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丰隆
丰隆,是依其位于肌肉丰满隆起之处而命名的。
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络穴,具有祛痰、和胃降逆和健脾益胃的作用,主治胃腑病和痰浊流注心、肺、胃、肠、肌肤、关节等处引起的病证,以及足阳明经脉、络脉循行通路上的病变,为痰病要穴。
痰能引起咳嗽、哮、喘,祛痰多能止咳、平喘,因而本穴兼有止咳、平喘的作用。痰迷心窍引起的神志病,取本穴祛痰以开窍醒志。痰邪为患,临床多出现实证,故本穴多用泻法。
【治疗范围】
1.胃、脾病
胃者脾之腑,脾与胃相表里。足阳明胃经的络脉联系着脾与胃表里二经的表里关系。胃经的腧穴、络穴丰隆是主治胃腑病以及脾胃肠互为因果病证的常用穴。
2.痰病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之一。痰的生成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而首要于脾。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脾无留湿不生痰”之说。凡因脾阳不振,运化失职,聚湿成痰,或久嗜酒肉肥甘多湿之品,湿聚不化,成饮成痰;肾阳不足,水气不化,聚而上泛,演变成痰;阴虚生热,或肝郁化火,火热上炎灼津成痰;风寒犯肺,气机郁阻,或化热化燥,煎灼肺津而成痰,均可配泻本穴以祛痰。“百病皆由痰作祟”,凡与痰有关的病证,如痰湿犯胃之恶心呕吐;痰浊阻肺之咳嗽、哮喘;留滞中焦之胀满纳呆;溢于肌肤之肿;流注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流注皮下经络之皮下肿块,如颈淋巴结核;蔽于清阳之头痛、眩晕;痰火上扰清窍之头痛;痰邪扰心之心悸、神昏、癫狂;痰阻舌络之舌喑;痰火阻肺之喉喑;痰阻胸络之胸痹;痰气搏结之梅核气以及与痰有关的疟疾等,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3.络脉病
《灵枢·经脉》篇说:“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对于气逆喉痹,突然音哑,可循经取穴,取本穴降逆祛痰,宣窍通络;对于属实证的神志失常的癫、狂,可辨证取穴,取本穴祛痰醒志;对于属虚证之足缓不收,胫部肌肉枯萎,可患野取穴,取补本穴壮筋补虚。
4.经脉通路上的病证
丰隆还治疗本经经脉、络脉循行处的头项、喉嗌、面齿、腹、股、膝、胫、足的病变。对于因痰所致的头项、喉嗌、胃肠病,能收循经取穴和辨证取穴双重效益。
【功能】
1.辨证取穴
用泻法,祛痰、和胃、降浊,配透天凉,可清泄痰火,类似瓜蒌、贝母、天竺黄、竹茹、半夏、枳实、陈皮、苏子、茯苓、胆南星、莱菔子、枳壳等药的功效;用泻法配艾灸或烧山火,温化痰湿、温胃畅中,类似半夏、白芥子、橘红、款冬花、旋覆花等药的功效;用补法,有健脾养胃之功。
2.局部取穴
用泻法配艾灸,祛邪散滞、通经活络;用补法,壮筋补虚。
【主治】
头痛、眩晕、反胃、呃逆、呕吐、胃痛、百日咳、肺痨、咳嗽、喘证、哮证、舌喑、喉喑、心悸、多寐、癔病、脏躁、厥证、便秘、痰饮、胸痹、癫证、狂证、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单纯性甲状腺肿、梅核气、中风(闭证)。
亦治耳鸣、耳聋、高血压、心烦、失眠、胁痛、疟疾、肠伤寒、坐骨神经痛、下肢痿证、痹证等。
【临床应用】
1.头痛、眩晕
取泻本穴,祛痰、清泄痰火。
(1)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上扰,经络阻滞,清阳不得舒展的痰浊头痛和痰气交阻,阻遏清阳引起的眩晕,配泻阴陵泉,祛湿化痰,类似二陈汤之效;或上方加补脾俞,祛湿化痰,健脾开胃;上方亦可与患野取穴同时或交替施治,标本兼顾。眩晕,亦可取泻丰隆、百会,补阴陵泉,健脾祛湿,化痰息风,类似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效。
(2)痰郁化火,上扰清阳引起的眩晕和头痛,取泻丰隆配透天凉清泄痰火,配泻阿是穴通络止痛,治头痛;或配泻风池、百会清脑,治眩晕。伴有心火者,加泻神门或通里;伴有肝火者,加泻太冲或行间;伴有胃火者,加泻内庭或陷谷;伴有肝风者,加泻风池或百会。
(3)肝郁化火,肝风内动,夹痰上窜,扰及清窍的眩晕,泻丰隆、阴陵泉、行间、百会,祛湿降痰,清肝息风。
2.呃逆、呕吐、胃痛
呃逆多由胃气上逆,呕吐多由胃失和降,胃痛多由胃络阻滞所致。取泻本穴和胃、降逆、祛痰。
(1)胃中寒冷型胃痛、呃逆:
取泻丰隆,泻灸中脘、上脘,共奏温中散寒、和胃降逆、和胃畅中之效。
(2)痰饮内阻型呕吐:
泻灸丰隆、中脘,温胃化痰;或泻丰隆、中脘(加灸),灸关元、神阙,温化痰饮,和胃畅中;或泻丰隆、中脘(加灸)、阴陵泉,化痰祛湿,温中和胃。
(3)肝气犯胃型胃痛、呕吐:
取泻丰隆、太冲、内关,理气和胃,或减太冲加泻中脘,理气和胃降逆。
(4)饮食停滞型胃痛、呕吐:
取泻丰隆、上脘、中脘,消积和胃;或加泻内关理气、止呕;或加泻公孙降逆。
(5)脾胃虚寒型胃痛、呕吐、呃逆:
取泻丰隆、中脘(加灸),补关元(或灸),灸神阙,温阳益胃,和胃降逆。属于脾胃虚弱型呃逆,取泻丰隆、公孙,补脾俞,健脾和胃,降逆止呃。
(6)胃火上逆型呃逆、呕吐:
取泻丰隆、公孙、内庭,可收清胃降逆、止呕平呃之效。
3.咳嗽、喘证
咳嗽、痰、喘三者关系密切,一般咳嗽有痰者居多,痰多易引起咳嗽,祛痰多能止咳。咳嗽与喘往往同时出现,因而止咳可以平喘,平喘也能止咳。祛痰的丰隆穴,也兼有止咳、平喘的作用,特别是对痰浊阻肺、痰火犯肺,致使肺失宣降和清肃的咳嗽和喘证,更为适宜。
(1)脾虚生湿,聚为痰浊,上壅于肺,肺失宣降而致的痰浊阻肺型咳嗽、喘证,取泻丰隆、阴陵泉,祛湿化痰,类似二陈汤之效。或加泻天突开痰利气;加泻肺俞,宣肺利气;加补脾俞,健脾燥湿,类似二陈汤加味之效;或泻丰隆,补阴陵泉,健脾祛湿,涤痰宣肺,以收止咳平喘之效。
(2)痰浊不化,蕴而化热,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而致的痰火犯肺型咳嗽、喘证,取泻丰隆(配透天凉)、尺泽、天突,清降痰火,宣肺利气;或泻丰隆、内庭、尺泽,清降痰火,宣肺止咳平喘。
肺虚气无所主和肾虚气不摄纳的虚喘,均不宜取施本穴,泻之无痰可降,补之力不能及。
4.哮证
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内外合邪,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宣降,内伏之痰遇诱因而触发,因此常用本穴。
(1)痰热内郁于肺,随感辄发者,取泻丰隆(配透天凉)、尺泽、天突,清热化痰,宣肺利气,类似清气化痰丸之效;或取泻丰隆、尺泽,清热宣肺,化痰降逆;或泻丰隆、尺泽、风门、肺俞,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类似定喘汤之效。
(2)寒痰内伏于肺,遇感即发者,取泻丰隆、天突,泻灸风门、肺俞,温肺化痰,宣肺利气,类似冷哮丸之效。
(3)脾虚生湿,聚湿生痰,留伏于肺,气道塞滞的哮证,取泻丰隆、阴陵泉、天突,祛湿降痰,宣肺利气;或泻丰隆,补阴陵泉,健脾祛湿,降痰平喘。
5.舌喑、喉喑
取泻本穴,主治以痰为因的舌喑和喉喑。
(1)痰阻舌络,舌肌转运不灵的舌喑,配泻廉泉穴,祛痰浊通舌络。偏于痰火者,针泻丰隆(配透天凉)、廉泉,点刺金津、玉液出血,清降痰火,宣畅舌络。
(2)痰热交阻,肺气失宣,声音嘶哑或发不出声音的喉喑,配泻尺泽、廉泉,清降痰火,宣肺益喉;或配泻尺泽、天突,清气化痰,宣肺益音。
6.心悸
取泻本穴,祛痰。因痰火内生,上扰神明,心神不安所致之心悸,取泻丰隆(配透天凉)、神门,清心降痰,痰热清而心自安宁。若属胃失和降,痰火上逆者,取泻丰隆,配泻公孙,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7.痫证
本病多以痰为患。痰有聚有散,聚而痫证发作,散而痫证休止,因而本病发作无常。丰隆为祛痰要穴,故为其常用穴。
每因肝气失和,阳升风动,触及积痰,乘势上逆,内蔽心窍,外阻经络而发者,取泻丰隆、神门、太冲或行间,豁痰宣窍,息风定痫,类似定痫丸之效,长期治疗效果良好。每次发病前,突然自足趾循足阳明经上行至腹部或头部出现麻木或抽筋者,休止期治疗,取泻丰隆、陷谷、解溪或阴市,多泻或强刺激久留针,可获一定效果。亦可与辨证取穴同时或交替施治,长期治疗效果满意。
如属精神运动性发作,往往在工作时或睡眠中突然起立,意识迷糊,徘徊奔走,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发作后完全不知道发病时的情况。配泻神门、中脘,豁痰理气,安神醒志。
8.癫证、狂证
癫与狂均以痰为因,因此,均可取泻本穴(或配透天凉)施治。痰火上扰型的狂证,配泻神门、大陵、行间,镇心祛痰,清肝泻火;或配泻神门,点刺曲泽出血,清心逐痰开窍;或配泻神门、内庭,清降痰火,镇心安神。痰气郁结型的癫证,配泻神门、太冲,疏肝理气,化痰开窍;或配泻间使、中脘、上脘,理气解郁,化痰开窍。狂证发作时,应先用较粗针先刺人中、合谷,均用强刺激手法,待患者狂劲消失,甚至体软无力时,再配丰隆等穴,辨证施治。
9.胸痹
取泻本穴,主治与痰饮有关的胸痹证。
(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阳不振,痰涎壅塞,气机不利,痹阻胸阳而发的胸痹,针灸可泻丰隆,泻灸膻中、肺俞,通阳散结,祛痰逐饮。
(2)《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复见“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之证,是因病势扩展到胃脘及两胁之间,胁下之气逆而上冲所致,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之。宜泻丰隆、公孙,泻灸膻中,通阳开结,泄满降逆。
10.肺炎
(1)属于痰热壅肺,肺失宣降者,取泻丰隆、内庭、尺泽,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2)属痰热壅肺,内陷心包者,取泻丰隆、尺泽、神门,宣肺化痰,清心开窍。
11.甲状腺功能亢进
(1)肝郁气滞,湿痰凝结:
证见甲状腺肿大,精神忧郁,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不舒,或有胁痛,月经不调,舌质晦暗,脉象弦滑。取泻丰隆、太冲、阿是穴(向肿块核心针刺两、三针),疏肝理气,消痰散结。
(2)痰火上扰,心阴虚损:
证见甲状腺肿大,多食善饥,怕热多汗,情绪激动,心悸易惊,夜寐不安,时而烦躁,面赤形瘦,舌质红,脉细数。取泻丰隆、内庭,补神门,清降痰火,养心安神。
12.梅核气
证见咽中哽阻,如有炙脔,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脉象弦滑,舌苔薄白或苔白润腻。多为肝气抑郁,气郁夹痰,痰气内结而上逆所致。取泻丰隆、天突、廉泉、太冲或间使,疏肝解郁,理气祛痰;或取泻丰隆、天突,顺气降逆,化痰散结。《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取泻丰隆、天突,理气降逆,化痰散结,类似半夏厚朴汤之效。
【病案举例】
例一:
陈某,男,44岁,南阳市齿轮厂设备科职工。1982年4月7日初诊。
主诉:
患哮证已十余年。
现病史:
十年前因赴内蒙古出差不适高寒气候而得,此后每因内宿痰火,外感风寒而复发。发病时气管发紧,呼吸困难,喉中痰鸣,张口抬肩撷肚,咳吐青色黏痰,每次复发用药方能缓解,舌红,舌苔薄白,脉象滑数。如因风寒感冒并发哮证时,则兼见恶寒发热、口鼻气热、咳吐黄痰、不易咳出等症。
辨证:
依其脉证,系内宿痰浊,蕴郁发热,外感风寒,触动肺中伏痰所致。痰气相搏,痰热交阻,肺失清肃而气上逆,故出现呼吸困难,喉中哮鸣。哮证日久,肺气不足,肺卫不固,故易外感风寒而触发。
治则:
发作期,治宜宣肺散邪,化痰降逆;休止期,治宜补肺健脾以固其本。
取穴:
一诊针泻风门、肺俞;二诊、三诊针泻丰隆、尺泽;四诊至七诊针泻丰隆、列缺;八诊至十诊上方加补合谷;十一诊至十七诊针补合谷、阴陵泉。
效果:
三诊后痰由黄变清;六诊后痰鸣音基本消失;七诊后鼻气不热,哮证减轻;八诊至十诊补气宣肺化痰,扶正祛邪期间哮证已愈;十一诊至十七诊在针补合谷、阴陵泉补肺健脾固本期间,精神好,能上班参加体力劳动。
随访:
1982年6月25日针治落枕,告知本病治愈未发。
例二:
唐某,男,11岁,住南阳县龙王庙公社龙王庙大队。1965年3月29日初诊。
主诉:
后头痛已四天。
现病史:
原因不明,近四天来后头部疼痛,局部肌肉高突而肿,压痛明显。食欲不振,脉象滑数。
辨证:
依其脉证,系风热痰火头痛。
治则:
祛风导痰。
取穴:
针泻丰隆、风池、风府。
随访:
1965年7月20日其母针治郁证,告知其儿患头痛针治一次愈。
例三:
鲁某,男,35岁,南阳电影管理站职工。1965年8月3日初诊。
主诉:
咽喉壅塞发紧,上腭溃烂疼痛已五天。
现病史:
五天前,因天气炎热,性急生火,加之郁怒而得。初起嗓子壅塞抽紧,继而上腭溃烂疼痛,吞咽食物壅塞抽紧疼痛更甚。鼻音声浊,语言不清,伴有两颞跳痛、两耳蝉鸣、咽干不渴、口流清水、饥不欲食、心烦易怒、身困乏力、两手麻木、持物不牢、欲睡欲卧、寅晨咳嗽、咳痰白稠等症状。自觉脊背两侧自心俞至肝俞穴处如条状敷布,时紧时痛。面色稍黄,上腭近门齿处有溃烂点数个,悬雍垂淡红,咽喉略红,触摸甲状软骨则木痛,按压两侧膈俞穴则突然剧痛、困痛,舌苔薄白,脉象濡数。曾在地、市医院检查未确诊,县医院诊断为“伤暑、喑哑”。
辨证:
依其脉证、病因,系湿邪内盛,肝气内郁,外伤暑热,湿热煎熬成痰,痰结咽喉,上扰清阳所致。
治则:
祛湿降浊,化痰宣窍。
治疗:
一诊(3日),针泻廉泉、人迎、阴陵泉、照海、膈俞(压痛点配穴法)。二诊(4日),一诊后咽喉紧胀及抽坠感减轻,针泻廉泉、阴陵泉、太冲。三诊(13日),近几天未针治,用西药无效。仍咽喉壅塞抽紧,痰液滞腻咽喉,头痛,全身沉困乏力,便溏一日二至三次,鼻音声浊,脉濡,舌苔薄白,有时胃凉微痛,嗜睡,膈俞穴压痛明显,属于脾虚为湿所困,聚湿生痰,湿痰上蒙清阳之象,胃凉微痛,是湿滞中脘之故。改为化痰利湿降浊之法,针泻丰隆、阴陵泉,三诊后以上症状明显减轻。四诊(15日),针穴手法同上而治愈。
随访:
1968年告知此病在此针治后三年未复发。
例四:
杨某,男,40岁,南阳地区棉烟麻公司职工。1973年5月10日初诊。
主诉:
发作性肢体软瘫已二十八天。
现病史:
二十八天前发现左侧肢体呈发作性软瘫。发病时突然头懵头晕,继而左侧面瘫,左侧上下肢发软,活动失灵,约数分钟或十数分钟自行缓解,有时一日发病数次,但神志清楚,发病后两下肢酸困无力。舌苔薄黄而滑,脉象沉细而弦。血压156/80~98mmHg,胆固醇240mg%。
南阳精神病院诊断为“癫痫,不能排除癔病”,河南医学院和新乡精神病院排除脑瘤和癫痫,怀疑为“神经官能症、癔病”。脑电图无异常反应。
辨证:
肝风内动,痰阻经脉。
治则:
镇肝息风,豁痰通络。
取穴:
针泻丰隆、风池、太冲,未配合药物,针治八次愈。
随访:
1973年7月25日告知此病在此针愈未发,同年11月8日接信后特来告知针愈未发。
例五:
王某,男,22岁,住镇平县杨营街公社李帮相大队高河头村。
主诉(代述):
狂乱已十天(因生气而得)。
现病史:
十天前,因生气后出现狂乱无知,曾在某医院以“精神分裂症”治疗,服药五天后病情反而加重。性情急躁,心烦易怒,头痛失眠,狂乱不知,语无伦次,乱说乱动,詈詈叫号,不避亲疏,不知饮食,口唇干燥,齿龈出血,大便干秘,面红目眵,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脉象弦数有力。发病前有口苦、耳鸣、心烦易怒、遗精等症状。
辨证:
此系痰火气结,扰乱神明,蒙闭心窍之狂证。
治则:
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取穴:
一诊至四诊针泻丰隆、太冲、合谷;五诊至九诊针泻丰隆、神门、太冲;十诊至十四诊针泻丰隆、神门。
效果:
二诊后头脑较前清醒,手指舞动已愈;五诊后头脑清楚,食增,烦躁、口干、齿龈出血、失眠均愈;七诊后问答正常,能准确叙述病情;九诊后仅觉头晕,胃部不舒;十二诊后遗精治愈;十三诊、十四诊巩固疗效。后患者告知治愈回家。
【腧穴功能鉴别】
丰隆、足三里、天突功能比较
三穴都有祛痰作用,但各有其特点。丰隆穴降痰,祛全身之痰;足三里祛痰,祛胃腑之痰;天突穴开痰利气、祛肺系之痰。
【腧穴配伍】
针泻丰隆、内庭
具有清降痰热的作用。凡使用清降痰热之法者,均可取此二穴或加配腧穴施治。如痰热犯肺,气道不利的哮证,加泻天突佐以开痰利气;痰热互结,邪阻肺络的百日咳,加泻尺泽,清热化痰,宣肺平逆;痰火扰心,心神不宁的心烦,加泻神门或心俞或大陵,清降痰火,安神除烦;痰火上升,壅阻耳窍的耳鸣、耳聋,加泻听会或听宫或耳门,清降痰火,宣畅耳窍;气郁化火,痰火上扰,清窍被蒙的癔病,属于精神型者,加泻内关或间使,清降痰火,理气安神。
(1)针泻丰隆:
配泻阴陵泉,类似二陈汤(《和剂局方》方)之效;配泻百会,补阴陵泉,类似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方)之效;配泻风门、肺俞、尺泽,类似定喘汤(张时彻方)之效;配泻列缺,宣肺化痰,止嗽平喘;配泻尺泽,清肺降痰,止咳平喘;配泻天突,泻灸风门、肺俞,类似冷哮丸(《张氏医通》方)之效;配泻尺泽、天突,类似清气化痰丸之效;配泻天突,类似半夏厚朴汤(张仲景方)之效;配泻列缺、天突,开痰利气,宣肺平喘、止咳;配泻神门、太冲或行间,类似定痫丸(《医学心悟》方)之效;配泻阴陵泉、神门,清热化湿,豁痰开窍;配泻阴陵泉,补关元,温阳益脾,祛湿化痰;配泻列缺,补阴陵泉,健脾祛湿,化痰宣肺;配泻太冲、内关,理气和胃降逆;配泻合谷、间使、人中或点刺手十二井穴出血,行气祛痰,开窍醒志。
(2)泻灸丰隆:
配泻灸中脘,温胃化痰。
(3)针泻丰隆配透天凉:
配泻神门,配透天凉,清心安神,逐痰泻火。
【讨论】
1.本穴针刺方向与针感
针直刺,其针感易沿足阳明经至踝,甚至至足跗部、第二三足趾处,多用于小腿、足跗疾患;略向上,即膝的方向斜刺,不断捻转运针,其针感可循足阳明经逐渐走至髀关、归来、天枢穴处,少数病例走至胃腑,多用于腹部疾患。极少数病例走至缺盆、上项部、头维处。其感应路线完全与足阳明经一致。
2.历代医家经验
《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肘后方》载:“哮喘发来寐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医学纲目》载:“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备急千金要方》载:“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玉龙赋》载:“丰隆、肺俞,痰饮称奇”;《百症赋》载:“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和《针灸甲乙经》说:“厥头痛,面浮肿,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发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丰隆主之”等,概述了丰隆是治痰和饮的要穴,是治疗因痰所致的癫、狂、咳嗽、哮、喘、头痛等病的腧穴。
3.本穴多用泻法之由
胃腑病多实证,宜和宜降;痰病多实证,宜祛宜降,故本穴多用泻法,用以祛痰、和胃、通降。脾病及胃,胃病及脾的病证,脾虚而胃夹实病证,取补本穴,补脾不利于胃,故本穴亦多用泻法。
【歌括】
痰证要穴是丰隆,胃络踝上八寸平;
祛痰和胃能降气,针刺寸余泻效灵;
三子竹茹及星夏,贝蒌芩枳花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