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江北区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江北区地处北纬29°51′30″~30°03′36″和东经121°20′54″~121°38′0″之间。东南与鄞州区以甬江为界;西南与海曙区、鄞州区隔余姚江相望;西与余姚市、北与慈溪市、东北与镇海区接壤。境域东西长约27km,南北宽约20km,总面积约208.4km2,是宁波市最大的中心城区,下辖甬江(原北郊乡、湾头乡合并)、庄桥、洪塘、中马、白沙、文教、孔浦7个街道和慈城镇(原慈城镇和乍浦镇合并)。近年,江北区定位为宁波市主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功能区、三江文化长廊的主体,积极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培育自然山水生态文化,成为连接现代都市商贸文化和人文历史休闲文化的绿色纽带。杭州湾大桥建成后,江北区成为宁波接轨上海的重要窗口,是“上海的新郊区,宁波的新城区,投资创业的新天地”。江北区正逐步成为居住、商务、休闲相结合的繁华都市。2018年全区总户数为104 990户,户籍人口数为251 430,流动人口约23万。由于江北区城乡接合部面积较大,流动人口聚集且流动性较大。
江北区历史螺点涉及3个乡镇(街道)的3个行政村,分别为庄桥街道的东邵村、甬江街道的三官堂村、慈城镇的慈湖村,历史有螺面积共32 100m2,钉螺孳生环境呈不规则分布,以水网型为主。几十年来,经过以切断传播途径,反复查治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到20世纪70年代,江北区已查不到感染性钉螺,所有病人已治愈,1970年通过考核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81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进入监测巩固阶段以来,江北区血防成果巩固。
一、调查与质控
2016—2017年,根据《浙江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血防中心关于下发〈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浙血防[2016]8号)精神,江北区组织开展钉螺调查工作。
在开展钉螺调查工作之前,相关专业人员于2016年8月、11月分别参加浙江省血防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熟悉并掌握了调查方案、调查技术、电子螺情图制作等事项和要求,为江北区顺利完成钉螺调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调查期间,工作人员经常与宁波市疾控中心和省血防中心沟通有关工作进度、调查的数据、电子螺情图制作情况,及时解决调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较好地完成了调查工作。
二、结果和讨论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3个历史有螺镇(街道)。目前庄桥街道、甬江街道已全部完成城市化改建,原历史有螺村东邵村、三官堂改建为城镇居住小区及学校,已无钉螺孳生环境,查螺仅限于周边绿化用地。慈城镇慈湖村主要调查环境为沟渠、塘堰和周边绿化用地。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江北区钉螺孳生环境主要为水网型,其中慈城镇与宁波市余姚交界。本次调查登记钉螺孳生环境总计6个,孳生地环境总面积为108 380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为32 100m2。最早发现钉螺年份为1970年,最近一次查到阴性钉螺年份为1982年,首次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最近一次查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查不到相关资料予以佐证。详见表3-12。
表3-12 江北区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全区目前无Ⅰ、Ⅱ类钉螺孳生环境。Ⅲ类钉螺孳生环境4个,累计环境面积68 530m2,历史有螺面积13 800m2。在该类环境,仅对沟渠和塘堰进行了部分硬化处理,仍可能具备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详见表3-13。
表3-13 江北区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全区有Ⅳ类钉螺孳生环境1个,累计环境面积39 850m2,历史有螺面积18 300m2(表3-14)。Ⅳ类环境为彻底人为改变且不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
表3-14 江北区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江北区对血吸虫病历史流行的3个镇(街道)的3个行政村开展了钉螺普查工作,发现钉螺可孳生环境主要在慈城镇慈湖村,现孳生地环境面积为3 400m2,未发现有螺环境,见表3-15。
表3-15 江北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江北区现有钉螺可孳生环境主要植被种类为其他绿化用地,占整个可孳生地的95%,少部分(占5%)为有沟渠周边草地。上述植被中目前均未发现有钉螺生长。详见表3-16。
按照钉螺孳生环境自然类型分类,环境数最多的是沟渠,其次为其他类型,塘堰类型最少。本次调查历史钉螺分布,环境面积3 400m2;沟渠类环境有3处,环境面积1 900m2;塘堰类有环境1处,环境面积900m2;其他类2处,环境面积600m2。上述环境类型目前均未发现钉螺生长。详见表3-17。
表3-16 江北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3-17 江北区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全区历史有螺环境、可疑环境采用环境抽查法开展调查,未查到钉螺,见表3-18。
表3-18 江北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本次钉螺现场调查的环境植被分类中,以其他植被为主(绿化用地、水渠边绿化),见表3-19。
表3-19 江北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本次钉螺现场调查的环境类型中,调查最多的是沟渠,其次是其他类环境和塘堰,见表3-20。
表3-20 江北区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江北区于1970年在庄桥街道邵家村发现螺点,属中轻度血吸虫病流行地区,流行范围涉及3个街道(镇)的3个村,累计有螺面积32 100m2,历史血吸虫病病人222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病人4人。经查灭钉螺、查治病人、加强粪水管理,到1981年,经省有关部门检查验收,江北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此后,江北区血防工作转入长期监测阶段,每年对血吸虫病历史流行乡镇开展春季查螺和对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外来人员进行血吸虫病病情监测,通过监测,未查到过活钉螺,血清学监测没有发现粪检阳性病人,目前也无晚期病人存活。2016年江北区通过消除血吸虫病标准复核,血防成果巩固。
江北区政府一直以来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区政府每届领导班子调整时,新成立的领导班子都会及时制订、下发相应文件,重新调整地方病(包括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及工作规划,落实各项防治经费,加强部门协作,落实齐抓共管。区疾控中心会根据省市工作要求,制订区《血吸虫病监测防治计划》。要求各社区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做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每年结合年度工作,制订区辖血吸虫病防治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反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各医疗单位开展血吸虫病防控知识培训和检测技术培训,提高监测防控意识和技能储备。
2016年江北区对血吸虫病历史螺情开展调查。历史螺区庄桥街道、甬江街道目前已全部完成城市改建,原东邵村、三官堂已改建为城镇居住小区及学校用地,周边已无适合钉螺孳生环境。慈湖村由于属于古建筑保存地,目前无法实现城市改建,但由于渠道改建(水泥和砖混合式渠道)、农作物种植种类转变(由种植水稻类改为种植观赏花木)、种植面积大量缩减(农田改为停车场、旅游区),适合钉螺孳生的环境急剧减少。多年来,江北区开展扩大查螺工作,均未发现钉螺,但由于仍有Ⅲ类环境存在,一旦有外来钉螺输入,会重新形成钉螺孳生,因此今后在适合钉螺孳生的历史有螺环境及周边仍然需要开展钉螺监测,及时掌握螺情变化和分布,为有效防控血吸虫病把好关口。
江北区通过此次钉螺孳生地摸底和螺情调查,不仅全面、系统地摸清了全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孳生现状,而且建立了以历史螺点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极大地方便了钉螺孳生地的螺情、环境和植被等情况动态更新与追踪,为今后开展钉螺回顾调查和螺情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今后江北区血防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切实把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抓实抓好。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做好血吸虫病钉螺监测和病人发现、治疗工作,不断完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情动态,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区卫生健康、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履行好本部门的职责。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区疾控中心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血吸虫病防治宣传,让人群更多地了解血吸虫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防病意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利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五水共治”等工作,加大对螺情的监测、数据分析利用,为全面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提供信息支撑。四是建立稳定血吸虫病防治队伍,增加防治经费投入,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赵凤敏 徐奋奋 李萍萍
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