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跨文化理论

国际汉语文化测试浅析

任春艳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北京 100089)

摘要:国际汉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相应的文化测试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文化测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汉语文化测试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希望文化测试的开展能切实对汉语文化教学和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反拨作用,有效促进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 文化测试 反拨作用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国际汉语教学得到了快速、蓬勃发展,该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也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国际汉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文化是构成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在许多国家的外语学习目标中,如美国外语教学的“5C”标准、“欧盟语言共同参考框架”都将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技巧列为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中学汉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化内容是语言教学的切入点,各项语言活动均围绕各阶段特定的文化切入点进行。我国的外语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对“文化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文化能力是培养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四大目标之一,大纲也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充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融于语言内的文化教学,也有专门开设的各类文化课程。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测试对教学也起着重要的反拨作用。目前在汉语教学中,老师多能意识到语言教学中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会去测试学生是否达到了文化教学目标,课堂有时会呈现文化教学的随意性或教而不测的现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缺少了文化评价,他们会只重视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他们由于不理解目标语语言群体的价值观念,不是去冒犯别人,就是感到被别人冒犯,久而久之就可能对交际对象形成负面、消极的看法。因此,在国际汉语教学领域,汉语文化测试的研究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测试研究,讨论国际汉语文化测试的可行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2 文化测试研究回顾

2.1 国外文化测试研究

语言学家Lado早在1961年就指出文化测试应基于不同文化间的比较研究来测试跨文化理解能力。Nostrand提出的“新兴模型”(Emergent model)全面分析了文化的内容,明确了文化的分类,具体包括文化、社会、个人和生态四大子系统,为外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和测试奠定了基础。在Nostrand模型的基础上,Seelye提出了文化测试的7个目标,这套文化教学与测试目标不再强调大量的文化知识,而注重文化的功能、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以及学习者文化表现技能等。

Valette提出文化测试应包含文化意识、社交礼仪、文化差异、文化价值观及目的文化分析,并且提出应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测试。多采用单项选择题、正误判断题、配对题等客观题,对于涉及更深层文化观念的题目,建议使用简答题和讨论题等主观题型。

Lessard-Clouston认为文化测试应包括三个内容: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文化意识指对目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目的语文化的实际功能的理解。文化知识即关于目的文化和社会文化情境的信息,文化技能指运用目的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个观点对我国影响比较大。

Lafyette和Schulz认为只能对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文化行为进行评价与测试,学生对于文化的态度不受教师控制,不易操作。这样的测试目标更具体、更实际,测试方法更具可行性。

Storme&Derakhshani建议语言测试和文化知识技能测试应该结合起来测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国外的学者多是构建了自己的文化测试框架,角度不同,分类内容也不同。有的理论性强,但操作性较弱;有的可行性高,但从理论层面显得不够完善。

2.2 国内文化测试研究

国内英语文化测试研究开始比较早,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王振亚是国内较早涉及文化测试研究的学者。他采用一份60道题目的文化试卷对31名英语本科新生进行测试,题目内容包括普通文化(社会习俗)和正式文化(即政治、地理、历史、文学、宗教等学科)。其中普通文化测试部分包括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部分。测试结果显示受试者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需要单独对待,分别培养,并且受试者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语言能力。

张红玲提出文化测试内容应分为具体文化与抽象文化,并指出不同的文化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文化测试形式。

刘宝权在《语言测试与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接口》一书中指出,高校教师对于文化教学与测试的态度及看法还存在不足,在实际的教学中不知道如何操作。并通过对一份文化测试试卷的研究结果,提出“文化测试势在必行”。

杨洋比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差别,主张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与语言测试分离,并讨论了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李彦美的研究发现:英语语言测试中融入文化测试能有效地、合理地检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测试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反拨作用也尤为突出,大学英语测试中融入文化测试有一定的可行性。

汉语文化测试研究方面,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汉语的文化测试是可以通过语言本身作为文化测试的载体,文化大纲中以“语言为本位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项目进行等级标准设计和作出等级划分,或许是比较合适的”;另一类是提出在现有汉语水平考试的基础之上,开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测试,可能会拓展汉语考试新领域,满足新兴测评需求,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增强汉语和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总之,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测试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特别是在文化测试的内容和方法,这些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文化测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对“文化”认识的主观性和复杂性,目前尚没有找到一套科学、可行的文化测试方法,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3 问题与讨论

文化测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国际汉语文化测试,还面临着一些根本问题,如文化测试要不要测、测什么和怎么测等问题。

首先是有没有必要单独设立文化测试,也就是文化测试的身份和地位问题。搜索现有的文化测试研究文献就可略见一斑,文化测试的研究成果很少,且很难在核心期刊上见到,多散见于一般期刊。多种语言大纲都列出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文化测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如果没有文化测试,如何引起教学双方对于文化的关注?如果学习者没有提升文化能力的意识,又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因此,汉语文化测试亟须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其次,文化测试测什么?这就涉及文化大纲的制定。大纲是教学和测试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份科学的大纲,文化测试也就无从谈起。由于“文化”的内涵宽泛、复杂,研究者所处角度的不同,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文化测试内容的分类也就不尽相同。在理论层面,林国立提出汉语文化大纲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三大方面”。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以语言为本位,从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表达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进行项目划分,也有以文化内容本身的功能差异为纲进行项目区分的。周小兵等利用大型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设计研发了新的中华文化项目表,并标注了各项目在教材语料库中的常用度及其典型实例,弥补了以往中华文化项目表在系统性、涵盖面、辅助信息建设上的不足。《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是欧洲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重要成果,该书将跨文化知识、意识与技巧作为学习者“一般内在能力”,但只是做了简要分析和举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从A1到C2的分级标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在每一个等级中对文化能力做了分级,但也属于抽象的描述。对于开发文化测试者来说,制定出一份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文化大纲是当务之急。

最后是文化测试怎么测,也就是测试形式的问题。目前外语文化测试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种:融合型和独立型。融合型是将文化部分的试题融入语言测试中,如汉语水平考试(HSK),以语言为载体,以词语、句子等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为测试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违背了测试的单维性,学生的分数很难解释为语言水平还是文化知识的高低。独立型的文化测试又分为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专门的文化测试卷,专门开设的文化课一般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在语言测试试卷中,单独列出一部分试题来考察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分值在整张试卷中占10%~20%的比例;如我国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要求被试者在10分钟内完成10道英语人文知识单选题,主要测试范围包括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英语文学知识和英语语言学知识。

在测试题型方面上,文化知识测试传统上常常采用客观题型、分项测试的方法,其中正误判断题和单项选择题依然是最常见的题型。采用这样的形式有利有弊,具有实施便利、评分信度高、评分效率高的优点,但有研究者指出,过分依赖客观题会导致过度泛化产生的固定印象,使测试的知识流于“文化定势”的危险。最有效、真实的评价方法是观察考生在具体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真实表现,但对于大范围的考试却只能选择传统的笔试方式。

4 结语

文化测试与文化教学息息相关,什么样的文化教学理念决定什么样的文化测试。如果国际汉语文化教学范围仅限于“文化导入”和“交际文化”,那么借语言要素来测试文化无可厚非。但语言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学以文化为主线进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也明确规定了文化教学要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4个部分。因此,文化测试的地位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测试的内容也应涵盖相关的内容。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学习者水平的不同决定测试文化比例的多少。初级水平的可以较小比例地引入文化内容,中高级的可以逐渐加大比重。对中文专业研究生水平或以上水平的可以单独设置文化测试。文化测试得到相应的地位和重视,就能对汉语文化教学和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反拨作用,有效促进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Lawrence.KS:Allen Press,1999.

[2]Julia,A.Storme & Mana Derakhshani,Defining,Teaching,and Evaluating Cultural Proficiency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2.

[3]Lado,R.Language Testing.London:Longman,1961:275-289.

[4]Lafayette,R.C.,R.A Schulz.Evaluating Cultural Learning.In E.R.Heusinkveld,(ed.) Pathways to Culture.Yarmounth,ME:Intercultural Press,1997:581-582.

[5]Lessard-Clouston,M.“Assessing Culture Learning:Issues and Suggestions.”The Canadian Modern Langage Review,2(1992):326-341.

[6]Nostrand,H.Empathy for a Second Culture:Motivations and Techniques. Responding to New Realities.ACTFL Review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Lincoln wood,IL:National Textbook,1974(5).

[7]Seelye,N.,Teaching Culture:Strateg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s.Stokie,IL:National Textbook,1974.

[8]Seelye,N.Teaching Culture:Strateg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s.Stokie,IL:National Textbook,1991.

[9]Valette,M. The Culture Test. Culture Bou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0]《欧洲理事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刘俊、傅荣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陈光磊:《从“文化测试”说到“文化大纲”》,《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1期。

[12]谭思坦:《外语教育中文化测试的实践与探索》,《海外英语》2014年第7期。

[13]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4]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15]刘宝权:《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语言测试的借口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魏春木、卞觉非:《接触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第1期。

[17]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

[18]杨洋:《谈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与语言测试的分离》,《中国考试》2009年第7期。

[19]张卫东、李洁:《外语教学中文化测试的理论探索》,《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20]张晋军:《汉语文化测试(CTT)研究初探》,《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第4页。

[21]张凯:《汉语水平考试中的“文化考试”》,《汉语水平考试研究》,现代出版社,1989。

[22]周小兵、谢爽、徐霄鹰:《基于国际汉语教材语料库的中华文化项目表开发》,《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1期。

[23]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