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常用药物及处方审核要点
一、抗细菌感染的常见治疗药物简介
(一)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系化学结构式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
1.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按抗菌谱和抗菌作用的特点,可分为3类:
(1)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青霉素,如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包括: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②对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如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的肺炎链球菌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对青霉素中度敏感或低度耐药(PISP)以及高度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分离率达30%~40%。我国的资料亦显示青霉素不敏感株包括PISP及PRSP的检出近年来呈升高趋势,尤其小儿中分离率可达30%以上,此耐药现象使青霉素及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具有杀菌活性,毒性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感染仍具满意疗效,因此该类药物在临床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2.头孢菌素类
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肾毒性的不同,目前分为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部分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亦有一定抗菌活性;对口腔厌氧菌亦具抗菌活性。常用的注射剂有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口服制剂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仿或略差,但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较强;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第一代头孢菌素强;有轻度肾毒性或无肾毒性。注射剂有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口服制剂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丙烯等。
(3)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除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但可被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染色体介导头孢菌素酶(AmpC)水解。注射剂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口服品种有头孢克肟和头孢泊肟酯等。
(4)第四代头孢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强;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的ESBLs及AmpC酶的稳定性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后者耐药的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普罗维登斯菌属、摩根菌属及沙雷菌属仍可对第四代头孢菌素敏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与头孢他啶相仿。常用注射剂为头孢吡肟。
3.头霉素类
头霉素类抗生素(cephamycins)是一类性质与头孢菌素类似的抗生素,可分A、B、C三型,其中C型抗菌作用最强,临床常用其衍生物,主要品种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米诺等。头霉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显著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抗菌活性显著增强,对ESBLs稳定性显著增强,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可用于产ESBLs细菌感染的经验治疗。
4.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主要针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而发挥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有3种,分别为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舒巴坦的化学稳定性优于克拉维酸,他唑巴坦的抑酶作用强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
临床中常用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脆弱拟杆菌、梭杆菌属等厌氧菌具良好抗菌作用。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不动杆菌属具有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拟杆菌属等厌氧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5.碳青霉烯类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的特点,常见的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多立培南和厄他培南等。就抗菌活性而言,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相比,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效力高2~4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效力相似,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可能低2~8倍。多立培南,一种比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具有更高化学稳定性的碳青霉烯,遵循美罗培南的抗菌谱,但对革兰氏阴性菌更有效。美罗培南和多立培南对缺乏外膜孔蛋白OprD的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比亚胺培南保留更高的活性。厄他培南因其高蛋白结合率(95%)而具有较长的消除半衰期,与其他每日多次给药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不同,每日1次给药即可,但厄他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具有活性。比阿培南具有类似于美罗培南和多立培南的抗菌谱。
6.单环β-内酰胺类
单环β-内酰胺仅有1个β-内酰胺环,主要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它与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PBP3紧密结合,与PBP1a结合较弱。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谱窄,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而对需氧革兰氏阳性菌和厌氧菌无抗菌活性。在将其引入临床实践时,氨曲南对所有常见β-内酰胺酶包括金属酶的水解稳定。目前临床中使用的主要代表药物为氨曲南。
7.氧头孢烯类
氧头孢烯类其结构类似于头孢菌素,头孢菌素母核上硫原子被氧原子替代,此类药物的代表药为拉氧头孢和氟氧头孢,具有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相似的抗菌谱,对β-内酰胺酶稳定。
(二)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含有氨基糖分子和氨基醇环,并由配糖键连接而成的药物。其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均具良好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分枝杆菌属亦有良好的作用。氨基糖苷类对于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为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对革兰氏阴性球菌如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作用较差,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无抗菌作用。氨基糖苷类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联合常可获得协同作用,但不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混合于同一容器。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异帕米星、依替米星等。
(三)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是一类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药物,其机制为不可逆地结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目前临床应用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谱较窄,第一代药物如红霉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白喉棒状杆菌和小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对嗜肺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也有良好作用;第二代药物如阿奇霉素扩大了抗菌范围,提高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克拉霉素与红霉素同属14元环,革兰氏阳性菌对两者交叉耐药。克拉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较红霉素强,对厌氧菌的作用较红霉素有所增加,对鸟分枝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幽门螺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四)甘氨酰环素类
替加环素属甘氨酰环素类,是米诺环素的衍生物,为抑菌剂,通过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氨基酰-tRNA分子结合到核糖体的A位点,从而阻止氨基酸残基的结合,抑制肽链的延伸。替加环素的抗菌谱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菌株)、革兰氏阴性菌(如弗氏枸橼酸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克氏枸橼酸杆菌、产气肠杆菌、黏质沙雷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和厌氧菌(大多数脆弱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消化链球菌及艰难梭菌等)。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加环素耐药。
(五)氯霉素
氯霉素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抑制转肽酶,阻止肽链的延长,使菌体蛋白合成受阻。氯霉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及脑膜炎奈瑟菌具有杀菌作用。氯霉素具有良好组织穿透性,易透过血脑屏障,适应证有:
1.细菌性脑膜炎和脑脓肿 可用于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奈瑟菌及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脑膜炎。与青霉素联合用于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耳源性脑脓肿。
2.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伤寒、副伤寒。
3.厌氧菌感染 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于需氧菌与厌氧菌所致的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
4.其他 氯霉素对Q热等立克次体感染的疗效与四环素相仿。
(六)林可酰胺类
林可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为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该类药物有林可霉素及克林霉素,克林霉素的体外抗菌活性优于林可霉素,临床使用克林霉素明显多于林可霉素。该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及厌氧菌具良好抗菌活性,目前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对其耐药性高。
(七)利福霉素类
利福霉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聚合酶的活性,阻止mRNA形成,从而阻断菌体蛋白合成。目前利福霉素类在临床应用的品种主要有:利福平、利福喷汀及利福布汀。其中利福平为半合成广谱杀菌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之一。利福平对细胞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包括麻风分枝杆菌)均有明显杀菌作用;对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属(包括甲氧西林耐药株)、肺炎链球菌、嗜肺军团菌及某些病毒、衣原体等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八)糖肽类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糖肽类抗菌药物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等。万古霉素从Amycolatopsis orientalis(Streptomyces orientalis)中分离获得,通过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前体D-丙氨酰-D丙氨酸紧密结合,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溶解;本品也可能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并选择性地抑制RNA的合成。去甲万古霉素的化学结构与万古霉素相近,但缺少一个甲基,其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仿。去甲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等临床分离菌的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仿。替考拉宁从Actinoplanes teichomyceticus中分离获得,其作用机制与万古霉素相似,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但与万古霉素不同的是,本品不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及RNA的合成。糖肽类的化学结构具有相似的糖和肽链,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都有活性,包括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MRSE等)、棒状杆菌、肠球菌属、李斯特氏菌属、链球菌属、厌氧芽孢梭菌等。
(九)多黏菌素类
多黏菌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使胞内物质外漏而起杀菌作用。临床常用的有多黏菌素B(polymyxin B)及多黏菌素E(黏菌素,colistin),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强,肾毒性较明显,因此两者的全身用药应用较少,但近年来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日益增加,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对多黏菌素类药物耐药率低,本类药物重新成为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治疗的选用药物之一。本类药物对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奈瑟菌属及脆弱拟杆菌不具抗菌活性。
(十)环脂肽类
环脂肽类的代表药物为达托霉素,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细胞膜结合,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快速去极化,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死亡。达托霉素对葡萄球菌属(包括耐甲氧西林菌株)、肠球菌属(包括万古霉素耐药菌株)、链球菌属(包括青霉素敏感和耐药肺炎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B组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JK棒状杆菌、艰难梭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抗菌活性。
(十一)唑烷酮类
唑烷酮类的代表药物为利奈唑胺,其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属(包括MRSA、MRCNS等)、肠球菌属(包括VRE)、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耐药株)、A组溶血性链球菌、B组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巴斯德氏菌属和脑膜炎败血黄杆菌亦有一定抑制作用。肠杆菌科细菌、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等非发酵菌对该药耐药。
(十二)磷霉素
磷霉素可与催化肽聚糖合成的磷酸烯醇丙酮酸转移酶不可逆结合,使该酶灭活,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磷霉素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有抗菌活性。
磷霉素口服剂有磷霉素氨丁三醇和磷霉素钙:前者可用于治疗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所致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亦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后者主要用于肠道感染。磷霉素钠注射剂: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属(包括MRSA、MRCNS等)和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治疗严重感染时需加大治疗剂量并常需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十三)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吡酮酸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DNA合成,起快速杀菌作用,它作用于细菌DNA促旋酶(拓扑异构酶Ⅱ)和拓扑异构酶Ⅳ,阻碍细菌DNA的复制。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左氧氟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大多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沙门菌属、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部分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环丙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作用机制同左氧氟沙星。尤其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抗菌活性高,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是目前上市的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强者,其他抗菌谱与左氧氟沙星类似。莫西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谱与左氧氟沙星类似,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抗菌活性较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高,对厌氧菌效果好。
(十四)磺胺类
常用的磺胺类药有磺胺甲唑和磺胺嘧啶。甲氧苄啶虽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增强磺胺类的抗菌作用,因此常将它们制成复方制剂应用,如复方磺胺甲唑片和联磺甲氧苄啶片。
复方磺胺甲唑为磺胺甲唑(SMZ)与甲氧苄啶(TMP)的复合制剂,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磺胺甲唑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叶酸合成的第一步,而甲氧苄啶作用于叶酸合成第二步,选择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因此两者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从而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两者的协同作用较单药增强,对其耐药的菌株亦减少。复方磺胺甲唑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抗菌作用。本品对肺孢子菌有作用。体外对下列病原微生物亦具有活性:星形诺卡菌和鼠弓形虫。
(十五)呋喃类
呋喃类药属广谱抗菌药物,能作用于细菌的酶系统,干扰细菌的糖代谢而有抑菌作用。细菌对之不易产生耐药性,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低。本类药物包括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呋喃西啉。呋喃妥因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以及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的预防,呋喃唑酮主要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及贾第虫病、阴道滴虫病的治疗。呋喃西啉目前仅作外用。
(十六)硝基咪唑类
硝基咪唑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其进入易感的微生物细胞后,在无氧或少氧环境和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下,其硝基易被电子传递蛋白还原成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氨基,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并使已合成的DNA降解,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或阻断其转录复制,从而使细胞死亡,发挥其迅速杀灭厌氧菌、有效控制感染的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及奥硝唑。该类对毛滴虫、阿米巴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原虫,及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有强大抗菌活性,为治疗肠道和肠外阿米巴病、阴道滴虫病的首选药物;亦广泛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口服也可用于艰难梭菌所致的假膜性肠炎,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窦炎及消化性溃疡,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作为盆腔、肠道、腹腔手术的预防用药。
(十七)抗分枝杆菌药
本部分介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乙胺丁醇及吡嗪酰胺,其余有效药物参见相应章节(如利福平参见利福霉素类)。
异烟肼对各型结核分枝杆菌都有高度选择性抗菌作用,对其他细菌无作用;临床应用时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各种类型结核病及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不良反应主要为周围神经炎及肝脏毒性。乙胺丁醇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各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亦可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治疗;不良反应常见视力模糊、眼痛或视力减退等。吡嗪酰胺仅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对其他分枝杆菌及其他微生物无效,对异烟肼耐药菌株仍有抗菌作用,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用于各种类型的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有关节痛(高尿酸血症引起)。
二、抗真菌感染的常见治疗药物简介
(一)深部抗真菌药
1.多烯类
多烯类是临床应用最早的抗真菌药物,通过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相结合,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破坏细胞正常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主要是两性霉素B及类似物。两性霉素B用于敏感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感染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者,如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隐球菌及其他真菌)、腹腔感染(包括与透析相关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眼内炎等。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物(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L)。两性霉素B毒性大,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多见;其含脂复合制剂因具有特有的药动学特性而毒性有所降低,适用于不能耐受注射用两性霉素B引起的肾毒性或出现严重毒性反应的患者。
2.吡咯类
吡咯类系羊毛固醇14α-去甲基化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为影响麦角固醇合成,使真菌细胞合成受阻,影响真菌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真菌细胞破裂而死。该类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
伊曲康唑静脉注射液适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怀疑真菌感染患者的经验治疗,还适用于治疗肺部及肺外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以及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治疗无效的曲霉病;胶囊剂适用于皮肤真菌所致的足趾和/或手指甲癣;目前较少用于侵袭性真菌病的治疗;由于药物浓度的原因不宜用于尿路感染和中枢神经感染的治疗。氟康唑适用于治疗口咽部和食管念珠菌感染、播散性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以及骨髓移植患者接受细胞毒类药物或放射治疗时,预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伏立康唑适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念珠菌血症、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以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已知对其他唑类药物过敏者及伴有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患者需慎用,禁止与CYP3A4底物合用;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泊沙康唑适用于预防重度免疫功能受损者的侵袭性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还可用于治疗口咽念珠菌病包括伊曲康唑和/或氟康唑难治性口咽念珠菌病;可引起高血压、低血压、Q-T间期延长等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对于存在心律失常高危因素患者需慎用,如需用药治疗前应纠正电解质紊乱。
3.棘白菌素类
棘白菌素通过抑制1,3-β葡聚糖合成酶复合物的形成而破坏真菌细胞壁,导致真菌细胞壁渗透性改变,细胞溶解死亡。国内市场目前提供的包括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
卡泊芬净适用于对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病和念珠菌所致的食管炎、菌血症、腹腔内脓肿、腹膜炎及胸膜腔感染;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头痛、腹痛、恶心、腹泻、呕吐、GOT升高、GPT升高、贫血、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米卡芬净适用于曲霉和念珠菌引起的真菌血症、呼吸道真菌病、胃肠道真菌病;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异常。
4.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能被真菌代谢成氟尿嘧啶,进入其脱氧核糖核酸,影响真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氟胞嘧啶适用于念珠菌属心内膜炎、隐球菌属脑膜炎、念珠菌属或隐球菌属真菌败血症、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临床上很少单独使用,多与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等合用。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和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变态反应;也可发生肝毒性反应和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偶见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暂时性神经精神异常。
(二)浅表部抗真菌药
浅表部抗真菌药的代表药物为特比萘芬,其为丙烯胺类抗真菌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麦角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鲨烯环氧化酶,并使鲨烯在细胞中蓄积而起杀菌作用,具广谱抗真菌活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胀满感、食欲减退、恶心、轻度腹痛及腹泻)或轻型的皮肤反应(皮疹、荨麻疹等),个别严重的有皮肤反应病例(如史-约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罕见味觉改变,于停药后几周内可恢复;极个别病例发生肝功能不全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三、抗病毒感染的常见治疗药物简介
(一)抗流感病毒药
临床常见的抗流感病毒代表药物是奥司他韦,它在体内转化为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的代谢物,有效地抑制病毒颗粒,阻抑甲、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可用于成人及1岁和1岁以上儿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疗,和成人及13岁和13岁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极少见发红、皮疹、皮炎和大疱疹、肝炎和GOT及GPT升高、胰腺炎、血管性水肿、喉部水肿、支气管痉挛、面部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白细胞下降和血尿等不良反应。
(二)抗疱疹病毒药
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可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干扰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抑制病毒DNA的复制;对细胞的α-DNA聚合酶也有抑制作用,但程度较轻;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的炎症或静脉炎、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皮疹、发热、轻度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蛋白尿、血液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值升高、肝功能异常。更昔洛韦进入细胞后由病毒的激酶诱导生成三磷酸化物,竞争性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而终止病毒DNA链增长;常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此外可有贫血,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精神异常、紧张、震颤等。
(三)广谱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是广谱抗病毒药物的代表,是一种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IMP阻碍病毒核酸的合成,可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和肝功能代偿期的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常见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有严重贫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期间需暂停哺乳;不推荐老年人应用;治疗前6个月内不稳定和未控制的心脏病、血红蛋白异常、重度虚弱患者、重度肝功能异常或失代偿期肝硬化、自身免疫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不能控制的严重精神失常及儿童期严重精神病史者禁用。
(四)抗乙肝病毒药
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是指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等。
拉米夫定可在肝细胞内转化为活性的拉米夫定三磷酸酯,竞争性地抑制HBV-DNA聚合酶,同时终止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复制;常见不良反应有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头痛、恶心。阿德福韦酯是腺苷一磷酸的无环磷酸化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磷酸化作用下形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通过与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和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两种方式,抑制HBV-DNA聚合酶,使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具有较强的抗HIV及HBV的作用。恩替卡韦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在体内通过磷酸化形成有活性的三磷酸盐,对HBV-DNA聚合酶的选择性强,对人DNA聚合酶选择性弱,影响相对较小;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GPT升高、疲乏、眩晕等。替比夫定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可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活性,导致HBV的DNA链合成终止,从而抑制HBV复制;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腹泻、腹胀等。替诺福韦为腺苷一磷酸的无环核苷磷酸二酯类似物,经细胞酶磷酸化生成活性药物替诺福韦二磷酸;替诺福韦二磷酸可与天然底物脱氧腺苷-5′-三磷酸竞争,亦可整合入病毒DNA而终止DNA链的合成,从而抑制HIV-1逆转录酶和HBV逆转录酶的活性;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多汗、甘油三酯升高等。
(五)免疫调节剂(干扰素)
干扰素(IFN)是一组由病毒或其他诱生剂使生物细胞产生的分泌性糖蛋白,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抗多种病毒感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等生物活性。临床使用的干扰素包括天然干扰素、重组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为干扰素分子的氨基酸残基经支链甲氧基与聚乙二醇(PEG)共价结合的长效干扰素。我国上市有IFN-α(2a、2b和1b)和PEG-IFN-α(2a和2b)。干扰素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是流感样综合征,注射后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头疼、恶心等,一般会随着进一步治疗或者停药而减退。
四、常用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处方审核要点
常用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处方审核要点详见表4-1~表4-17。
表4-1 β-内酰胺类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4-2 氨基糖苷类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4-3 大环内酯类
续表
续表
表4-4 甘氨酰环素类
表4-5 氯霉素
表4-6 林可酰胺类
表4-7 利福霉素类
表4-8 糖肽类
续表
表4-9 多黏菌素
表4-10 环脂肽类
表4-11 唑烷酮类
表4-12 磷霉素
表4-13 喹诺酮类
续表
表4-14 磺胺类
续表
表4-15 呋喃类
续表
表4-16 硝基咪唑类
续表
表4-17 抗分枝杆菌药
续表
续表
五、常用抗真菌感染的药物处方审核要点
常用抗真菌感染的药物处方审核要点详见表4-18~表4-22。
表4-18 两性霉素B
续表
表4-19 吡咯类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4-20 棘白菌素类
表4-21 氟胞嘧啶
表4-22 浅表抗真菌药
六、常用抗病毒感染的药物处方审核要点
常用抗病毒感染的药物处方审核要点详见表4-23。
表4-23 常用抗病毒感染的药物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