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时代城池
辽上京城
上京城是辽国建都之地,地处辽国偏北、偏西位置,当年交通十分不便。辽代以之为中心,建设都城——临潢府。在上京城之外还设四京:中京为大名城;东京为辽阳府;南京在今北京城西南,天宁寺塔就是辽南京城里的大塔;西京在今日之大同市。
上京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北临彦吉嘎庙、土罕庙,东南紧临阿鲁克尔沁旗,西南为巴林右旗(大板上)。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这里创立帝业,上京城“负山抱海,天险足以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详见《辽史·地理志》卷37)。辽太祖于神册三年(918年)将上京城建设得很豪华,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938年)更名曰临潢府。上京城分为南城、北城,二城互相连接,南城略小,北城略大。北城是大辽国皇宫和官府设立之地。
北城的北墙长1840米,南墙长1580米,东墙长1740米,西墙长1500米,北城周长6600米。南城的西墙长1200米,东墙长1150米,南墙长1600米。南城与北城的城墙总长为10610米,约21里左右。《辽史·地理志》所记为27里,相差6里。
两座城不按正南正北来建设,中轴线向南偏30度,所以略成东北、西南方位的城,这个做法可能是大辽面向东南的战略而成。北城正方形,西北与西南城角将角拉平各400米,这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北城的东墙开两门,南为迎春门,北为雁儿门;西墙也开两门,南为金风门,北为西雁儿门。南墙只开一门曰顺阳门,北城共五座城门,城门各有楼橹。
大辽国的宫城在上京城北,南门为大顺门,北门为拱宸门,东门为东安门,西门为乾德门。宫城内又建有大内城,也是方形,南门为承天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大内只有三门。
上京城内建筑甚多。正南街东有留守司衙、盐铁司,南门有龙寺街,正南有临潢府。南有宗孝尼寺,为承天皇后所建,寺西有天长观,西南有国子监,监北为孔子庙,庙东有节义寺。西北为安国寺,为辽太宗所建,寺东有齐天皇后宅,宅东又建元妃宅,为法天皇后所建,其南有贝圣尼寺、绫锦院、内省司、麴院、赡国司、省司之二仓,皆在大内西南。
辽国上京城平面图
辽国上京城图 田村实造绘
辽国上京城北塔
南城即是汉城,为汉人所居之城。南尚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南门之东有回鹘营,这是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的营地。西南方向有同文驿,各国信使居之。驿西还有临潢驿,接待夏国使官。临潢驿西有福先寺。据五代时人后周同州邰阳县令胡峤(曾被辽国俘虏,后逃回)记:上京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宦者、翰林、伎乐、教坊、角抵、秀才、僧尼、道士等,其中大都是山西、河北人。
天显元年(926年)辽太祖平渤海归来,建设城池,修筑宫殿,起了三大殿:开皇殿、安德殿、五鸾殿。各代皇帝又建宫,太祖为弘义宫、应天皇后为长宁宫、太宗为永庆宫、世宗为积庆宫、穆宗为延昌宫、景宗为彰愍宫、承天太后为崇德宫、圣宗为兴圣宫、兴宗为延庆宫、道宗为太和宫、天祚帝为永昌宫、孝文皇太弟有敦睦宫、丞相耶律隆运有文忠王府。(参看《辽史》31卷)
南城与北城之间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大河,河上建桥。南北城之间各临河水,空气清新,水源充足。上京城位于辽国北方,背山面水,统领州县,基础牢固。上京城的建筑规划是很有条理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
辽顺州城
辽代州城很多,大部分在辽末战争时被破坏,有的只剩下城墙遗址。
在辽宁者阜新市火车站正东面有一座古城,是辽代顺州城的城址。全城方形,东西长约500米,南北530米。顺州城留到今天只有断断续续的夯土城墙,城墙失土过多,许多部位已夷为平地。城内与城外,都没有人家,也没有当年之建筑遗迹。北城墙外有一片树林,据老乡告知,这是当年在护城河的北岸载的树林。前些年护城河还在,后来村民整治河滩,护城河也改为大田。不过那一片大树林至今还存在。笔者于1984年春夏之交前往顺州城考察,看到全城内外已改为良田。城墙的许多部位坍平了,土墙坍落了,不过还有高低之分,墙宽仍明显。
辽国顺州城平面图
这座城是辽代商王府从燕蓟等处俘掠到顺州的民众建成的,位于显州东北120多里处。当时在顺州城西北小山上还建立了一所寺院,其中建有一个砖塔。寺院早已无存,只剩下这一座孤塔。当地村民称之为顺州城塔。
辽代统治者大多数崇信佛教,他们在建设州城时,首先建立一座寺院,有的建在城内,有的建在城外,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辽国顺州城塔
平座斗栱
门及斜栱
顺州城塔平面八角形,高9层,约20多米。塔下有砖砌台基,台基之上施扁基座,上下各用串珠一道,上置平座有4米多高,再用斗栱支承平座,每面刻壸门,中心用束腰柱来分割。平座斗栱转角与补间作是相同的,每朵出双抄,在其两侧施用45度斜面栱,上承阑额,在普拍枋之交角处再用力士承担。
塔身在倚柱的位置,各做小型密檐式小塔,用它来代替倚柱。
全塔的基座占1/8,塔身占1/8,密檐各层占1/10,塔的顶端有相轮五重,上置宝珠。塔身四面开券门,门内供一佛,其上施飞天、伞盖。其余各面开双扇版门,门簪2枚,门钉32个,铺高2个。
这一座塔是辽代修的密檐式塔,用砖做纯仿木结构式样,这类塔构造坚固,耐久性强。此塔已残破,千疮百孔,地处荒山,无人管理,如不及时保护,恐不久会有倒塌的危险。
砖作仿木版门
辽成州城
辽成州城,位于今辽宁省阜新市西北方向50里的红帽子村,当地老乡称为红帽子古城,古城有一座砖塔老乡称为红帽子塔。辽成州城北距辽上京城(在林东县)140里,南距宜州160里。据《辽东行部志》记述:“旧名成州,长庆军节度使,始建于辽圣宗女晋国公主黏术,以从嫁户置城郭市肆,故世传公主成州者是也。”在金灭辽后,金代又在这里建军同昌县城。辽成州城的当前状况,与顺州城相同,城内除一座塔外,什么也没有了。笔者于1984年秋季前往成州城进行勘察,早上从阜新市乘车前往,两个小时就到达了。
全城正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长500米,土城内外没有人烟,也没有一间房屋,除坍塌的城墙之外,什么建筑也没有,城内外一片大田。我们到达之后,沿城墙顺序考察。南部城墙仅留西南角之土城,东南角尚有一点点土堆,西城墙尚有一半城墙,北边还有坍落的城墙,只有东城墙还算完整。在北城墙北面有一条河道,虽在盛夏,河里竟然没有水。考察时发现,在东西南北四面墙中心处都有缺口,可能是当年城门的位置。只在城的西城墙外有一座塔,原来的寺院连名称也查不到。
成州塔平面八角形,高11层,高约30多米,在残破的状态下,台基与基座尚分得清。
这座塔是辽代修的实心密檐式塔。全城只有这一座孤塔。与顺州城不同的是,这座城里的树颇多。
辽国成州城塔外观
辽国成州塔一层门窗
辽国成州城城墙
辽国成州城远景
辽国成州塔基座莲花
金上京会宁府
当年金国的版图非常辽阔,东部从淮水到颍水,西部从河南郑州到汉水,再往西到大散关、秦州。这一条线以北的广大地方,即是金国版图。金国西部与西夏为邻,版图约占全中国1/2。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至被蒙古所灭,统治北中国100多年。
金国都城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县中心偏南的位置,名为上京会宁府,北倚松花江(混同江)。金上京分南城北城,坐北朝南,方位很正。南城是皇城,是一座矩形城,为金人所居。北城也叫外城,为方形城,汉人住在这里。二城相连接,二城的西城墙建设成为一条笔直的城墙。全城呈L形。南城东西长2200米,南北长1800米,总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全城总面积共计700多万平方米。
南城开6个门,正南墙开3个门,正东墙开2个门,北墙开1个门。北城开7个门,正南开1个门,正东开2个门,正西2个门,正北也开2个门。在全城的每个转角处都建设角楼,遗迹至今还十分明显。全城还建有瓮城,南城有9个,北城也有9个。从遗址上可以看出,南城、北城的马面,共计有73个。
金国上京城平面图
城墙全为夯土城墙,已全部坍下来。墙顶上长有很粗壮的榆树。目前城墙两侧均是大田。城门位置的墙土略高,北城墙尚十分明显。东西两面城墙还长出树苗。有的地段城墙之夯层露出来,十分清楚,夯层有20厘米厚,有的部位只有15厘米厚。这座城的每个城门、瓮城之位置十分清楚,南城还立有保护标志。
金国上京城东城墙遗址
这个城,城墙明显,在南城城内有许多高台。这是当年宫殿之基础。这座城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全城面貌依然如故。没有什么乱建房屋,也没有被人占用,无论是从城内到城外,还是按原状进行保存的,因为这座城建在阿城县的农村,老乡仅仅耕种,并没有引入什么企业工厂之类。
目前在城内有几个村庄,但是未动城墙,也未兴建任何近代性的建筑。笔者在1983年至1984年曾两次到金国上京会宁府城考察。当时进行步测,各城城角均为90度。但是当地绘的一幅会宁府示意图,却不是直角,特别是北城的北墙与西墙之交,是一个尖角,见上页图。
金国上京城碑
城内之宫殿建筑情况,据《金史·志第五》可知历所建宫室有乾元殿(后更名皇极殿)、庆元宫(内有辰居殿、景晖门,朝殿又叫敷德殿、延光门,寝殿又收宵衣殿,书殿又叫稽古殿),又有明德宫、明德殿,又有凉殿(延福门、五云楼、重明殿。东庑有东华殿、广仁殿;西庑有西清殿、明义殿。重明殿之后,东有龙寿殿,西有奎文殿)。时令殿的正门曰奉元门,还有泰和殿、武德殿、薰风殿。行宫有天开殿,另有混同江行宫。还有太庙、社稷、天元殿。原庙里安放太祖、太宗、徽宗及诸后御容。正隆三年毁,大定五年(1165年)复建太祖庙。
金国上京城夯土层遗址
金国上京城西城墙遗址
金国统治者在灭辽后,考虑到都城在北地(阿城),距金代中都(北京)3000多里,往来办事多有不便,所以决定迁都到燕京(今北京市)。
城四家子古城
与辽国一样,金国建立的州城也是比较多的,后来金国被蒙古灭亡时,蒙古兵焚烧了大部分金国州城。金国州城中没有一座是完整地遗留下来的,只留下许多破城、土台、城墙。
笔者曾在吉林省西部洮南县境内发现了一座金国修建的泰州城,当地老乡叫做城四家子古城。此城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县城西北程四家子村附近。笔者于1982年6月~7月间考察吉林古代建筑时,对城四家子古城现状进行了考察。
这座城建在白城市的一个大平原上,洮儿河弯弯曲曲地流经这里,又折向南面。古城即建在这条河道的拐弯处,充分地利用了这个地理形势。
全城是一座土城,房屋、城门早已坍塌,仅剩一座空城。城的形状基本上采取方形城池。南、东、西三面城墙都是笔直的,唯有西城南端向西凸出,出现一个方形拐角墙,这是为了适应当年战略上的特殊要求;北部城墙被洮儿河暴涨时冲掉。全城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200米,城墙全部为夯土筑成。在拐角处尚留有大土墩子,四周坍落达数十平方米,估计原来有角楼。在城墙的墙身处都建有马面(亦称战垛)。南北墙各有3个马面,东墙大致有6个马面。城墙墙身塌落宽度为8米,马面坍落宽度为16米,各面城墙的西北方向都被吹来的风沙盖住,从表面上很难看出夯层。目前残存的高度约有6米左右。
金代城四家子城平面图
城门位置的选择,当年费了一番心思。南门偏西半部,北门偏东北部,南门与北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互不相对。东门、西门均偏南,它们相对在一条直线上。这说明南半城面积小,北半城面积大。城门遗址尚留豁口,可看出当年城门有瓮城。北门与东门的瓮城痕迹尤为清楚。
金代城四家子城城墙现状
金代城四家子城河弯城墙
城墙外都有护城河,东城墙与北城墙的护城河道宽6米左右,南城墙、西城墙紧靠洮儿河,可能当年即利用洮儿河作为护城河。城的西南角有一座小村庄,住户有数十家。在城内的南北中轴线上有3个大土台子,即是夯土高台。
金代城四家子城城墙端头
每个土台长20米,宽15米左右,台与台之间有25米左右。台上、台下有很多碎砖、瓦片,虽然被沙土掩埋,但也有裸露在外的。这可能是当初城内官衙的遗址,历史上有三殿建筑的制度。另外,在西北角还有南北方向排列的三个台子,尺度比中心土台规模略小,这可能是当年的寺庙建筑遗址。其余皆为平地。
这座土城的规划采取南北门不相对的设计手法,沿袭了我国古代城池制度特有的手法,也是在其他古城中常用的手法。这种设计有利于城池防御。万一敌人攻进城中,由于道路有拐角,城门又不相对,不能很快占领全城。我国从汉唐以来,城门的规划一部分采取城门相对的方法,而大部分都采取城门不相对的方法。
汉唐宋元以来,筑城以方形或矩形为主。常常在方方正正的城圈上凸出一个小城,或做方形的小拐角城。这是为了军事防御而建的。汉魏洛阳城,汉代山阳城等,都是这种式样。
城四家子古城的东门、西门偏向南端,使得城北面积扩大,官署、衙门及上层居民的房屋用地比较宽裕。
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记述,这座城也是辽代泰州城。金代利用辽泰州城建设金泰州城。《辽史·地理志》记载:“泰州德昌军节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遂移东南六百里来建城居之,以近本族……”通化州在海拉尔一带南600里,正好是这个地方。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所著《金界壕考》中说,辽泰州城,跟金泰州城是同一个城。当在今洮儿河之南,洮南县之东。
《金史·地理志》记载:“初,朝廷置东北路招讨司泰州,去境三百里,每敌入,比出兵追袭,敌已遁去。至是,宗浩奏徙之金山,以据要害。设副招讨二员,分置左右。由是敌不敢犯。”
《金史·章宗》记载:“金泰和八年四月甲寅,以北边无事,敕尚书省命东北路招讨司还治泰州。”
1957年,这座城址出土两面铜镜子,铜镜子上刻有“泰州立薄记”几个字样。此镜子保存在洮南县文化馆,由此进一步证明,这个地方是金代泰州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