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修订版(全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要信任,要确认,关键在多问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华杉详解

“监”,就是看、视。“二代”,是夏、商。“郁郁”,是文盛的样子。周朝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又加以整合提升,删其太过,补其不足,制度仪章都非常完备,行于朝廷,施于邦国,达于街巷,皆尽善尽美,郁郁乎文采之盛。所以孔子说:我遵从周朝的制度礼仪。

原文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华杉详解

子入大庙,每事问。

“大”读作“太”,“大庙”就是太庙,是周公的庙。鲁国是周公的封国,周公是始祖。

孔子仕于鲁,陪祭于周公之庙,做执事。他对庙中的陈设、周旋的仪节、每件物品、每个环节,都仔细地询问。

有人就说了: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鄹(zōu)是地名,孔子的父亲曾经做鄹邑的大夫,所以说孔子是鄹人之子。谁说孔丘知道礼呀?他进了大庙,啥都要问!

孔子听说了,回应说:

是礼也!

这就是礼呀!

以前虽然知道,但是并没有进过太庙,现在见到实物和实情,便要一件一件确认。

“每事问”,是因为有恭敬严肃之心,不知道的不敢造次,知道的也不敢恃其已知而不问,要再确认一下!

我们在管理上常说:“不要信任,要确认!”你别认为啥事你都知道了,要再确认一次,是否无误。你不要认为某事我已经交代给某人了,而是要确认三次,首先交代的时候要他确认是否明白任务,中途要确认一下办得怎么样了,最后再确认一次结果达成了没有,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谦虚谨慎,恭敬严肃,每件事都要多问别人。

孔子在周公的太庙里“每事问”,是对周公的恭敬,也是对他请教的对象——太庙执事者的尊重,他没有显得我已经知道了,或者我比你还懂!所以孔子说,这就是礼。

有学者对这一段也有不同解释。因为上文一直说鲁国大夫僭礼。孔子认为太庙中也多有僭越之物、僭越之礼,所以孔子的“每事问”,实际上是一种暗讽——这是你该有的吗?你配吗?

这个解释,我认为不合适,那不是三家的家庙,而是周公的庙,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能进到周公的太庙,我想他是恭敬激动的。而且周公的庙里,不存在僭越问题。周公本身就拟于天子,是成王赐他天子礼仪的。

读古人的书,他就那两三句话,一切语境背景都要读者自己还原,所以常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解释。我们怎么知道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是孔子的原意呢?事实上永远不可能“知道”,除非孔子穿越过来给你标准答案。

所以儒家讲的读书原则——切己体察就至关重要。你要放在自己身上想,自己有没有体会,有没有共鸣,有没有教益,有没有进步。以这个原则来考量,上面两种解释,哪个对我们有教益,就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