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治疗
治疗包括内治外治法,内治有中药,外治包括针灸、推拿、功能锻炼等。历代中药应用原则不外乎平肝息风、补虚泻实、扶正祛风、行气活血等,每一个时期的用药都与相应时期对该病主流认知的病机相对应。针灸治疗中《黄帝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确立了治病原则和方法,金元时期指出了针灸治疗偏瘫的取穴原则同时提出了补泻手法,历代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发展。
一、先秦
(一)治则用药
《黄帝内经·素问》有气血并走于上之真理,则中风治法自以平肝息风为要务,天麻、钩藤、牡蛎等平肝息风类药物则在中风治疗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于中风先兆,《素问·调经论》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针对“肌肉蠕动”的这一症状,首次用针刺方法防治其进一步发展。
(二)针灸施治
《黄帝内经》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确立了针灸取穴治病的原则和方法,如“上病治下”“下病治上”和“巨刺”等,为治疗中风头穴和体穴结合,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记载了中风具体的针灸治疗,如《灵枢·热病》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三)推拿应用
《灵枢·九针论》中提到“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这是关于中风推拿疗法的最早记载。
二、两汉
(一)治则用药
治疗上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记载有侯氏黑散、风引汤、续命汤等。《金匮要略编注》曰:“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用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川芎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引导诸药而开痹者,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
(二)针灸施治
《肘后备急方》曰:“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不能语者,灸第二槌或第五槌上五十壮。”
(三)推拿应用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有中风先兆期推拿应用的记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其导引、吐纳、膏摩皆属于推拿治疗范畴。
三、隋唐
(一)治则用药
隋代巢元方提出中风治疗原则补虚泻实,初用汗法。唐代孙思邈提出“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治疗宜“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古今录验》附方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持,口不能言,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本方为中风偏枯之证治。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功,甘草合干姜复气之需,及攻补兼施之法也。本方证乃气血俱虚,感受风寒之风痱之证也,故治之以益气养血、祛散风寒,攻补兼施,寒热并行之续命汤。唐代孙思邈又进一步对中风种类进行划分,在《备急千金要方·诸风》中记载了排风汤、小八风散、大八风汤等专治疗中风的方剂。
(二)推拿应用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到的“风痹不授”,此属中风软瘫期,可用“北帝曲折法”治疗,“手臂不授者……宜按北帝曲折之祝,若行之过百,疾亦消除也。先以一手徐徐按摩臂,良久,乃临目内视,咽液三过,叩齿三通,正心微祝曰……若弟子有心者,按摩疾处,皆用此法。但不复令临目内视,咽液琢齿耳”。
(三)功能锻炼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所描述的中风导引方法有16条之多,如:“一足蹹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是导引疗法运动肢体用于中风康复的记载之一,还有用于痉挛期康复的导引疗法:“手前后递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髆前后欹侧,柔髆二七,去髆并冷血。筋急,渐渐如消”。《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有“风身体手足不随候”中记载的“虾蟆行气法”,“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遂。振两臀者,更互,犹言厥,九通中间,偃伏皆为之,名虾蟆行气,久行不已,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不觉痛痒,作种种形状”,其做法与现代康复运动疗法中相似。
四、两宋
(一)治则用药
《济生方·中风论治》中按照七情、六淫等病因病机,将治疗方法归为“调气”,而后再随证治之。可见,宋代严用和进一步体现了辨证求因思想,而其“扶正祛风”的治疗原则不变。
(二)针灸施治
《太平圣惠方》总结了七个验穴:“凡人……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齐下火,各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灸资生经》治疗中风的七个验穴是:风池、大椎、肩井、间使、曲池、足三里、百会。
五、金元时期
(一)治则用药
朱丹溪指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夹火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因此,其治疗中风急期,见痰壅盛者治痰为先,气滞者理气,后期养血行血。刘完素提出中风先兆者“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
(二)针灸施治
《扁鹊神应玉龙经》指出治疗中风神志不清“百会穴中明补泻,实时苏醒免灾危”,其指出了针灸治疗偏瘫的取穴原则,同时提出了补泻手法:“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
(三)推拿应用
刘元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描述:“所谓中风口噤筋脉紧急者……宜早令导引摩按,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使筋脉稍得舒缓,而气得通行”。提出将推拿手法中作用于软组织类手法(摩、按)与运动关节类手法(屈伸、挽)结合治疗中风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并配合导引,使筋脉舒缓,气得通行。
六、明清
(一)治则用药
行气活血是明清时期治疗中风的关键手段。《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曰:“治风之法初得之即当顺气。及其久也,即当活血。此万古不易之理。”《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曰:“凡脉所经所络筋所会所,血气津液所行之处,皆邪气郁滞,正气不得流通而致。然治者当以养血除风顺气化痰为主,不必强度某病属某经某脏而杂治之也。”半身不遂为中风五大主症之一,肢体瘫废当知经络隧道中气机已滞,血脉不通,而为肢节络脉之痼疾,行气活血之法必不可少。《金匮翼》曰:“或因风而动痰,或因痰而致风,或邪风多附顽痰,或痰病有如风病。是以掉摇眩晕、倒仆昏迷等症,风固有之,痰亦能然。要在有表无表、脉浮脉滑为辨耳。风病兼治痰则可,痰病兼治风则不可。”《医学入门》曰:“风证,皆痰为患,故治以开关化痰为先,急则祛风,缓则顺气,久则活血。”《金匮翼·卒中八法》曰:“昔人谓南方无真中风病,多是痰火气虚所致,是以近世罕有议解散者。然其间贼风邪气,亦间有之。设遇此等,岂清热、益气、理痰所能愈哉。续命诸方,所以不可竟废也。俟大邪既泄,然后从而调之。”此为解表法。《丹溪心法·论中风》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痰壅盛者,口眼歪斜者,不能言者,皆当用吐法。”此为吐法。《脉症治方》曰:“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大便秘结,或气塞涎上,不语昏危多致不救,治宜下之。”此为下法。明代戴思恭著《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认为中风之证“昏乱晕倒,皆痰为之也。”提出治之之法“调气为先,气顺则痰消,徐理其风。”王清任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通达于血管,血虚无气,必停留而瘀”,针对气虚所致血瘀,创制益气、活血、通络的补阳还五汤。
具体药物分类:①解表药。在明清时期中风相关的50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位居首位。②化痰药。《金匮翼》曰:“或因风而动痰,或因痰而致风,或邪风多附顽痰,或痰病有如风病。是以掉摇眩晕、倒仆昏迷等症,风固有之,痰亦能然。要在有表无表、脉浮脉滑为辨耳。风病兼治痰则可,痰病兼治风则不可。”中风不清其痰,则无形之气,亦且未由息降。③祛风通络药。《中风斠诠·论通经宣络》曰:“尚在旬月之间,则隧道窒塞,犹未太甚,或尚有疏通之望,譬如机械不用,关节不灵,而为日无多,犹未缺蚀,急为刮磨,亦堪利用。此则通经宣络治法。”④补气血药。补气血是明清时期治疗中风的培本之法。故补血类药物自然为治疗中风的常用药。
(二)针灸施治
1.对症治疗
(1)神志不清:
《针灸大成》云:“中风不省人事……刺之奈何?答曰: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前穴不效,复刺后穴……”
(2)半身不遂:
《针灸大成》指出:“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后世多遵循这种肢体瘫痪的治疗原则。
(3)口眼歪斜:
《针灸逢源》言:“口眼斜,此由邪犯阳明少阳经络、水沟、承浆、颊车、地仓、听会、客主人、合谷。”《针灸大全》曰:“中风口眼斜,牵连不已,颊车(针入三分,缘皮肉透地仓,左泻右,右泻左,可灸二壮)……”《医学纲目》云:“口眼斜……以火灸,且为之膏油膏煨其急紧者。”
(4)偏身麻木:
《针灸大成》曰:“中风四肢麻痹不仁,肘髎、上廉、鱼际、风市、膝关、三阴交。”
(5)口噤不开:
《罗遗编》指出:“口噤不开:颊车、承浆、合谷。”
(6)手足拘挛:
《针灸大成》曰:“中风肘挛,内关。”
2.对证治疗
主要是针对闭、脱证的治疗。《针灸大成·续增治法》曰:“凡初中风跌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针灸逢源》:“中风卒倒不醒,神阙、丹田、气海皆可灸之。”《医学实在易》:“灸中风卒厥,危急等症,神阙(隔盐,姜一片)五百壮,丹田。”前者当是中风的闭证治疗,后两者当是中风的脱证治疗。
(三)推拿应用
清代汪启贤、汪启圣所辑《动功按摩秘诀》一书中,《瘫痪诸穴道篇》有3条与推拿治疗中风偏瘫有关的论述:“可于承浆穴掐五、七十度及摩五、七十度,兼用静功”,“设中风口歪者,亦可于地仓穴掐五、七十度;兼行静功”,“或有中风不省,于颊车穴、合谷穴,或有半身不遂,于肩髃、曲池、环跳、风市、居髎、丘墟八穴皆照前治之”。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一书所载的用被动运动类手法治疗中风的描述更为具体:“使人抱起坐了,以一人有力者,将其两手延拳回者不已,后服天师之药更妙,可并志之。”
(四)功能锻炼
《本草纲目·草部·蓖麻》中有关于运用摩膏配合手法治疗“中风手足不举”的详细记载:“蓖麻仁,甘辛有毒热,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其性善走,能并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渐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清代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一书所描述的用“动治法”治疗中风后“双脚麻木,不能展地”:“用竹筒一大个,去其中间之节,以圆木一根穿入之,以圆木两头缚在桌脚下,病人用脚心先踏竹筒而圆转之如路车者,一日不计其数而踏之,然后以汤药与之……乘其尚有可动之机,因而活动之,从来足必动而治,血始活”,而对于“两手不能执物者”,“必使两人反转病人之手在背后,以木槌转捶之,捶至两臂酸麻,而后以汤药与之可愈”。清代医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一书中收录了明代曹士珩《保生秘要》中有关导引治病的内容,其在《中风源流篇》中记载的瘫痪导引法,实为现代运动疗法的雏形:“如患右手,以右手指右,回头,目左而视,左患亦如之。各运气二十四口,如患左足,坐平凳子上,以左足踏右膝上,左手托脚跟,右手扳脚尖,转头向左,患右亦如之,用力扳之,能除风寒暑湿,远近瘫痪之症无不验。”
七、现代
(一)治法用药
中风在急性期,内风、邪热、痰浊、血瘀、腑实等标实症状突出,而且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机体。因此在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证候的虚实寒热,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凉血活血、益气活血、行血活血、养血活血、止血活血、养阴活血、温阳活血、清热活血、醒脑活血、通脉活血等,只有灵活运用本法,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二)针灸施治
近代《经穴治疗学》列出数个经外穴,名中风不语穴。在后正中线,第二胸椎及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处。主治中风不语。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min。
(杨文明 贾淑培 石 桥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