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血管疾病与肿瘤的共同危险因素的管理
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两种疾病,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因此,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共同危险因素,是降低患者不良预后风险的重要基石。
(一)饮食控制
膳食结构和食物选择与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进展、复发风险和总体生存率相关。目前所有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建议合理的饮食目标为:低盐、低脂(饱和脂肪的摄入低于总热量的7%,胆固醇摄入<300mg/d)、富含蔬菜和水果,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同时也可使一些类别的肿瘤的发生率降低,如胃癌和结肠癌。
(二)运动管理
肥胖可改变体内代谢水平,提高肿瘤发病率,同时,脂肪组织释放的炎性介质不仅可使肿瘤侵袭生长,还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除此之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可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对于肿瘤心脏病患者,运动可以通过减重减脂、改善代谢水平、改善心功能来减少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
(三)心理问题管理
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常常会在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引起患者的许多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惊恐发作、躯体化感觉障碍、疑病性神经症等,从而导致患者睡眠障碍、休息不当,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在肿瘤心脏病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对其心理问题进行评估,并进行积极的应对及睡眠优化管理。
(四)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不及早发现及治疗,往往会引起诸多靶器官的损害。肿瘤患者应用的某些抗肿瘤药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包括贝伐珠单抗、阿昔替尼、舒尼替尼等可诱发新发高血压,从而引起已稳定的高血压失衡。因此,对于抗肿瘤引起的高血压及未控制的原发性高血压,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风险因素,并对其可控因素进行干预,然后酌情调节治疗方案。降压药物推荐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及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为一线降压药物。
(五)血糖控制
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显著增加了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肿瘤的发病率为28.35%,远高于普通人群各年龄段最高的发病率(1.16%)。因此,对于肿瘤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定期糖尿病筛查,如为糖耐量受损,首先进行可控危险因素干预,包括饮食、运动等,3~6个月无效者应口服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等降糖治疗。
(六)血脂控制
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虽然胆固醇与肿瘤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明确,但肿瘤心脏病患者为减少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应严格控制血脂水平。LDL-C是首要降脂目标,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首选他汀类药物干预。当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5.65mmol/L时,应首先积极降低TG,使TG<1.7mmol/L,首选贝特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