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胸闷
病例
患者,男性,17岁,学生。
【S:Subjective】主观资料
持续胸闷3d。
患者3d前搬重物时出现胸闷,右侧为重,持续不缓解,运动、深呼吸、咳嗽时加重,无胸痛、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咳痰、盗汗、咯血,无反酸、胃灼热等不适。精神可,情绪较紧张,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减轻。
患者为高三学生,近期学习压力大,平素久坐、少运动;对此次症状持续不缓解恐惧,非常担心因无法正常学习而影响成绩。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家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病及遗传病史。
【O:Objective】客观资料
1.体格检查
T 36.3℃,P 90次/min,R 20次/min,BP 108/72mmHg,身高177cm,体重56kg,BMI 17.82kg/m2。发育正常,体形偏瘦,神志清,呼吸平稳,自动体位。皮肤黏膜颜色正常,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气管居中,甲状腺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无三凹征,右侧胸廓略饱满,肋间隙略增宽,无皮下气肿,左肺叩清音,右肺叩鼓音,右侧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率9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及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2.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部X线:右侧气胸,压缩面积约60%。
【A:Assessment】问题评估
1.目前诊断
自发性气胸。
诊断依据:突发起病,有搬重物诱因,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胸闷症状,结合患者瘦长体形,体格检查右侧胸廓略饱满,肋间隙略增宽,右肺叩鼓音,右侧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片提示右侧气胸,压缩面积约60%,诊断明确。
2.目前存在健康问题及评价
(1)出现气胸。
(2)瘦高体形,BMI指数偏低、久坐,活动量不足。
(3)高三学生,学习紧张,睡眠质量差、焦虑,担心学业。
【P:Plan】问题处理计划
1.转诊上级医院、根据病情进一步处理。
2.出院后社区随访,制订健康教育计划。
(1)精神放松、保持愉快心情,劳逸结合。
(2)避免重体力工作,避免用力排便。
(3)体重偏轻,建议均衡营养,增强营养摄入,针对性锻炼呼吸肌及胸壁肌群,增加胸壁肌肉力量。
(4)避免吸烟或长期接触粉尘、油烟等,近期禁忌潜水及高空飞行。
(5)如再次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及时就诊。
转归:患者住院后完善胸部CT未见肺大疱,予胸腔闭式引流、吸氧卧床休息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后社区随访,帮助患者疏解学习压力,减轻焦虑。
胸闷是一种主观胸部不适感,描述取决于患者对于不适感的表达,可为自觉呼吸不畅、气不够用,或有压迫、禁锢感。
一、病情判断
胸闷是全科诊疗中常见症状之一,可以由器质性疾病引起,也可以由心理精神因素或生理性状态引发(见表2-13-1)。
表2-13-1 胸闷常见病因分类
胸闷也可以作为一些危急重疾病的早期症状,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肺栓塞、张力性气胸、严重过敏性反应等,除胸闷外,还存在其他症状(见表2-13-2)。
表2-13-2 胸闷相关危急重症疾病临床特征
续表
二、详细问诊
1.起病情况
发病年龄、发病时间、起病形式、胸闷部位和性质、持续时间、加重缓解因素等。
2.伴随症状
很多疾病可以引发胸闷症状,首先询问有无危急重症症状,如剧烈胸痛、严重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濒死感、晕厥、意识障碍等;如果没有上述症状,则系统询问伴随症状有助于疾病诊断,如有无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等呼吸系统疾病;有无心前区疼痛、心悸、活动后气促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无恶心、呕吐、反酸、胃灼热等消化系统疾病;有无肌肉酸痛、肢体麻木、乏力、肌无力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有无头晕、乏力、体重异常、手抖、双下肢水肿等症状;有无失眠、焦虑、惊恐等精神心理性疾病。
3.治疗经过
既往是否有类似症状发作史、疾病诊治经过、治疗效果、药物使用情况。
4.既往史、个人史等
患者既往疾病史,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性疾病等病史;近期有无剧烈活动、手术、外伤史,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有无初次物品接触史;家族中有无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肿瘤性疾病史。
5.生活事件
一些胸闷与情绪、压力、亚健康状态等精神心理因素相关,需了解患者工作、家庭情况及近期生活事件。同时胸闷是主观感受,询问胸闷对日常生活工作影响的程度,体现“全人”照顾思维。
三、鉴别诊断及处理
胸闷为非典型症状,很多系统的疾病都可以有胸闷表现,根据病史特点及特征,协助诊断胸闷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所致胸闷多因限制性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引发胸闷,如胸廓畸形、胸腔积液、气胸等疾病限制胸廓活动度;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炎、肺大疱等影响换气功能障碍,此类疾病常合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深呼吸时胸闷加重等症状。如有发热,警惕诸如肺炎、肺结核等感染性肺部疾病;慢性咳嗽、胸闷,警惕肺癌、哮喘、肺间质性疾病、胸膜炎、尘肺等。
2.循环系统疾病所致胸闷多因心肌缺血缺氧、心排出量降低或高动力循环状态引起胸闷,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包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此类疾病胸闷一般与运动、活动量等有关,如稳定型心绞痛的胸闷在运动中出现,休息可缓解。
3.消化系统疾病所致胸闷胃酸反流刺激或腹压增高引起,如胃食管反流病、大量腹腔积液、腹部巨大肿瘤等。胃食管反流病所致胸闷常与进食时间及食物种类相关,于餐后1h、或平卧位时出现,可合并反酸、胃灼热等不适,口服抑酸药后缓解,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含服硝酸甘油可出现缓解,需与稳定型心绞痛鉴别。
4.骨骼肌肉及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胸闷除胸闷外,这类疾病常合并其他症状,如肌肉无力、肢体麻木、肢体肌力减低、气促等。骨骼肌肉性胸闷可见于重症肌无力、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累及呼吸肌时,因呼吸肌或胸部交感神经受累导致呼吸运动受限;颅脑疾病引发呼吸中枢功能障碍时,也可以引起胸闷。
5.全身性疾病所致胸闷全身性疾病造成缺血缺氧、高动力循环状态等会导致胸闷,常见的有甲状腺疾病、贫血、一氧化碳中毒、药物过敏等,常以胸闷、头晕、乏力等非典型症状为主诉就诊。
6.精神性疾病所致胸闷一些心理精神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惊恐发作、癔症等可有胸闷症状,可通过精神症状或心理测评鉴别。
7.部分生理性胸闷如妊娠、肥胖、亚健康人群也可以出现胸闷不适,考虑亚健康性胸闷患者必须先排除器质性疾病。
四、初步处理
(一)首诊处理
胸闷常为非典型症状,病情可轻可重。
1.判断是否存在危急重症
如胸闷合并剧烈胸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神志改变或意识障碍、低血压、血氧饱和度降低、不能平卧、四肢冰冷、皮肤瘀斑、气管偏移、双肺布满干湿啰音、奔马律等提示临床危急重症,及时稳定生命体征、紧急转诊。
2.判断是否为器质性疾病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等初步判断胸闷为器质性疾病所致,如为初诊,转诊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如为复诊,根据情况予针对性治疗或转诊。
3.心理精神性胸闷或生理性胸闷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等考虑为心理精神性胸闷或生理状态性胸闷,针对性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定期随访,必要时转诊。
(二)体格检查
针对胸闷症状,重点体格检查如下:
1.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一般情况
体形、营养状态、急慢性面容、呼吸状态、体位、皮肤湿度、有无瘀斑、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3.头颈部体格检查
头颅五官有无外伤、畸形,睑结膜是否苍白、气管是否居中、颈静脉是否怒张,甲状腺有无肿大及结节,有无血管杂音。
4.胸部体格检查
胸廓是否对称、有无畸形、有无压痛,肺部叩诊有无过清音、鼓音,肺下界移动度有无缩小;肺部听诊有无呼吸音减弱、啰音、异常呼吸音、胸膜摩擦音等。
5.心脏体格检查
有无心尖异常搏动、心包摩擦感、心脏浊音界扩大,注意心脏听诊,心率、心律是否规则、有无心律不齐,注意心音强弱、有无异常心音、额外心音如奔马律、开瓣音、喀喇音、人工瓣膜音等,各瓣膜区有无杂音、心包摩擦音。
6.其他体格检查
腹部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有无触及包块、肠鸣音是否异常、有无血管杂音等;双下肢有无水肿,脊柱四肢有无异常,肢体肌力、肌张力是否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有无异常。
(三)辅助检查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情况完善血常规、心电图、随机血糖、生化指标、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学、血氧饱和度、胸部X线、焦虑量表筛查等检查。
2.必要时转诊专科医院进一步完善24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冠状动脉造影、胸部CT、感染指标、痰培养、肿瘤指标、电子内窥镜、肌电图等检查。
(四)后续处理
1.原发疾病处理
对于病因明确者,针对性治疗,如呼吸系统感染者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补铁治疗。
2.生活指导
根据病情及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生活指导及健康宣教。例如: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基础疾病患者,针对性建议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糖尿病饮食、合理运动等;对气胸或慢性肺疾病患者,指导呼吸肌锻炼,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便秘;肺大疱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发气胸的患者,在复查康复后2周内不建议航空飞行或潜水等活动。
3.心理疏导
心血管疾病或慢性呼吸性疾病长期胸闷会导致心理问题,适当给予梳理与安抚,帮助患者正视疾病,积极面对,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精神心理因素所致胸闷者,定期随访,帮助患者减轻焦虑紧张情绪。
(五)转诊时机
1.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肺栓塞等危急重症者。
2.器质性疾病或者较严重心理精神疾病所致胸闷者。
3.胸闷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
4.胸闷诊断不明或经治疗后效果不佳者。
(尹朝霞 汪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