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概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睡眠的特征

一、睡眠的发育特征

人类睡眠结构与年龄关系密切。胎儿从24~36周出现明显的觉醒与睡眠状态,24~30周出现快波睡眠,32~36周出现慢波睡眠。新生儿需要的睡眠时间很长,每天睡16~18小时。每昼夜觉醒-睡眠周期为5~6次。随着婴儿的成熟,短的睡眠逐渐合成长的睡眠,觉醒行为逐渐集中到白天时间,而睡眠时间则逐渐集中到夜晚。

幼儿在1~2岁时REM睡眠的百分比下降至30%,3~5岁继续下降至20%~25%。随着青春期临近,随N2期增加,N3期和R期呈降低趋势。总睡眠时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减少,从早期1岁时的14h减少到早期青春期的9h。随着年龄的增长,N1期和N2期之和改变甚小,N3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50岁后R期显著减少。有研究推测这种变化与大脑皮质突触密度减少、突触活动下降、代谢率下降等有关,代表了中枢神经系统早期老化的生物标志。

在所有物种中,REM睡眠在生命早期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胎儿还是新生儿期,它都是最初的优势状态,在个体发生学上,REM睡眠被认为是原始睡眠,当NREM睡眠与觉醒随着个体成熟而出现时,REM睡眠时间就减少。在生命中的最初一段时间,婴儿入睡时先进入REM睡眠,出生后3~4个月这种转化形式消失。REM睡眠在生命早期的时间和比例均高,其后迅速下降。成人快波睡眠一夜平均为100分钟,约占总睡眠时间的20%。

总睡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在生命早期的变化尤为明显。成人的睡眠时间相对稳定,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又再度减少。慢波睡眠的时间随着年龄增长减少得不明显。脑电中的α波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δ波活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3~5岁儿童的α波不到10分钟/小时,老年人超过了20分钟/小时;3~5岁儿童的δ波超过了40~50分钟/小时,而老年人仅为10分钟/小时。

二、生物节律

(一)中医对生物节律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关于时间和生命健康的联系就已经有相关记载,从阳气的作用、营卫之气的运行、阴阳 脉的循行等角度,对生物节律有着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虽未提出“昼夜节律”的概念,但蕴含着相同的思维。在生物节律的理论探讨中,阴阳消长节律、五脏生克乘侮节律、子午流注是其重要内容。

(二)睡眠昼夜节律

睡眠昼夜节律是所有生物体对可预测环境变化的一种综合性适应,它是可以持续运行并以大约24小时为周期的生物节律,它不仅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而且也是一种内源性的,似乎有一种内在机制所启动,这种计时机制称为生物钟。Stephan于1972年证明,人类生物钟位于下丘脑前部视交叉上核(SCN),SCN包含了自我控制的昼夜节律振荡器,并因此使内源性昼夜节律系统和外界的光-暗周期耦合起来。许多基因与生物钟有关,称之为生物钟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