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大事业:中国基层卫生发展回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个伟大的运动——爱国卫生运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文化及卫生基础落后,人民的健康状况低下。30‰的疾病死亡率中,一多半是死于可预防的传染病。人间鼠疫在20个省、自治区,549个县(市)流行;有的县里出生人口中半数以上患过天花;全国结核病患病率高达40‰,死亡率250/10万,那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

就是在这种卫生国情国力条件下,为了应对美国侵略者在我国东北、青岛等地意欲发动的细菌战,我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14日召开128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周恩来总理任主任,下设办公室。中央防疫委员会的任务是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中央防疫委员会随即于3月19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做好灭蝇、灭蚊、灭蚤、灭鼠,以及消灭其他病媒昆虫的工作。1952年12月31日政务院发出的《关于一九五三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指示》中指出,为了保证我国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1953年要在全国范围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决定1952年成立的各级防疫委员会,以后统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这就是爱国卫生运动的来历。

1952年,卫生部召开第二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毛泽东同志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周恩来总理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举国上下积极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同时大规模地治理环境,改变城乡脏乱差的状况。

广泛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城乡迅速开展,仅半年时间,依靠群众力量,全国就清除垃圾7 400多万担,疏通沟渠28万余公里,新建改建厕所490万个,改建水井130余万眼,很快控制了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不久,国际科学委员会派代表来中国,在对美国侵略者的细菌战争调查后,向国际社会作出报告:“中国正在进行着一个伟大的运动,以促进个人和社会卫生。这个运动受到5亿人民全心全意的支持,这样规模的卫生运动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未有的。这个运动已经发生了作用,使得由于传染病而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大为降低。在我们看来,试想用细菌战消灭这样一个民族,不仅是犯罪,而且也是徒劳的。”

“爱国卫生运动”内容不断丰富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公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27条“除四害”规定,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麻雀后来改为臭虫)。第28条“努力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规定,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并指出爱国卫生运动的根本精神是,为了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57年9月20日,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运动的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60年,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强调“搞好环境卫生极为重要,一定要使居民养成卫生习惯,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

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在农村进行管水、管粪、改水、改厕、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的“两管五改”任务,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爱国卫生运动恢复了生机,迈入了开创新局面的历史新时期。1978年重新组建了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任主任,并主持制定了“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施得力,持之以恒”的16字工作方针。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迅速恢复起来,全国动员开展突击活动,控制“四害”滋生,清除垃圾污物,治理“脏、乱、差”。在全国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以清洁卫生为突破口,狠抓治脏,改造环境,初步实现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卫生管理。

从号召到目标管理

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鉴于社会卫生和除害防病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社会性,应当把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还明确提出“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方针,在这一时期,爱国卫生工作从过去的一般号召逐步走向规范化的目标管理。1997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任务和目标是:在农村,继续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带动环境卫生的整治,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卫生村镇建设;在城市,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市民的文明卫生意识,促进卫生城市建设;在城乡都要开展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活动;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出台后,对爱国卫生运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进一步放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成就举世瞩目

回顾爱国卫生的历史发展,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主题和具体的目标,这种动员组织群众的小投入大产出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典范。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反对敌人的细菌战争中,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伟大号召。全国党政军民学,上迄耄耋老人,下至中小学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气势磅礴的群众卫生运动,有力地清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初步改善了城乡卫生面貌,基本控制了疫病扩大流行,振奋了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0年,联合国第35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至1990年开展“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活动”,国务院决定由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我国的“十年活动”,并以国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对外开展工作和宣传。从那时起,在全国农村开展了大规模改水改厕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引进了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共4期,总贷款额3.3亿美元,总受益人口近3 000万。项目的引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纳入了“七五”“八五”“九五”3个五年计划。截至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饮水条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的人口已达到90%以上,特别是饮用自来水人口已超过50%。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改造从1993年的7.5%提高到2006年的50%以上,对于世界人口大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这对农村预防水传播和粪-口传播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健康教育工作是爱国卫生的一项基础工作。从开始的卫生宣传到健康教育,再到健康促进,在农村从“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到“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人民群众在改陋习、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树新风的活动中,逐步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自身素质。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创建工作,已成为爱国卫生运动的一个“品牌”。此项活动深入人心、举国瞩目,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国家卫生城市(区)超过100个,国家卫生县城(镇)也超过100个,更多的卫生市、镇成为省级、市级卫生市、镇。这项活动使中国城镇整体卫生水平、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变化,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高度赞扬。

成功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借鉴

爱国卫生运动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孕育了“社会大卫生”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不仅要求有病能及时治疗,更渴望不生病或始终保持精神上、心理上和肉体上都健康。生活实践使人们感悟到,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靠医疗卫生部门是不行的,因为这不是单一的医学手段能解决得了的,而要取决于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社会大卫生”观念受到普遍赞同和支持。它强调了健康是人类的基本人权,并且人人都有义务参与社会的卫生保健工作;它要求国家和社会必须把卫生工作作为职能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它从以往卫生部门仅管医疗保健的单一、封闭的小卫生圈子里走了出来……

爱国卫生运动数十年,人们总对今天的“社会大卫生”内涵,有着似曾相识的温馨感。原来,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透露,他们向全球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和作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的决策,确实是因为受到了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启示!

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丰富实践孕育了“社会大卫生”观念。国际农村医学会主席约·坦尼教授说:“中国在推进社会大卫生、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中国的经验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用,对发达国家也有参考价值。”

1957年,北京天安门前开展冬季爱国卫生宣传活动

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稷山县太阳村是闻名全国的爱国卫生先进典型

1976年,西藏自治区藏族医务人员在高原牧区为群众巡诊治病和宣传卫生知识

(摘自2007年10月12日《健康报》,作者: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办)副巡视员 刘家义,整理:《健康报》记者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