准备肠道行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2018年6月29日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细胞容积60%~70%),粒红比例大致正常,粒系以偏成熟阶段为主,红系各阶段可见,以中晚幼红为主,巨核细胞多见,最多处达16个/高倍视野(high power field,HPF),可见分叶核、单圆核、双圆核及多圆核巨核细胞,另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建议必要时做染色体等检查以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特殊染色结果: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粒系(+),网状纤维(MF-0级),Fe(+),刚果红(-)。骨髓病理: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细胞容积60%~70%),粒红比例大致正常,粒系以偏成熟阶段为主,红系各阶段可见,以中晚幼红为主,巨核细胞多见,最多处达16个/HPF;可见分叶核,单圆核、双圆核及多圆核巨核细胞,另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建议必要时做染色体等检查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殊染色:HGF粒系(+),网状纤维(MF:0级),Fe(+),刚果红(-)。进一步完善染色体分析,提示染色体数目47,分裂象数目10,分析10个细胞,均为+8,1q三体异常,其中7个细胞除上述异常外还伴有7q-异常。结论:47,XX,+8,der(14)t(1;14)(q10;q10)[3]/idem,del(7)(q22;q34)。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进行流式细胞检查,提示成熟淋巴细胞群27.04%,髓系原始细胞群1.55%,幼稚及成熟粒细胞群38.92%,成熟单核细胞群0.22%,幼稚红细胞群17.45%,嗜酸细胞群6.39%,嗜碱细胞群2.27%。髓系原始细胞比例不高,CD34聚集表达增强,表型异常;粒系比例减低,以中幼粒细胞及之后阶段为主,未见明显分化抗原表达异常,红系、单核细胞、T及NK淋巴细胞未见异常表型;可见一群异常B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0.81%,前向散射光(forward scatter,FSC)及侧向散射光(side scatter,SSC)均偏小,表达CD5、CD19、CD20,不表达CD10,限制性表达Kappa,为CD5+、CD10-单克隆B淋巴细胞。患者出院前瘀斑样皮疹逐渐消退(图5-4)。
图5-3 胃镜提示十二指肠黏膜光滑,无出血、糜烂及溃疡;胃窦黏膜光滑
图5-4 出院前患者皮疹逐渐消退
6.最终诊疗思维过程
(1)最终诊断思路:
MDS是一组造血干/组细胞获得性克隆性疾病,伴三系细胞发育异常(又称病态造血),进行性、难治性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无效性造血;具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高危险性。MDS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感染,贫血症状是促成患者就诊的首要原因。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肿痛,肝、脾、淋巴结轻度肿大等表现。
MDS诊断标准包括:①必要条件:a.三系减少;b.排除其他可以导致血细胞减少和发育异常的造血及非造血系统疾病。②确定标准:a.发育异常,即骨髓涂片中发育异常细胞的比例≥10%;b.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占有核红细胞比例≥15%;c.骨髓涂片原始细胞达5%~19%;d.MDS常见染色体异常。③辅助标准:a.流式细胞术检查结果显示骨髓表型异常,提示红细胞系和/或髓系存在单克隆细胞群;b.遗传学分析提示存在明确的单克隆细胞群;c.骨髓和/或外周血中祖细胞的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集簇)形成显著和持久减少。
不同预后分组的患者,接受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然是唯一可能治愈MDS的治疗手段。移植前行地西他滨桥接治疗有望提高移植的疗效。该患者为老年女性,慢性病程,以贫血起病,发病过程中出现反复消化道出血、皮疹、腹腔感染,住院过程中逐渐出现三系改变,反复胃镜及肠镜均正常,未发现导致疾病的病因,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手术探查提示空肠病变,手术切除后提示空肠肠壁大片状坏死(坏死层从黏膜层至深肌层)伴出血及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考虑出血性肠梗死,后完善骨髓、染色体检查及流式细胞学检查,除外其他疾病可能,最终符合MDS诊断标准。
(2)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
(3)最终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ple dysplasia,RCMD),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系统修改版(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R)高危];胆囊结石并胆囊炎;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骨关节炎。
(4)治疗方案:
沙利度胺50mg每晚1次,2018年8月10日-15日应用地西他滨25mg第1~5天,化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瑞白)升白细胞治疗。
7.后续随访
给予地西他滨化疗后,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6℃),伴畏寒,偶寒战,偶咳嗽、咳痰,伴右侧面部肿痛,出现口腔溃疡,考虑口腔感染。复查血常规:WBC 0.70×109/L,RBC 1.67×1012/L,Hb 55g/L,PLT 77×109/L,提示化疗后骨髓抑制并继发感染。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升白细胞,比阿培南、莫西沙星、氟康唑抗感染治疗,注射用更昔洛韦钠抗病毒治疗,积极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治疗,其后再次复查血常规:WBC(1.15~2.17)×109/L,RBC(1.83~2.23)×1012/L,Hb 56~75g/L,PLT(9~146)×109/L。2018年9月19日,患者面部肿痛消失,溃疡愈合,未再发热。复查血常规:WBC 1.78×109/L,RBC 2.23×1012/L,Hb 64g/L,PLT 22×109/L后出院。2018年11月13日,再次给予地西他滨25mg第1~5天治疗,再次出现骨髓抑制、口腔炎,均给予积极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为除外急性白血病转化。2018年12月20日行骨髓穿刺,仍考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RCMD),即MDS-RCMD。现规律随访,择期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