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曙区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中部,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9°87′,东经121°55′。辖区东邻鄞州区,北邻江北区,西邻余姚市,南邻奉化区。全区总面积约585km2,人口90余万人,辖9个街道、7个镇、1个乡。海曙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区域内水域丰富,水网交叉密布。
2016年11月因行政区划调整,原鄞州区9个镇(街道)划入海曙区,海曙区由原来1个历史流行街道、1个村扩大到9个历史流行镇(街道)、61个村,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由原来的910m2增加到现有的660 897m2,血防工作任务较重。全区1972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85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16年达到消除目标,血防工作成绩显著。
一、调查与质控
根据《浙江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血防中心关于下发〈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浙血防[2016]8号)的要求,海曙区于2016—2017年对全区集士港镇、古林镇、高桥镇、横街镇、鄞江镇、洞桥镇、章水镇、石碶街道和望春街道等9个历史流行镇(街道)、61个村的所有历史有螺环境、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查。
区疾控中心派专业人员参加省血防中心举办的系列钉螺调查技术培训,并对参加本次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通过测试合格后上岗。区疾控中心对辖区内的石碶街道和章水镇的钉螺调查工作进行了抽查指导,及时解决了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二、结果和讨论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海曙区主要为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61个村共有环境数376处,历史累计有螺面积660 897m2,水网型流行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占全区的97.32%。全区1935年首次发现钉螺,最近一次查到钉螺是1989年;1951年首次发现感染性钉螺,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是1983年。详见表3-2。
表3-2 海曙区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调查发现,海曙区无Ⅰ类环境;Ⅱ类环境35处,历史累计有螺面积92 833m2,占全区环境数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9.31%和14.05%,历史环境类型演变幅度不大,环境类型相对稳定;Ⅲ类环境191处,历史累计有螺面积406 841m2,占全区环境数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50.80%和61.56%,农业园区的现代化改造使原沟渠和水田环境转变为旱地环境;Ⅳ类环境145处,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61 223m2,占全区环境数和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38.56%和24.39%,环境已经彻底改造成为房屋、道路等;Ⅴ类可疑环境5处。环境演变情况见表3-3~表3-5。
表3-3 海曙区Ⅱ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表3-4 海曙区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表3-5 海曙区Ⅳ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376处环境,环境类型主要为旱地、其他和沟渠;植被环境主要为杂草、其他和旱地作物,环境面积840 494m2,未发现钉螺。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6~表3-8。
表3-6 海曙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3-7 海曙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3-8 海曙区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螺,分别调查机械框12 228框和环境框115 128框,调查最多的环境是旱地、其他和沟渠,植被最多的为杂草、其他和旱地作物,均未发现钉螺。现场调查结果见表3-9~表3-11。
表3-9 海曙区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3-10 海曙区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3-11 海曙区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海曙区自1990年以来持续未查到钉螺,血吸虫病螺情稳定。全区钉螺孳生环境以水网型为主,占历史有螺环境面积的97.3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血防工作不断深入,历史有螺环境被不断改造,但具备钉螺孳生的Ⅱ类和Ⅲ类环境仍然存在,分别占历史有螺环境的14.05%和61.56%,钉螺现况调查虽未发现有螺,但孳生地环境主要为旱地和沟渠,存在土地抛荒、渠道年久失修导致淤泥杂草丛生的情况,苗木绿化、树林移栽极易导致钉螺输入,因此仍然存在钉螺复现的风险,应继续加强这些环境中钉螺的监测及环境改造区域的管控。
海曙区多年未查到钉螺和本地血吸虫病新病例,因此当地干部群众的血防意识比较淡薄,对日常监测工作有一定影响。基层血防工作人员岗位调动频繁,有经验的老同志退休后,年轻同志经验不足,在工作交接中难免有遗漏的地方,从而影响血防资料传承的完整性。建议加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血防工作长期性的认识,支持血防工作,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基层血防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培训,巩固更新血防知识,稳定血防队伍。
陈冰冰 王海滨 杨双喜 徐利华 施佳钰
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