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宋代以后城池

宋代城池

北宋东京城

北宋东京城(即河南开封),城池甚大,有三道城墙,全城规划比较整齐。在宋金战争时,金兵攻陷东京。南宋皇帝宋高宗将首都南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东京城被金兵毁灭殆尽,只余下祐国寺塔、繁塔。

东京城是宋代的都城,又名汴梁城。留至今日之开封城,是明代在北宋东京城的内城位置上建设起来的。北宋东京城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全城的城墙、城门、护城河,城内大街小巷、河道、桥梁、寺院、佛塔、祠庙、皇宫、住宅、园林……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笔者花费多年研究,赴开封实地考察,又查阅了历代文献,将北宋东京城的面貌进行全面复原,绘成了一幅当年全城的平面图。但不幸在文革时期被遗失,近年来笔者又重新绘制成图,以解决北宋都城的空白点。

全城规模 全城是一座矩形城。它是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相套,非常整齐。宫城即皇城,城墙南北长900米,东西宽200米。至于宫城的布局,完全可以另外做出平面复原图。第二道城为内城,即是旧城,也就是明清时代开封城的位置,南北长2900米,东西宽2600米。第三道城为外城,也即是新城,南北长5800米,东西宽4800米。这三个城的城门、位置、门名,详见复原图。三个城的城墙外,都有护龙河,即护城河。

道路分析 全城道路成十字形相交,以道路宽度来划分,分为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南北方向有18条,东西方向有11条。主干道有一条,也就是中心街。它位于中轴线上,宽40米,南从南薰门(外城的正南门),北到宣德门,经过南薰门里大街、御街,过龙津桥,进入朱雀门(又曰明德门、尉氏门,是内城的正南门)。进入朱雀门后,那一段道路叫做天街,再往北过州桥(又名天汉桥,是汴河上的桥),到达宣德门(宫城的南门)。次干道有4条,其中南北方向的大街有2条,东城的从宣化门直通陈桥门;西城的从戴楼门直达安肃门。东西方向直通的大街也有2条:南城的从新郑门直通新宋门;北城的由万胜门直通新曹门。这4条大街宽25米。第三类大街是一般的大街,每条都不能贯通全城,从文献查出又能找到位置的,详见复原图。其他小街小巷,大部分查不到位置。另外,全城还有5条大的斜街。全城的街坊,大体相仿,每坊长500米,宽500米。

北宋东京城复原图 作者复原

河流系统 北宋东京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全城有四条河流进城中。估计在14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注意到引水入城这个问题了,它是我国古代城池规划上的一个创新。从那时直到今天,引水入城不断出现。

北宋东京城图 梅原郁绘 未发表

北宋东京城 梅原郁想象绘成图 摹自《鹰陵史学》

蔡河自西南入城,到曲麦桥急转东流,经过龙津桥、横桥子,河上共计13座桥,河流到宣化门(陈州门)出城向南流去。

汴河自城西入城,直达金梁桥、蔡太师桥后,进入内城,经过太平兴国桥、州桥、寺桥转向东南,出内城南角门子,再经上土桥、下土桥,直达大通门便桥,自此出口流向东南方向。汴河上也有13座桥。

北宋东京城 摹自《事林广记》

金水河从西北方向的水门进入,通过内城护龙河与宫城相交,河上有3座桥。五丈河向城东北斜方向流出,从宫城护龙河流向东北,从东北水门出城,河上有6座桥。这两条河都与全城护城河相交,构成水网体系。

宫观庙宇 笔者查阅宋代文献时得知城内宫观庙宇的名称及具体位置,城内庙宇有三尸庙、单将军庙、泰山庙、祆庙、白眉神庙等16座。宫有九成宫、东太一宫、上清宝箓宫、天清宫、五王宫、遥花宫等16座。观有醴泉观、四圣观、延真观、五岳观、建隆观等8座。其余宫观庙宇特别多,仅知其名而找不到具体位置。

寺院佛塔 已查到寺院之名又在城内找到具体位置者,有法云寺、大相国寺、上方寺、开宝寺、繁台寺、地踊佛寺、太平兴国寺、显宁寺等15座。

观音院、兴德院、福田院、三学院、定力院、茆山下院等10座。

名人宅第 查阅文献后已找到具体位置并查到名称的,有张驸马宅、彭婆婆宅、郑皇后宅、蔡太师宅、孟元老故宅、丁渭宅等15座。

城中名楼 有十三间楼、斑楼、杨楼、白矾楼、宣城楼、长庆楼等十余座。特别是其中的斑楼、白矾楼最为出名。

园池景观 从宋太祖赵匡胤定都在东京城后,历经160多年,文化建设达到辉煌灿烂的地步。其中“汴京八景”非常有名,也是园林名胜的写照——金池过雨,大河涛声,州桥明月,相国霜钟,铁塔行云,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繁台春风。除此之外,还有汴梁城八胜风光:金梁晓月,资圣薰风,夷山夕照,牧苑新晴,艮岳春云,吹台盛景,百岗冬霜,宣台瑞明。

在独建园池中,以南薰门外的玉津园、固子门内的同乐园、陈州门的奉灵园、新郑门外的下松园、固子门里的芳林园、郑门外的琼林苑、丽景门外的宜春苑最为著名。其他如方池、园池、迎祥池、蓬莱池,都是东京城内的园池景点,几乎遍布全城。全城园池最为有名的还有宫城外东北角的万岁山艮岳,建有亭台楼阁、厅馆轩廊,山水宜人,琳琅满目。北宋皇帝徽宗常常来这里游览。

商店铺面 城中许多有商店,名目繁杂,例如:药铺、漆铺、茶铺、酒铺、水果铺、衣物铺、金银珠宝铺、书铺、旅店、当铺……从文献上看,内容非常丰富。各种店铺分散在全城各条街巷之中。

其中最繁华的街巷是店铺集中的地方:例如东角楼街巷、宣德楼之前、西大街、东华门外、潘楼街、太庙街、州桥东街、朱雀门、保康门、牛行街、马行街……此外,还有皇建院街、赵十万街、潘楼东街、录事巷、甜水巷、横街等处,也都很繁华。

此外,在桃花洞有大的妓院、车骆院,也有大的妓馆。南斜街有妓馆,西榆林巷有妓馆,北斜街有妓女院,录事苑、小甜水巷妓馆林立。

总观北宋东京城的位置,笔者经过三次考察,反复翻阅有关文献,才作出当年全城面貌的复原图。全城的城墙尺度、街道、河道、桥梁、街坊以及各种类型的建筑安排,都是有根据的,查出名称1000多个,但是找到具体位置的仅有600个,其余的还不能注于复原图上。全城整体以中轴为对称,沿用《周礼·考工记》王城图的基本原则,城内取消唐以来的夜禁制度,采取大街小巷的规划方式,大街两侧都建立商店,各条街道都有,种类很多,已具有繁华闹市的风格。这一座城池的修建,是我国城池史上的一大转折。

参注:李濂:《汴京遗迹志》。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

《笔记小说大观》17卷35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宋时城门 赵城女娲庙经幢上的雕刻

宋时长清灵严寺塔台基

南宋临安城

南宋的临安城,即今天的杭州城,它是由隋唐的州城扩展而来的。南宋临安城的人口有数十万人,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城池。临安城南依凤凰山,东南临钱塘江,西侧与西湖逼临,地势狭长,风景秀丽,是自然风光与壮丽建筑结合的胜地。

全城有11个城门,南城墙有1个城门,为嘉会门。西城墙有钱潮门、丰预门、清波门、钱塘门。北城墙开余杭门、天宗水门。东城墙有艮山门、东青门、崇新门、保安门、候潮门、东便门,共6个城门。

城内有两条大河南北贯通。此外在西半城中,还有从众安桥到七宝院的一条河,从肖王寺向西贴西城墙,流向余杭门侧的水门出城。城内东西方向的河有许多条。从余杭门到通济桥南拐有一大段河,第二条从武林山到观桥,第三条从丰预门到证胜院,第四条从涌金池到三桥市,从涌金池这一条河的中间又向南通一条河至清波门。第五条是从通江桥出城。东城外的河作为护城河出现,从北到南都沿着城墙。在北城有很大的白洋池,南湖城墙紧临西湖的东堤。

城内的道路很多,从正南城门嘉会门直达宫城正门丽正门是一条大直路,这是天街,是进入宫城的一条主要道路。城内的道路大都是平直的,南北大道与东西大道纵横交叉,基本上没有很大的斜路。

皇宫在城的南部,在凤凰山的东侧,是一座矩形城,皇宫四面有城墙,非常整齐。城门都在东半城,南为嘉会门,正北为和宁门,与城内主要大道相连接。另有西华门、东华门、东便门。

南宋临安城下西湖位置图

宫城内有学士院、垂拱殿、东宫、御花园、崇圣塔等。在南门内之左侧有小西湖,

临安城内各条河上的桥有160座之多。我们已知桥的名称如钧桥、新庄桥、车桥、通济桥、盐桥、丰乐桥、望仙桥、通江桥、六部桥、南新桥、下梁家桥、美政桥、洋畔桥、诸家桥、保安闸桥、断河桥、章家桥、淳祐桥、菜市桥、无量桥、骆驼桥……

临安城里及城边建筑有:

宫观——开元宫 中兴观 至德观 龙翔宫 通元观 万寿观 天庆观

天元宫 旌德观 景灵宫 安济宫 显真道院 佑圣观

德寿宫

庙宇——显应庙 惠应庙 嘉泽庙 吴越庙 三将军庙 南大庙 城隍庙

白马庙 皮伤庙 夏禹王庙 优虎庙 吴昌庙

寺院——祥符寺 天长寺 净住寺 法轮寺 明应寺 上方寺 五显寺

方等院 慧云寺 水陆寺 宝成寺 国清寺 妙圣寺 肖王寺

七宝院 延福院 传法寺 定香寺 法明寺 华藏院 慈云院

东国寺 祇园寺 水陆寺 普济院 姚源寺 广化院 百福院

安国罗汉院 仙林寺 慈光庵

南宋临安城总位置图

宅第——宣氏第 韩皇后第 相和王府 太子府 史浩第 吴王府

喜王府 惠靖王府 百官宅 三官宅 周汉国公宅 孟 太 后宅

刘崎宅 韩世忠宅 郑太尉宅 郭后宅 章太后宅 全后宅

谢后宅 夏后宅 益王府 王集仙宅 张继宅

睦新宅 吴后宅

楼阁——泰和楼 赏心楼 和乐楼 花月楼 太平酒楼 中和楼

日新楼 和丰楼 春风楼

临安城大街上酒楼甚多,有的做高层建筑,例如汴梁酒楼、白矾酒楼。酒楼常做井字形,当时人们称为“井字楼”。

参注:吴自牧:《梦粱录》。

临安城城墙遗迹

临安城平面图

南宋静江府城

1976年,笔者去西南各省考察古代建筑,看到南宋时代静江府城石刻图拓片一幅。觉得很重要,便前往鹦鹉山,实地勘察石刻原物。石刻图用线刻方式刻在桂林市北鹦鹉山白石崖上,原刻尚清晰。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城池史、城防规划、城防建筑工程的重要范本。

南宋静江府城的子城建于唐代。南宋历任静江府经略使对城池多次增修,逐渐扩展到石刻图所示的规模。全城选址在山与水之间比较平坦的位置。东滨东江(漓江),江水自北向南流,直达阳朔,江面宽广,水流甚急,可以通航。城的四周都是挺拔秀丽的山峰,西面与北面的山紧挨城边。城内也有几座山,其余地势平坦。府城南面紧靠南阳江。

静江府城图

静江府城利用大河来作为城防设施,以东江、南阳江分别防卫东面与南面。静江府城还利用大山来作为城防设施。夹城的北城,新城的北城均建在山腰与山顶,构成半山城的气势,成为“山城”与平地城结合的形式。城内有山,作为制高点,可以纵观城外。城西山峰修建烽火台,可以加强防御。总之,全城选址可以说是背山面水,傍山依水。城在山水之间,既利于进攻,又便于防守。静江府城是南宋的战略重镇。

城防规划布局

城的形状是一组南北方向的矩形,全城分为子城、内城、夹城、新城、外城以及南外城。子城方形,静江府治建在这里。内城矩形,建子城时东南角占去一块,成为拐棒形。夹城连接内城之外。新城接在最北端,西面展出旧城外20米左右。外城是旧城的防御城,因而做一个长条状。总之,新城、外城、南外城均为防卫子城而建。全城修筑不规整,主要是从军事上考虑的。

古旧城共有城门12座。

西城墙有:宝贤门 平秩门 尊义门 ××门 便门

东城墙有:东江门 行春门 癸水门 就日门 ××门

南门为顺庆门,北为镇岭门。

新城共四门:东面二门,西面一门,北面一门。南外城与西外城各开一门。全城在东西方向防御较强,道路通达,所以东西两面开门多。主要干道是南北向的,连接两个门。凡城门均建在主要的交通道路上。

城门部位的防御措施:在重要的城门口外部,对着城门另有一座建筑,这有利于对城门部位的防守。在最重要部位的城门处还加大建设瓮城,运用火器防御。

关于城壕(护城河)——古语说,有城必有池。壕与池相同。因为是挖土筑城,必然出现城壕。城壕引水又利于战备防御。静江府城东临东江,就利用江水作为天然的城壕。南城利用南阳江为城壕。西城和北城也都有城壕,分别叫做“新壕”和“新干壕”。内城还有三条城壕。

城市有护城河,从史前藤花落古城就已开始了。汉代昆阳城、沙州城,都可看出护城壕的遗痕。

全城各组成部分面积分析表

静江府城壕尺度表

静江府城与城壕之间有一道阳马城,实际外城城墙比府城墙低小,亦有砖石砌筑,在军事上有利于防卫。凡在重要的城门部位,阳马城的城墙都围绕城门来建设,构成一个大型的城。阳马城同时还做出虎蹲门五座,以利防守。从过去发掘的古城看,阳马城这样的实例还是不多的。

静江府城的街道规划也是从城防建设着眼的。一条大干道贯穿全城南北,从镇岭门经朝宗门进至顺庆门,是全城的中轴线。东西方向贯穿全城的道路只有两条,一为东江门至平秩门,一为就日门至宝贤门。其余道路均为穿半城的丁字头路,共八条,都不是直通的。全城并有小型斜路三条。总的来说,是南北向路少,东西向路多。道路规划的特点鲜明:静江府城的丁字头路最多,拐角路多(90度角),路端对着一座建筑物,路弯曲,不通城外。从汉代就有这种修筑城市街道的方法了,至宋代更是普遍使用。规划这种道路主要是从军事上考虑的。这样,当敌人攻入城内时容易迷路,就不能及时占领全城。

静江府城图标出的桥梁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桥梁,只有浮桥(临时性的桥)。城市之内架设浮桥,是我国古代城防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浮桥可拆、可架、可守、可攻,十分灵活。

城内衙门的分布,同样是从军事防御的角度考虑的。全城的保卫中心是府城、府治,一切防御设施都是为了保卫府城。府城即子城,内有府治所在地、静江军所在地、调用提刑司,是静江府的核心。内城设有转运司及官府住宅,以及一些统治阶级上层居民房舍。夹城内居民较多,设立了一些大的服务机关,如桂林驿等;其他部位都是驻军的兵营,如右军寨等。新城实际上是一座军城;军衙门、南定寨、戍军寨、武台等都设在这里。南外城是后来增修的防御性的外城,其中也设有一些机关衙门。西外城建有亲兵寨、小教场、临桂县衙等。在城外正西还设有烽烟楼。城内建筑采取以子城、内城为中心的布置方式,一切重要建筑都建在子城内。子城位于静江府城的偏东南方向,因为东南方安全。城的中部、北部与西部全为驻兵与营地。

对静江府城图中桥的分析

城防建设工程

静江府城是一座军事防御性的城池,全城建筑都从防御着眼。现对城工建筑、瞭望建筑、游观建筑、军寨建筑、衙门坛庙建筑等五项分析如下——

城工建筑

城墙工程:全城的城墙均为石块基础砖城墙,内部夯土,这是宋代的基本做法。城墙部基上成为方形,宽与高的比例为1:1。墙顶设砖做女头(城墙垛口),女头设两个折角,中间为枪眼,每个距离约3米。

城楼与门洞:全城共有18个城门。图刻标出的带城楼的城门有8个。城楼是城门的标志,在城楼上驻兵并设岗哨,可以保卫城门。城楼建筑在图刻上反映出6种。一是单楼单檐顶。二是单檐重楼顶。三是单檐三楼顶。四是平顶。五是无楼门,门垛基本上都与城墙平行。六是门垛突出城墙面,城门洞口普遍采用圆形券门。宋代城门洞口是梯形或圭角形,元代以后才出现圆形券门门洞。这次由静江府城的图刻证实,券门在宋代城中已普遍应用,并可追溯到唐代。静江府只有阳马城的门洞为圭角形。

城墙开有暗门,始于何时不详。宋代文献没有关于暗门制度的记载。静江府城的暗门有两处,设在东城墙与西城墙拐角边部,或山弯的陷闭处。这亦是一种军事设施。

静江府城城墙尺度分析表

静江府城城门楼门洞分析表

大瓮城(万人敌)工程 静江府城中有两座大瓮城,一为夹城北门大瓮城,右边进入;一为西外城西门大瓮城,左边进入。瓮城是一种城防工程。静江府城是防御中心,是重要部位,需要加强,所以建设大瓮城。

瓮城的历史可上推到汉代。保留到今天的有汉长城玉门关的大瓮城,是最大的一座瓮城了。平面方形,长12米,宽12米。四壁为夯土墙。东北角有土梯,可上下。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北城墙部位,也留下一个瓮城,借此可窥知汉代瓮城的式样。唐代大瓮城可以安西县的锁阳城大瓮城为代表。有北城两个,南城一个,西城一个,瓮城开口左右不等。西夏的黑城(额济纳旗),东城墙一个,西城墙一个。宋代城市继续建造瓮城。元明清各时期的城墙,瓮城就更多了。

团楼(圆形角楼)全城的团楼共有七座。其中有南外城西南角一座,内城西北角一座,夹城西墙一座,新城西南角一座,西外城三座,全设在西城的城墙上。团楼为圆形的角楼,也叫转楼。一般建在城的转角处。可以说是角楼的复钵,可用来防御三方面的敌人。

汉代明器四合院有角楼,敦煌汉长城附属建筑中的大方盘中也有角楼,这说明汉代城墙建有角楼。唐代锁阳城四角转角部位建有角楼。西夏城池四个转角也建有角楼。宋代书籍中已有关于团楼的记载。

硬楼 静江府城的硬楼,实际就是马面楼,也叫马面。硬楼沿城墙建设,平面方形。有两种式样,一种突出于墙面,全城有28个;一种与墙面平行,利用城墙做楼,有10个。从硬楼上可以三面观察与攻击敌人。

汉代就建有硬楼。汉代寿昌城北墙,有硬楼一个。唐代锁阳城四面城墙,都建有硬楼,东墙三个,西墙四个,南墙五个,北墙五个。宋代军事书籍记载有硬楼。静江府城石刻图可以印证这些记载。静江府城的硬楼,即在马面上建设固定楼层,四面开窗,上为平顶。明清时代马面上不建固定楼层,需用时建临时楼层。

武台 城东北角的城墙上建有武台,这是练兵指挥所。

游观建筑

静江府城的子城,紧临东江,是全城风景最好的地方。静江府的上层人物,经常在此游览。所以在这一带利用城墙硬楼的平顶,建设了一些游览观赏建筑。这也是硬楼的一种复钵。例如:云水台,意谓云水之间的建筑;水云亭,观览东江水势流云的亭子;逍遥楼,做成八角形的楼阁;雪观楼,建在内城城河之上,在此可观览江水翻腾之势;癸水亭,建在伏波山的北边,城墙做成八角形,上端建设癸水亭。凡是游观建筑,各城楼台都突出墙面,成为一座又连墙又独立的建筑。

瞭望建筑

全城除各城楼及城墙可用来瞭望外,还有两个专门的瞭望建筑。

三面亭——建在寿星山下,位于全城的西北角。亭子平面矩形,建在一个五米多高的石台基上。上覆歇山顶。亭子正面栏杆还设计出南方建筑特有的美人靠。

顺庆门图

望火楼——图刻上无形象,只知位置在夹城正面西山顶上。这是全城外围防御的重要设施。楼上烧起烽烟,可向全城各处的守卫兵将报警。

军寨建筑

各城之内都有大量的驻军,现将驻防情况介绍如下:

静江军——驻府城内,静江府主要的军事力量。

右军寨——驻夹城内,独秀山的东西两侧,保卫府城。

马军寨——马队。驻朝宗门里右侧,从朝宗门出击。

戍军寨——驻在新城东半部,乃全城最大的一处兵营。戍军寨里有两处戍将衙,一在戍军寨里,靠东北城门及北门;一在马王山下,由戍军寨的乌头门进入,靠新城东城门。

南兵寨——建在新城西半部,与戍军寨东西相望。寨内过影壁即正衙。其余房屋都是兵营,紧靠北门及西城门。

亲兵寨——在西外城里,大瓮城的两侧。它是从正面方向保卫府城的兵营。

小教场——在西外城,正对尊义门。各军在这里练兵。

衙门坛庙建筑

图刻反映出的衙门及坛庙建筑不多。衙门主要是府治,即静江府,建在子城之内。府衙正楼面向正南,用石块及砖砌墙,墙带侧脚。其中有两个门洞,洞口做圭角形。城楼做三楼,主体高,配楼低,单构成歇山顶,周围有栏杆。提刑司亦设在子城内。管理全城建筑工程的机关,亦在子城内。府学建在新城平秩门外。桂教驿,设在独秀山南麓风景区。坛庙建筑方面有淳坛,是祭祀东江(即漓江)之神的,建于东江边,偏城北。天庆观建在癸水山里。舜帝庙建在新城东北角城外的山下。

静江府城与平江府城的比较

静江府城与平江府城同为南宋时代修建。其规划布局与建筑有共同性,还有很大的差异性。

共同性方面 两城都是南北方向的矩形城,大小相差不多;都以子城为中心,目的都是保卫子城;都有很深的护城河;街道规划相同,都有丁字街与90度角的拐角街;都是东西街道多,南北街道少,干道不贯通;都做马面(硬楼),平江府50多个,静江府20多个;城墙都有女头,都有乌头门;都以城名为府名;都有教场与逍遥楼。

对应性方面 平江府城以水为主,构成水网城市;静江府城以水为主,形成水城。平江府城有子城、外城,共两城;静江府城有子城、内城、夹城、新城、西外城、南外城,共六城。平江府城是以手工业为中心建造的,所以各桥都是固定的;静江府城以军事为主,桥梁均做临时性浮桥。平江府城都做方形门洞;静江府城均用券门门洞。

不同方面 静江府城有阳马城、月城、瓮城马道、城楼,而平江府都没有。平江府城的子城建角楼,而静江府城不建角楼。

在平江府图刻之外,又发现静江府城图刻,这是一大收获。静江府城图刻对于我们研究南宋的城池选址手法、城市规划、城防工程、军事设防工程、城工建设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

瓮城(万人敌图)

南宋平江府城

南宋平江府城,即现在的苏州前身。通过现存于苏州文庙的平江府城图,可以窥知当时全城的状况:城墙城门系统建筑方式,全城的河道,全城的寺院以及全城的桥。以下对这四个方面予以分析。

全城地势平坦,城为南北方向的长方形,城墙周长近20里。东西城墙宽,城墙全部用砖砌筑,城墙上都做完整的女墙垛口。城东墙马面(硬楼)向外突出有21个,西城墙马面向外突出有24个,南城墙做9个马面,北城只有城墙,而不做马面。全城开5个城门,东城墙开2门,南为葑门,北为娄门,西城墙开1门,即为阊门。南城开一个城门即是盘门,地点在城的东南角。北城开门,名曰齐门。每个城门并列两座,一为城门,二为水门。城门与水门,都做圭角形门洞。这一座城为水网城池,全城除用护城河包围之外,还引水入城,南北方向有9条河,东西方向有18条河,各条河与护城河连通,然后又与城外的大河连通,构成一座十分整齐的水网城。可以说,一条街道,就并列一条河,交通非常方便。

苏州街巷

城中心建设府城,府城即是子城,它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从南门进入,院落重重,整个府衙由20多个合院组成,其中殿宇有工字殿,前后接连。中轴线上布置主体建筑,还有湖池,高台阶殿座,重重叠叠,非常壮丽。全部府衙用城墙包围,城外有护城河围绕,四周建设角楼,这一组建筑群是完完整整的,位于全城中心略偏于南。

除府衙建筑之外尚有——贡院、馆驿、税署、园林、文庙、兵营、县衙、仓库……

主要的寺院有——报国寺、北塔寺、宝光寺、观音院、能仁寺、天宫寺、永定寺、定慧寺(双塔)、普照院枫桥寺(寒山寺)、天宫寺、永福寺……

平江府城的桥

平江府城图,是刻在大石碑上的图,全城街道刻得非常清晰,除街道之外,即是全城桥名。在碑刻图中,可以显示平江府城的各座桥名。

子城之南桥

东长桥 烧香桥 红畅桥 带桥 乾桥 寺西桥

城桥 寺后桥 南皇桥 群桥 净河桥 土桥

乌程桥 圣宫桥 奚婆桥 梅家桥 程桥 新桥

杉渎桥 蔡家桥 胡家桥 吴门桥 江桥 庙桥

短桥 垣桥 新桥 双江桥 朱家桥 曹家桥

望信桥 清道桥 南昌桥 永安桥 平桥 饮马桥

花桥 西桥 吉利桥 孙老桥 顾家桥 子城后桥

九桥 唐家桥 黄桥 望营桥 折桂桥 蒋家桥

胡书记桥 沙漯桥 胭脂桥 儿桥 佐家桥 河桥

子城东部三桥

南胡家桥 船桥 齐家桥 苑桥 白现桥 洞桥

杨家桥 柳毅桥 马津桥 寺后桥 慈悲桥 平白广桥

筱桥 双投桥 芝草营桥 虹桥

子城之西桥

南张家桥 六通桥 寻僧桥 明泽桥 利市桥 乌盆桥

山增桥 剪金桥 市桥 国子院桥 南通桥 宾兴桥

丁家桥 徐胡桥 庆历桥 市曹桥 度画桥 黄牛枋桥

圆通桥 荐行桥 侍唐桥 芜家桥 中路桥 成家桥

天心桥 利门市桥 狄胜桥 积善桥 乐桥 县西桥

东石塘桥 郭家桥 跋难桥 县东桥 南新桥 院子桥

琵琶桥 郑使桥 鹤桥 寺西桥 县西桥 德庆桥

院子桥 菓子行桥 金狮子桥 方广桥 向桥 白善桥

四通桥 建祥桥 迫利桥 泮照寺桥 皋桥 稳家桥

太平桥 寿桥 红桥 东周大保桥黛眉桥 三太尉桥

宫桥 东开明桥 娄西桥 东梁桥 单家桥 曹使桥

积基桥 广肃桥 跨塔桥 鸿桥 芮桥

子城北部三桥

音观桥 雨石塘桥 临培桥 寺西桥 鱼行桥 北新桥

程桥 马黄桥 洋澳桥 枫桥 寺东桥 怀营桥

寺庄桥 奚家桥 周太保桥 斜路桥 百日桥 鸭舍桥

虚家桥 艾家桥 胡厢使桥 徐鲤鱼桥 安桥 济川桥

栈桥 华阳桥 昙东桥 小平桥 凤凰桥 香花桥

华家桥 寺西桥 隆兴桥 金狮子桥 宗利桥 众安桥

黄邬塔桥 张香桥 迎春桥 小市桥 中路桥 吴雕桥

陵侍则桥 邬家桥 朱马文桥 普济桥 祥符寺桥 轮桥

打急路桥 西章家桥 桃花桥 线桥 唐家桥 船程桥

广化前桥 庙中桥 富孙桥 庙桥

以上之桥大致有250多座,其中个别的图碑中,字迹已看不清楚,无法录清,只好略去的桥有十数座。

参注:本节的撰写及桥的名称均以《平江府图》作为蓝本。现存苏州孔庙之《平江图》图碑、拓片,为“丁巳秋八月郡人叶德辉朱锡梁督工深刻”。

平江府城图碑摹本

新发现的宋代城门楼

宋代城门究竟什么样,仅从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城门的式样来看,还不足以证明,如果再有一至三个这样的城门,宋代城门式样就可以说完全得知。说来也巧,笔者在20世纪60年代初在各地考察时又发现了三个宋代城门,这样是否就较充分地证明宋代城门的式样以及构造方法了呢?

宋代的城门以及城门洞口的式样,全部做成圭角形,它风格别致,式样新颖。自宋以后,元朝开始将城门洞口改为券门,券门易于施工。例如元上都城门洞口、元大都城门洞口,都做券门式样。一直到明清两代,城门洞口也都做券门,例如南京城、北京城以及其他各个城池的城门。

至于城门洞口做圭角式是从何时开始的,笔者在考察全国大部分的古代城池后,认为是从汉代城池开始的。例如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有阙楼图,河南洛阳出土的空心砖墓都鲜明地表现出圭角式样。河南陕州出土的汉画像砖有阙楼阁,河南陕州出土的西汉望楼第三层的门洞口即表现出圭角形门洞式样。到了南北朝,西魏时代麦积山壁画127窟的壁画上,也表现出圭角形式样。到了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217窟壁画上,也显示出圭角形式样。五代时的苏州虎丘塔门窗洞口也做圭角形。到了宋代,凡是修筑城池,在城门洞口位置普遍做出圭角形门洞。若从北宋东京城来看,全城有3圈:第一圈城墙为皇宫,共有城门6座;第二圈城墙为内城,有城门10座;第三圈城墙为外城,有城门13座。全城有城门29座,各个城门洞口全部都做圭角形式样。

另外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门来看:城台做得高昂整齐,四面都做侧脚,正面在城台之表面还砌出凸的墙面30厘米,以示城门的重要性,城门洞口即做成圭角形式样,圭角之四面都加上木枋,下部有立柱支顶。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用斗栱支撑平座栏干,每间施直棂窗,檐下有斗拱,上覆庑殿顶。这座城门设计得宏伟壮丽。除此之外,宋代砖塔的门窗洞口,也都做圭角形式样,这是互相影响的结果。笔者于1962年赴山西考察古代建筑时,行至洪洞县城以西,发现一座大庙——女娲庙。这座庙,远在20世纪30年代,笔者的导师梁思成先生在调查时,庙貌仍完整,相当可观。事隔30年之后,笔者亲临,庙已残破,大部分殿阁倾倒,碎砖乱瓦遍地皆是,其中有一座完整的经幢,已被打倒卧地。这个经幢名曰“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幢”,刻有“开宝九年岁次丙子”字样。开宝丙子为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是那年刻建的经幢。从幢身上发现有城门两座的线刻图样,而且十分清晰,这真是十分珍贵。

第一座城门 城台高昂,与洞口之比例略呈矩形,城门洞口做成圭角形,非常宽广。在城门洞口处,有木柱按进深方向排列,立柱支承横梁,梁上再用短柱,支承上框,下设门槛,十分齐全。城楼三间,当心间略宽,两稍间较窄,楼顶做庑殿式。它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形。

第二座城门 基本上与第一座城门相似,门洞口也是相同的,同样做出圭角形,洞内仍然施木柱,楼顶也做庑殿式,只在门洞上部有花朵图案线刻,极似荷花。门洞两测,成台殿面用线刻图案。城楼做三间,当心间安装双扇版门,门扇施门钉,两稍间的墙面施用龟背纹样的图案,十分美观。通过观察这几座城门,宋代城门的式样便一目了然。

第三座城门 是在山东长清灵岩寺塔的石基座的旁侧雕刻出城墙、城门一幅图。城门城垛,墙身砌出很大的侧脚,城门楼三间做庑殿顶,柱端栏杆。城门洞口做平口,其余是梯形门洞之示意。门洞里两侧面都有排栅柱,紧紧贴于墙壁,通过它,又一次证明宋代城门的个体做法,门洞里的排栅柱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