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手法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脊柱躯干部经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其纵横交错,循行于全身,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统一,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气血的濡养,营卫之气输布全身以抵御外邪、保卫机体。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之处,接受适度的刺激,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顺,筋骨柔正,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经络腧穴学说是中医手法治疗的理论基础,手法治疗疾病基于八纲辨证,并通过四诊合参,明确疾病病位之所在、传变之所至,以循经取穴,运用“按”“压”“点”“揉”“推”“拿”等手法,有效地发挥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经文中指出手法按揉背俞穴,可以治疗寒邪侵袭所致痛症。《素问•调经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指出手法可以调节经络气血之充盈。

一、经穴定位标准

(一)定位依据

根据中医典籍和历代针灸学专著,如《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文献,结合近年我国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和专著,对脊柱躯干部的经穴进行标准化定位。

(二)定位方法

1.体表定位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可分为:①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②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

以体表骨节为主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是以《灵枢•骨度》所阐述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作为定位的依据。

3.同身指寸定位

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用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三种。

二、经络与经筋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络属的关系而确定。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其中手少阴与肺相属,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为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也依此原则命名。

2.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凡属于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部。隶属于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无特别循行规律。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以上8寸,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图1-14)。

图1-14 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其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图1-15)。

图1-15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其与十二经脉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合(属络)关系。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起到了沟通十二经脉的作用,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

(三)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是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互相联系的循行系统,也是手法诊疗的主要部位,对于临床实施手法精准的定位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于经脉与经筋的区别,明代张介宾指出:“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经脉的作用是运行气血到身体各处,所以其出入于脏腑,按照一定次序首尾相连;经筋的作用是将四肢百骸连接成一个整体,所以其维系联络全身各处,每条经筋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联结部位。十二经筋皆起始于四肢末端的爪甲之间,盛于辅骨,结于腕肘踝膝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而不与内脏直接相连。

现录《灵枢•经筋》篇原文如下,并据《灵枢经校释》(第2版)加以语译,以供读者了解十二经筋全貌。

1.足太阳经之筋

【原文】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语译】

足太阳经之筋,起于足小指爪甲的外侧,向上结聚于外踝,再斜行向上结聚于膝部,在足背下循行的那一支沿着足外踝结聚于足跟,沿着足跟上行结聚于腘窝内;从外踝别出的一支,结聚于腿肚的外侧,上行至腘窝内缘,与从足跟上行结于腘窝的筋并行,结聚于臀部,上挟脊柱到项部;由此分出的一条筋,别行入内结于舌根;从项部直行的一支,向上结聚于枕骨,上行头顶,由头的前方下行到颜面,结聚于鼻;由此分出的一条支筋,像网络一样围绕上眼胞,然后向下结聚于颧骨处;其下行的支筋,从腋后外侧,结聚于肩髃;另一条支筋入腋窝下方,然后绕行到缺盆,向上结聚于耳后完骨部;再有一条支筋,从缺盆分出,斜行向上入于颧骨部,与前行结于颧骨的支筋相合。足太阳经之筋发病,可见足小趾和足跟部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项筋拘急,肩不能抬举,腋部牵扯缺盆部似扭折一样作痛,不能左右动摇。治疗本病当用火针,以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叫仲春痹。

2.足少阳经之筋

【原文】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名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语译】

足少阳经之筋,起于足第四趾端,向上行结聚于外踝,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于膝部外缘;其支者,别起于外辅骨,上走髀部,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结聚于伏兔之上,行于后面的,结聚于尻部;其直行者的,上行至胁下空软处与软胁部,再向上走腋部的前缘,横过胸旁,结聚于缺盆;其直行的上出于腋部,穿过缺盆,出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耳后绕上额角,交于巅顶上,从头顶侧面向下走至颔部,又向上结聚于颧部,分出的支筋,结聚于眼外角为眼的外维。足少阳经之筋发病,可见足第四趾掣引转筋,并牵扯膝外侧也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窝部的筋脉拘急,前面牵扯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软肋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此经筋上过右额角与脉并行,阴阳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经筋也是交叉的,左侧的筋维络右侧,所以左侧的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治疗本病当用火针,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症叫孟春痹。

3.足阳明经之筋

【原文】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语译】

足阳明经之筋,起于足次趾连及中趾间,结聚于足背上,斜行的,从足背的外侧上行至辅骨,结聚于膝的外侧,再直行向上结聚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联属于脊;其直行的,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聚于膝部。由此所分出的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经的经筋相合;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髀部而聚会于阴器,再向上散布于腹部,上行至缺盆部结聚,再上颈挟口合于颧部,继而下结于鼻,从鼻旁上行与太阳经筋相合,太阳经的细筋网维于上眼胞,阳明经的细筋网维于下眼胞;另一从颧部发出的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足阳明经之筋发病,可见足中趾、胫部转筋,足部有跳动及强硬不舒感,伏兔部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拘急,向上牵扯到缺盆部及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筋拘急之侧眼胞不能闭合,如有热则筋弛纵眼不能开。颊筋有寒,则发生拘急,牵引颊部致口角移动;有热时则筋弛缓收缩无力,故见口歪。治疗口角歪的方法,是用马脂油涂在拘急一侧的面颊,以润养其筋;用白酒调和桂末,涂在弛缓一侧的面颊,以温通脉络,再用桑钩钩其口角,以调整其歪斜;另用桑木炭火放在地坑中,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到颊部为宜,并以马脂温熨拘急的面颊,同时让患者喝些酒,多吃些烤肉之类的美味,不能喝酒的也勉强喝一些,并再三地用手抚摩患处,以活血舒筋。其他病的治疗,可应用火针,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症叫季春痹。

4.足太阴经之筋

【原文】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语译】

足太阴经之筋,起于足大趾尖端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筋,向上结聚于膝内辅骨,沿股内侧上行,结于髀部,聚于前阴,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沿腹内上行,结于两胁,然后向上散布于胸中;其行于内里的附着于脊旁。足太阴经之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疼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有扭转作痛感,同时向上引脐及两胁作痛,并牵引胸膺和脊内也痛。治疗本病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症叫孟秋痹。

5.足少阴经之筋

【原文】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

【语译】

足少阴经之筋,起于足小趾的下方,入足心,行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再斜行向上,至内踝之下,结聚于足跟,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而向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在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着股的内侧结于阴器,又沿着脊的深部挟脊旁肌肉上行至项,结于头后部的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合。足少阴经之筋发病,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病在足少阴经筋主要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证。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病项背部筋急,而腰向后反折,身体不能前俯,阴病腹部筋急而身体不能后仰。治疗本病应用火针,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病在胸腹内不宜针刺的,可熨贴患处,按摩导引以舒筋,并引用汤药以养血。若本经的筋反折纠纽,且发作次数频繁,症状很重的,往往是不治之证。这种病症叫仲秋痹。

6.足厥阴经之筋

【原文】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语译】

足厥阴经之筋,起于足大趾之上,上行结聚于内踝之前,再上沿着胫骨而结于内辅骨之下,又沿着股内侧上行结于前阴,并联络足三阴及足阳明诸经之筋。足厥阴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辅骨处亦痛,股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则阴器挺长不收。治疗本病应行水以治厥阴之气。若是转筋疼痛之类的病症,应用火针,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症叫季秋痹。

7.手太阳经之筋

【原文】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语译】

手太阳经之筋,起于手小指上,结聚于手腕,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之后,如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则酸麻之感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结于腋下;其支筋,向后走腋窝后缘,上绕肩胛,沿颈部出走足太阳经筋之前,结聚于耳后完骨;由此分出的支筋,入于耳中;其直行的筋,出耳上,下行结于颔部,又上行联属外眼角。手太阳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掣引肘内高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等处皆痛,绕肩胛牵引颈部作痛,并感到耳中鸣响且痛,而其疼痛牵引颔部且使眼睛闭合,须过较长时间才能看清东西,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证。寒热发生在颈部的,其治疗应以火针速刺疾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刺后其肿不消者,再用锐利的针刺治。这种病症叫仲夏痹。

8.手少阳经之筋

【原文】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语译】

手少阳经之筋,起于无名指靠近小指的侧端,上行结聚于腕部,再沿臂上行结于肘部,向上绕臑的外侧,过肩走至颈,与手太阳经的筋相合;从颈分出的支筋,当曲颊部深入,系于舌根;又有一条支筋,上走曲牙,沿耳前联属外眼角,向上过额部结于额角。手少阳经筋发病,可见本经之筋循行部位掣引、转筋和舌卷。治疗时应用火针速刺疾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症叫季夏痹。

9.手阳明经之筋

【原文】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语译】

手阳明经之筋,起于食指靠近大指的侧端,结聚于腕,沿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而结于肩髃;从此分出的支筋,绕过肩胛,挟脊两侧;直行的筋,从肩髃上行至颈,从此分出的支筋,上行至颊,结聚于颧部;直行的筋向上出于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至左额角,络于头部而下行入右颔。手阳明经筋发病,可见本经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及疼痛,肩不能抬举,颈部不能左右转动顾视。治疗时应用火针速刺疾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症叫孟夏痹。

10.手太阴经之筋

【原文】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语译】

手太阴经之筋,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聚于手小鱼际之后,行于寸口的外侧,沿臂上行于肘中,上行臑内侧,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再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筋则入胸,结于胸内,散布于膈,与手厥阴经之筋合于膈部,下行抵季胁部。手太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疼痛、重者可成息贲病,或胁下拘急、吐血。治疗时应用火针速刺疾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症叫仲冬痹。

11.手厥阴经之筋

【原文】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语译】

手厥阴经之筋,起于手中指之端,沿指上行,通过掌后与手太阴经筋相并行,结聚肘的内侧,上行臂的内侧而结于腋下,从腋下前后布散挟在两胁;其支筋,入于腋下,散布胸中,结于膈部。手厥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治疗时应用火针速刺疾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症叫孟冬痹。

12.手少阴经之筋

【原文】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

【语译】

手少阴经之筋,起于手小指的内侧,循指上行结于掌后小指侧高骨,再上行结于肘的内侧,上行入腋内,与手太阴经筋相交叉,走胸,伏行于乳内,结于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曰伏梁;上肢的筋有病,肘部牵急屈伸不利;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或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和疼痛。治疗时应用火针速刺疾出,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若已成伏梁而吐脓血的,为脏气已伤,病情加剧的死证……这种病症叫季冬痹。

三、常用腧穴

为了适合临床上手法治疗的需要,直观地了解手法治疗部位的经络走行,以及相邻经络腧穴之间的方位关系,将躯干部的经络腧穴分部划分更细化,并且符合临床实际需要。躯干部按照手法治疗区分为躯干上部——颈背部、躯干下部——腰背臀部两部分,并大致以腋中线区分前后(图1-16、图1-17)。

图1-16 背部腧穴

图1-17 胸腹部腧穴

(一)颈背部(枕部至第七胸椎水平)经穴

1.后部经络腧穴

此部位有5条经络走行,上半部由躯干正中线向外依次腧穴所属归经为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下半部约在第五颈椎水平最外侧的手太阳小肠经和中间足少阳胆经走行交叉,由此正中线向外走行为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1)督脉

至阳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急性胃痛。②黄疸。③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灵台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急性胃痛。②疔疮。③咳嗽,脊背强痛。

神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噎膈。③脊背强痛。

身柱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癫痫。③脊背强痛。

陶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②头痛,脊强。

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③癫痫。④咳喘。

哑门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主治】①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②聋哑。③中风,舌强不语,暴喑。④癫狂痫。⑤后头痛,项强。⑥鼻衄。

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②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2)足太阳膀胱经

天柱

【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缘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①头晕,目眩。②头痛,项强,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大杼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风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伤风,咳嗽。②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厥阴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督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膈俞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附分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魄户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肺痨。②项强,肩背痛。

膏肓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肺痨咳嗽气喘,纳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遗精,盗汗,健忘。③肩背酸痛。

神堂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心痛,心悸,失眠。②胸闷,咳嗽,气喘。③肩背痛。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胸痛引背,肩背痛。②咳嗽,气喘。③目眩,目痛。④鼻衄,热病无汗,疟疾。

膈关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饮食不下,呃逆,呕吐。②脊背强痛。

(3)足少阳胆经

风池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颈项强痛。③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④耳聋,气闭。⑤中风,口眼歪斜。⑥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主治】①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②乳痈。③中风。④瘰疬。⑤难产,诸虚百损。

渊腋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主治】①胸满,胁痛。②腋下肿,臂痛不举。

辄筋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主治】①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②腋肿,肩臂痛。

(4)手少阳三焦经

臑会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主治】①瘿气,瘰疬。②上肢痿痹。

肩髎

【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

天髎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

天牖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主治】①头痛,项强。②目痛,耳聋,瘰疬,面肿。

(5)手太阳小肠经

肩贞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主治】①肩背疼痛,手臂麻痛,瘰疬。②耳鸣。

臑俞

【定位】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

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主治】①肩胛疼痛。②乳痈。③气喘。

秉风

【定位】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主治】肩胛疼痛,手臂酸麻。

曲垣

【定位】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肩胛背项疼痛。

肩外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肩中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唾血。②肩背疼痛。③目视不明。

(6)手阳明大肠经

巨骨

【定位】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不遂。②瘰疬,瘿气。

2.前部经络腧穴

此部位有7条经络走行,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此处经络走行,在乳头内侧由正中线依次向外是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在此部位循行于肩部。躯干上部乳头以外肩部以下,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类似于等高线状,自上而下排列。

(1)任脉

膻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②噎膈。③产妇少乳。

玉堂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3肋间。

【主治】①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②两乳肿痛。

紫宫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2肋间。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②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华盖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1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璇玑

【定位】胸正中线,天突下1寸,胸骨柄中央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

天突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膈。

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喉痹,吞咽困难。

(2)足阳明胃经

人迎

【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水突

【定位】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气喘。

气舍

【定位】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①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②颈项强。

缺盆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

气户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胁支满,胸痛。

库房

【定位】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咳嗽,气喘,咳唾脓血,胸胁胀痛。

屋翳

【定位】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唾脓血。②胸胁胀痛,乳痈。

膺窗

【定位】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胁胀痛,乳痈。

(3)足少阴肾经

步廊

【定位】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胸痛,咳嗽,气喘。②呕吐,不嗜食。③乳痈。

神封

【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胁支满。②呕吐,不嗜食。③乳痈。

灵墟

【定位】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②呕吐。③乳痈。

神藏

【定位】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

彧中

【定位】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壅,胸胁胀满,不嗜食。

俞府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不嗜食。

(4)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②瘾疹。

天鼎

【定位】在颈外侧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主治】①咽喉肿痛,暴喑。②瘰疬,瘿气。

扶突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主治】①瘿气,暴喑,咽喉肿痛。②咳嗽,气喘。

(5)手太阴肺经

中府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

云门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痛。

(6)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

【定位】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乳痈,乳汁少。③胸闷,胁肋胀痛,瘰疬。

天泉

【定位】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主治】①心痛,咳嗽,胸胁胀痛。②臂痛。

(7)足太阴脾经

食窦

【定位】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任脉(中庭)旁6寸,当第五肋间隙中。

【主治】①胸胁胀痛。②噫气,反胃、食已即吐,腹胀肠鸣,水肿。

天溪

【定位】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当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主治】①胸胁疼痛,咳嗽。②乳痈,乳痛,乳汁少。

胸乡

【定位】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胸胁胀痛,胸引背痛不得卧。

周荣

【定位】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①咳嗽,咳唾秽脓、胁肋痛、气喘、气逆,食不下。②胸胁胀满。

大包(脾之大络)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取穴。

【主治】①气喘;胸胁痛。②全身疼痛,急性扭伤,四肢无力。

(二)腰背部(第7胸椎水平至臀横纹水平)经穴

1.后部经络腧穴

此部位有3条经络走行,躯干正中线向外依次腧穴所属归经为督脉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1)督脉

长强

【主治】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②癫狂,脊强反折。③阴部湿痒。④腰脊、尾骶部疼痛。

腰俞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①腰脊强痛。②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②癫痫。③淋浊,月经不调。④下肢痿痹。

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③便血。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堕。②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悬枢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腰脊强痛。②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脊中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腰脊强痛。②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中枢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②腰背痛。

筋缩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癫狂,惊痫,抽搐。②脊强,背痛。③胃痛,黄疸。④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2)足太阳膀胱经

肝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③癫狂,脊背痛。

胆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三焦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气海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大肠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关元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胀,泄泻。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小肠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主治】①腰骶痛,膝关节痛。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③遗精,白带。

膀胱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腰脊强痛,腿痛。③泄泻,便秘。

中膂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主治】①泄泻。②疝气,腰脊强痛。

白环俞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主治】①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②腰骶疼痛,疝气。

上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②遗精,阳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次髎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中髎

【定位】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②腰骶疼痛。

下髎

【定位】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带下。

会阳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泻,便血,痔疾。②阳痿。③带下。

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主治】①腰骶臀股部疼痛。②痔疾。

魂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胸胁胀满,呕吐,泄泻。②背痛。

阳纲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黄疸,腹痛,肠鸣,泄泻。②消渴。

意舍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胃仓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胃脘痛,腹胀。②小儿食积。③水肿。

肓门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痞块,乳疾。

志室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小便不利,水肿,③腰脊强痛。

胞肓

【定位】在臀部,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①尿闭,阴肿。②腰脊痛。③肠鸣腹胀。

秩边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3)足少阳胆经

环跳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2.前部经络腧穴

此部位有5条经络走行,由躯干正中线向外走行为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1)任脉

会阴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②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③遗精,月经不调。

曲骨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中极(膀胱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

关元(小肠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①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③中风脱证,虚劳羸瘦(此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过度疲劳。

石门(三焦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主治】①腹胀,泄泻,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②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

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①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②形体羸瘦(此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过度疲劳。

阴交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主治】①腹痛,水肿,疝气,阴痒。②月经不调,带下。

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水分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1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反胃,水肿。②小儿囟陷。③腰脊强急。

下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痞块,食谷不化,脾胃虚弱。

建里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①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②泄泻。③黄疸。④癫狂。

上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 ①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谷不化,黄疸,泄泻。②虚劳吐血,咳嗽痰多。③癫痫。

巨阙(心之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膈,吞酸,黄疸,泄泻。

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中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中点。

【主治】胸腹胀满,噎膈,呕吐,心痛,梅核气。

(2)足少阴肾经

横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

大赫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孕,泄泻,痢疾。

气穴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②腰脊痛。③阳痿。

四满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中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腰腹疼痛。②大便燥结,泄泻,痢疾。

肓俞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主治】①腹痛绕脐,呕吐,腹胀,痢疾,泄泻,便秘,疝气,②月经不调,腰脊痛。

商曲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腹中积聚。

石关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呕吐,腹痛,便秘。②产后腹痛,妇人不孕。

阴都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①腹胀,肠鸣,腹痛,便秘。②妇人不孕。③胸胁满,疟疾。

腹通谷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幽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3)足阳明胃经

乳根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呃逆。②胸痛,乳痈,乳汁少。

不容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承满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梁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关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太乙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病,心烦,癫狂。

滑肉门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呕吐,癫狂。

天枢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②月经不调。

外陵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①腹痛,疝气。②痛经。

大巨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①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②遗精,早泄。

水道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①小腹胀满,小便不利。②痛经,不孕,疝气。

归来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气冲

【定位】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①肠鸣腹痛,疝气。②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髀关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①腰痛膝冷,痿痹。②腹痛。

(4)足太阴脾经

冲门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腹痛,疝气,痔痛,小便不利,胎气上冲,崩漏,带下。

府舍

【定位】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腹痛,腹满积聚,疝气,霍乱吐泻。

腹结

【定位】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绕脐腹痛,腹泻,腹寒泄泻,咳逆,疝气。

大横

【定位】脐中旁开4寸。

【主治】腹痛,腹泻,虚寒泻痢,大便秘结。

腹哀

【定位】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消化不良,绕脐腹痛,便秘,痢疾。

(5)足厥阴肝经

章门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①腹胀,泄泻。②胁痛,痞块。

期门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郁证。②胸胁胀痛。③腹胀,呃逆,吞酸。

(三)脊柱躯干常用奇穴

翳明

【定位】正坐位或仰卧、侧卧位。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主治】目疾,头痛,眩晕,耳鸣,失眠。

颈百劳

【定位】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在颈部,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主治】①颈项强痛,落枕。②咳嗽,气喘。

定喘

【定位】俯伏位或卧位。在背部,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①落枕,肩背痛,上肢疼痛不举。②哮喘,咳嗽。③荨麻疹。

夹脊

【定位】俯卧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主治】主治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胃脘下俞

【定位】俯卧位。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咽干。

痞根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主治】①腰痛。②腹中痞块,疝痛,反胃。

下极俞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

【主治】①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②下肢酸痛。

腰眼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主治】①腰痛。②月经不调,带下。③虚劳羸瘦。

十七椎

【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

【主治】①腰骶痛。②痛经,崩漏。③下肢痿痹。

腰奇

【定位】俯卧位。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癫痫。②便秘,痔疮。③头痛,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