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汉西语称谓词中性别歧视的文化因素

袁彩云 梅傲寒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北京 100089)

摘要: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而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语言的称谓系统中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本文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1]中的称谓词为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了汉语称谓词的特点,并与西班牙语称谓词进行对比,发现二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尤其是有关男女称谓词中,女性多为男性的附属。

关键词:称谓词 阴阳性 性别歧视

1 引言

关世杰认为,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还是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发生在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语用、文字等各个方面的。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汉语和西班牙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对其词汇文化涵义进行对比,不仅能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更能反映出中国和西班牙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促进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际。

本文遴选出“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中的称谓词(包括“女”旁字),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并与相应的西班牙语称谓词进行对比,揭示汉西语言称谓词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因素。

2 汉语称谓词分析

汉语不分阴阳,作为孤立语,也没有曲折形式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现象在词汇中也有反映。下面我们把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中遴选出的称谓词分为亲属称谓词和其他称谓词(其他“女”旁字,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作分析),依次进行介绍和分析。

2.1 亲属称谓词

汉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个宗法等级社会,封建的宗法、宗族、伦理观念有着严格的标准,“礼”不可偏废,汉民族的亲属称谓系统也一直沿用至今。以下是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中搜集到的相关亲属称谓词,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所分的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分为四个部分:

 甲级词      乙级词        丙级词        丁级词

男  女     男人 女人     男子 女子       男性 女性

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     祖父—祖母       老头儿—老太婆

父亲—母亲    伯伯/伯父—伯母  外祖父—外祖母、姥姥   婆婆

哥哥—姐姐    叔叔—阿姨     爹—娘         闺女

弟弟—妹妹    丈夫—妻子     舅舅—舅母        (夫妇)

儿子—女儿、姑娘 先生—太太     大哥—大嫂       (子孙)

先生—小姐    老大爷—(老)大妈 孙子—孙女

(孩子)         (老)大娘 

(儿女)     姑姑.嫂子    媳妇

(兄弟)            (夫妻)

注:下划线部分为前一级已经出现过的词,斜体部分的称谓在大纲里没有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异性称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与之相应的异性称谓但在大纲中没有出现;一种是汉语里没有与之对应的特定异性称谓)。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虽然未分阴阳,但是由于两性的区别,在亲属称谓词上必然呈现出一种对立,这种对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亲属称谓词一般不止一种称呼方式,有面称和背称之分,如:背称一般说成“父亲—母亲”,面称一般说成“爸爸—妈妈”,有些地区或者上一辈也习惯称呼“爹—娘”。

第二,并不是每一种称谓都是男女一一对应的,如:“老大爷”可以与“老大妈”“老大娘”对应,“先生”则可以与多种女性称谓对应,这应该与生理差异有关。一般女性到了中年以后衰老状态明显,有所谓的“女人三十豆腐渣”之言,而男性却有“三十一枝花”之说,所以对男性的某种称谓往往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而女性称谓却只能是阶段性的。

第三,和女性有关的称谓有明显特征,一般会带“母”字,或者是“女”旁字。

第四,涉及男女两性的词语,在语序上大都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如:“儿女”“夫妻”“夫妇”等。这种排列反映了一种社会价值观,这反映了汉民族重男轻女,区别尊卑有序时趋向于尊在前卑在后,男先女后的排序实际上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变相表达。

另外,亲属称谓词分为父系和母系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不同的称谓体现出男女的不平等和性别歧视。先看父系的。父亲的哥哥、弟弟有专用称谓词“伯”“叔”,此词表中有“伯伯/伯父”“叔叔”之别,而父亲的姐姐、妹妹却共用一个称谓词“姑”,如果有几个姑,则按年龄从大到小用“大、二、三……”来区分。“伯”“叔”的配偶也只用一个称谓词“婶”,此表中有“伯母”“阿姨”来称呼。再看母系的。与父亲的哥哥、弟弟相对应,母亲的哥哥、弟弟的称谓词却只有一个“舅”。“舅”尽管是男性,但由于是“母”的兄弟,汉文化里,没有区分大、小“舅”的称谓词。称呼母亲的姐姐、妹妹,也只共用一个“姨”。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家长制中以男性为继承人有关,由此可见女性与男性在家中的不平等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亲属称谓词中,男女称谓并非一一对应,而是在呈现一对多时或多对一时,明显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

2.2 其他称谓词

这里的其他称谓词实际是指除亲属称谓词以外的称呼,包括社会交际称谓、职业称谓、礼俗性亲属称谓[2]及其他称谓。在这一部分,称谓词也呈现出一定的歧视性。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筛选出以下词语:

 甲级词        乙级词        丙级词      丁级词

他—她    先生—女士、妇女    大哥—大嫂    新郎—新娘

他们—她们    伯伯/伯父—伯母    寡妇    保姆

哥哥—姐姐    叔叔—阿姨    少女、妇人    巫婆

弟弟—妹妹    小伙子—姑娘    (婴儿)    仙女

先生—小姐、姑娘    老大爷—老大妈    (奴隶)    (妖怪)

(师傅)    老大娘    (仆人)

(服务员)    老头儿—老太太

注:括号中的词语是不分性别,可以泛称的;其他备注同前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男女称谓的不对称性更为凸显了,从中可以发现比较典型的汉语性别歧视现象。

首先,称谓的一对多:“先生”一词对“小姐”“姑娘”“女士”“妇女”四个词。古代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在任何场合对任何男性都可以称呼“先生”;而未婚女子被称为“小姐”“姑娘”,结婚后,其黄金时代便已过去,往往被称为“某太太”,在旁人眼里的“妇女”;尽管“女士”一词可以归之为社会交际称谓词,但只能用于正式场合,仍然没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始终找不到与男性社会交际称谓“先生”一词对等的属于女性称谓的词语。称谓的多对一:现实中,称谓语“伯伯”“叔叔”对应“阿姨”产生的歧视。为了礼貌起见,我们会对幼儿碰到的男性长辈说,叫伯伯,叫叔叔,这些一般根据男性的年龄和幼儿父母的年龄差别来判别,也比较容易判别。如果遇到女性长辈,只有阿姨可叫,特别是有多个年龄差别较大的女性同时在场,都叫“阿姨”就显得比较尴尬,也会让幼儿为难。

其次,以斜体词为例,“寡妇”“保姆”“巫婆”等词语,用来指称特定的女性,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男性称呼并没有;这里面有一个特例,就是“仙女”一词,它虽是特指女性并且带有褒义色彩,然而对应的男性称呼“神仙”却能把它囊括其中,这进一步说明了男女称谓的不对等性。

再次,括号中的词语是可以同时指称男女的,但是诸如“奴隶”“妖怪”这些带贬义的词语,“奴”“妖”都含有“女”旁,这和历史上女性地位低下,崇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有关,所以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总之,其他称谓词和亲属称谓词一样,都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在受到社会惯性思维即以男性为中心思想影响的社会中,女性是弱势群体,某些职务、职业通常由男性充当,如果由女性承担,就会加“女”来特别限定,称谓词中一些标记性的语言使用随处可见。例如,在比较重大的会议所列的参与者名单上,不加任何标记的是男性,而少得可怜的几位女性的名字后面必定要标出“女”字,这些做法让人们觉得,女性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再如,在各种新闻媒体提及某重要女性人物时总要通过加一个“女”字来强调其性别,如“女市长”“女企业家”“女作家”“女英雄”,等等。这种对性别的标注,给人的感觉是,女性做这些工作,取得这些成就属于例外,不合常理。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女性称谓的歧视现象在某些方面逐渐减少。就职业和职称称谓语来说,女性同男性一样,都是以职业或职称来称呼,如“王医生”“罗编辑”“李教授”等,很难从这些称谓中看出性别差异。另外,对女性使用的礼俗性亲属称谓词也不再带有歧视色彩,人们通常会根据女性的年龄和身份,称其为“妹妹”“大嫂”“大妈”等。

3 汉西称谓词对比

上文主要从称谓角度分析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中称谓词的差异和歧视现象,下面我们将结合西班牙语的阴阳性来谈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共性和个性。仍然选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中称谓词作为语料,与翻译过来的西班牙语进行对比。[3]接下来,我们首先谈谈西班牙语的阴阳性,再与汉语进行对比。

3.1 西班牙语的阴阳性

西班牙语中词的构成以男性为规范,把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变体。其名词分阴阳性,名词的阴阳性大多可以通过词尾作出判断,指人的名词一般根据男女来判断阴阳性,如:el hombre(男人)、la mujer(女人);如果阳性以-o结尾则为男性,其阴性一般以-a结尾为女性,如:el muchacho(男孩),la muchacha(女孩);有些职务、头衔的名词,其阴阳性形式差别较大,如:el rey(国王)、la reina(王后)、el príncipe(王子)、la princesa(公主),这里不作讨论。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西班牙语的名词和英语一样要使用冠词,阳性名词前用el(复数los),阴性名词前用la(复数las),所以,对于有些词形上难以辨别阴阳的名词,就可以通过它前面的冠词加以判断。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社会一样,西班牙一直以来都是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这也反映在其语言和词汇上。如上面列举的例子,hombre(男人),mujer(女人),hombre可以是集体名词,做单数用时,可以指全人类;也可以是可数名词,作复数用时,可以指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人们。此外,意义上仅指男性的阳性名词,在作单数不确指时,可以指任何一个性别,而mujer则没有这些用法,由此可以看出其性别歧视。

3.2 称谓词对比

在对西班牙语阴阳性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来看下表,这是根据前两个表组合整理而成,并且加进了西班牙语的部分,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汉西这两种语言在称谓词上的异同。这里没有根据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来分,而是就西班牙语的阴性和阳性来分,然后其他特例单独作为一类。

男人el hombre      女人/妇人la mujer

他/他们él/éllos     她/她们ella/ellas         寡妇viuda

先生señor        小姐/太太señora         媳妇nuera

丈夫esposo        妻子esposa            保姆niñera

新郎novio        新娘novia             婆婆suegra

爷爷/祖父/外祖父abuelo  奶奶/祖母/外祖母/姥姥/外婆abuela 仙女hada

老头儿viejo       老太太/老太婆vieja        夫妻/夫妇matrimonio

爸爸papá         妈妈mamá             孩子muchachos

父亲padre        母亲madre            儿女hijos

伯伯/伯父/舅舅tío    伯母/阿姨/姑姑/大妈/大娘/舅母/  子孙prole

             婶子tía

大哥gran hermano    大嫂comadre           (仆人)criado/a

弟弟/哥哥hermano    妹妹/姐姐hermana        (奴隶)esclavo/a

小伙子muchacho     姑娘/少女muchacha        (师傅)maestro/a

儿子hijo        女儿/闺女hija          (服务员)camarero/a

孙子nieto        孙女nieta           (婴儿)crío/a

注:备注同上。

1)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些表男性的名词可以兼指两性,涵盖范围很广,这里以第三人称代词在语用上偏向于男性为例进行说明。如果描述一个不清楚性别的人,我们一般会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而不是“他或她”,西班牙语则会用阳性的él而不用阴性的ella;如果是描述一群人:都是男人则用“他们ellos”、都是女人则用“她们ellas”,性别不同,只要有一个男人则必须用“他们ellos”。

对于上述说法即使换成“他或她”,在语序上,“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仍然是男在前女在后,汉语中有关男女的词语,基本上都是遵守这条规则的。在这一点上,西班牙语对女性的歧视表现得更为明显,忽视女性的存在,直接用阳性名词或者阳性名词的复数指称,如“夫妻matrimonio”“儿女hijos”。

2)西班牙语的性别二元性

汉语里一些带女旁字、贬义色彩明显的词语,如“保姆”,通常如果要指称男性的话,会在前面加上“男”字;而对于一些不分性别的职业称谓,通常都是指男性,如果是女性,则要在前面加上“女”字特指。这些都反映出汉语里存在的一系列性别歧视的现象。相反,西班牙语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性别二元性,如:“奴隶esclavo/a”“师傅maestro/a”“服务员camarero/a”“护士doctor/doctora”等,具有区别性特征的词尾可以让大家明确性别又不会产生歧视。

总之,西班牙语的性别词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词尾有o和a之分,以辨认阴阳性;汉语虽然没有词形变化,但是与女性相关的词语多带有“女”旁字,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特征。汉族重视亲疏长幼之分,汉语的亲属称谓分类比较细致,这种观念与西方文化观念不同,西方现代语言中亲属关系的称谓比较笼统,如:西班牙语中,“伯伯”“伯父”“舅舅”统称tíos,“伯母”“阿姨”“姑姑”“大妈”“大娘”“舅母”统称tías,用hermanos统称“兄弟”,hermanas统称“姐妹”。汉语和西班牙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性有关的词语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贬义色彩。如“寡妇”一词,汉语就有“寡妇门前是非多”的说法,对应的“鳏夫”一词则没有类似意义。从称谓词意义的贬抑程度看,“寡妇”比“鳏夫”强烈。就本质而言,二者是一样的:丧偶的人。而西班牙语中只有“viuda”(寡妇)一词,没有对应的“鳏夫”一词。

4 结语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因语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对女性的歧视现象有所缓解。汉语中有大量与女性有关的称谓词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的称谓词也体现出了女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样,最近几十年随着西班牙女性社会地位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女性要求纠正语言上的歧视现象,句法和词汇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性别歧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存在。本文只是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词”中的称谓词作为对象,进行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对比分析。事实上,在汉语和西班牙语的成语、谚语中,都大量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总之,称谓词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要彻底消灭性别歧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第1版),语文出版社,1992。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马联昌:《西班牙语与西班牙文化》(第1版),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玛丽·塔尔博特:《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第1版),艾晓明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第1版),商务印书馆,2006。

[7]董燕生、刘建:《现代西班牙语(第一册)》(第1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8]李晓科、程亮亮:《西班牙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究》,《消费导刊·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9]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第1版),商务印书馆,2010。

[11]孙汝建:《汉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第1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礼俗性亲属称谓:是一种广泛的非亲属的亲属称谓。为了表示礼节和亲切,人们常借用亲属的称谓来称呼对方。下文的“大哥”“老大爷”“姐姐”等都可以作为社会交际时的礼俗性称谓语使用。

[3]翻译主要参照:董燕生、刘建《现代西班牙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