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云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云南产业扶贫成效与主要举措

自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云南省产业扶贫推进举措日渐扎实,先后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全省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明确了省级各部门工作职责,提出了推进产业扶贫的具体措施。为了帮助贫困县发挥比较优势、选准扶贫产业,省农业厅联合省扶贫办等8个部门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组织88个贫困县(市、区)编制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8年,云南省农业厅制定了《云南省打好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就业攻坚战实施方案》《云南省农业厅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将政策精确瞄准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在以上政策方案的指导下,近年来云南省产业扶贫形成的主要举措有三点。

一 优化产业布局,做大重点产业

云南省以做强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目标,坚持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在“十三五”期间,省农业厅联合省扶贫办等8个部门制定实施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构建了云南省“15111”产业空间布局,即“一个核心发展区域,五大重点产业板块,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镇”,打造合理化、集中化、优势突出的新格局。依托滇中城市经济圈蔬果、花卉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作用和农业科研机构集中核心优势,聚合生产要素,整合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生物谷,并带动全省优势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已形成了地域特征鲜明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如滇东北的中药材、水果、生猪、牛羊、蔬菜、花卉等产业,滇东南的中药材、蔬菜、水果、生猪、牛羊、茶叶等产业,滇西重点发展的核桃、牛羊、生猪、蔬菜、中药材、水果、食用菌等产业,滇西北重点发展的牛羊、生猪、中药材、蔬菜、核桃、水果、食用菌等产业,滇西南重点发展的茶叶、咖啡、热带水果、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为了使产业规划更加精准,避免产业的同质化,各部门还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为云南省88个贫困县(市、区)编制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针对扶贫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全面梳理贫困地区5970个行政村“一村一品”清单。

截至2017年底,全省种植业带动9万户贫困户脱贫、养殖业带动7.9万户贫困户脱贫。2015—2017年云南脱贫人口中有38%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其中迪庆、曲靖、昆明过半的脱贫人口依靠“种—养”结合的生产循环模式脱贫致富。迪庆依靠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使脱贫人口比例占到84.13%。

二 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不但要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形成优势品牌,更重要的是紧靠自身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研究表明,在产业发展中,遵循比较优势的经济,无论是在本国还是世界市场上,其竞争力都是最强的。[7]云南省立足自身的资源特点,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林业和森林旅游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通过扩散效应将贫困户辐射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但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也带动整个地区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在扶贫攻坚中立足党中央对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在产业扶贫中始终与“生态扶贫”相结合,使山林经济成为贫困群众赖以稳定脱贫的“绿色银行”。云南省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拥有全流域11.5%的森林面积,省内94%的面积是山区,66%的面积是林地。这既是云南省发展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制约因素,也是产业扶贫的资源禀赋。云南省产业扶贫始终与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始终不忘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目标。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林果和林下经济,着力打造森林生态旅游,让山林成了“聚宝盆”,好风景带来好“钱景”。2017年云南省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达到105.9亿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产值93亿元。如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景区,景区群众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据统计,云南全省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已达到4900万亩,产值290亿元,省内8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拥有4.3亩经果林,人均林业收入突破2000元。核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之首,澳洲坚果种植面积更是占据全球50%左右。[8]

三 创新帮扶模式,培育新型主体

云南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积极落实《关于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创新帮扶模式,把带动贫困户精准受益、长期受益作为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必备条件。探索了以政策撬动劳动要素的政策驱动型、企业加市场的龙头带动型、将贫困户享受的贷款和扶持资金挂靠到新型经营主体的挂靠帮带型、能人带动托管型、集体反哺型等多种帮扶组织模式。另外,以产业发展为载体,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据统计,全省30%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稳定的脱贫增收联动机制,实现每个贫困户与1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建立了家庭农场认定制度,认定家庭农场3500个,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村实用人才3.25万人次。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1744个村(组)完成产权制度改革,量化资产总额57亿元,累计分红近30亿元,改革红利的释放增强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动力和活力。2016年全省成立农林专业合作社近500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20家。选择23个县实施电商扶贫试点,在7个县开展资产收益性扶贫示范,在129个贫困村开展旅游扶贫示范,在两个县开展光伏扶贫示范,扎实推进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性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项目,近30万户农户直接受益。[9]从2015年开始,云南省商务厅整合资金,在全省实施电子商务“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建立州(市)、县(区)及乡(镇)三级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云南省先后引进了阿里巴巴、苏宁、京东、唯品会等国内电子商务巨头在云南发展,建立了政企战略合作协商协调机制,引入电子商务巨头为扶贫提供产业平台,为云南省农产品“走出去”找到了快捷途径。2017年,云南省与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合作委员会,将电商扶贫列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容。淘宝特色中国开设了曲靖、玉溪、楚雄、大理、丽江、迪庆等13个云南地方馆,开馆规模居西部第一位。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在云南签约农村淘宝业务县域32个,已开业县域28个,覆盖了近3000个行政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