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概况
我国手语主持研究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迄今国内出版的播音主持理论著作以及主流的播音主持期刊关注的仅仅是有声语言主持研究,较少有把手语主持列入研究范畴的。而国内已出版的手语研究著作以及期刊也只是围绕手语翻译展开讨论。手语主持的相关研究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为数不多的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目前仅限于经验之谈。手语主持研究需要手语界和播音主持界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国内虽然手语节目众多,但是有关手语主持的研究非常少,是一个鲜有涉足的领域,能找到的文章也大都来自非正式出版的网络论坛或非学术刊物。根据CNKI数据库的数据统计,有关“手语”的研究,特别是电视手语主持的研究创作文章有3832篇,集中于对手语本体如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习得等方面的研究;有关“手语翻译”的文章有274篇;有关“电视手语节目”的文章有37篇。
国外有关手语主持研究始于手语翻译的研究。1964年美国手语翻译注册中心(Registry of Interpreters for the Deaf,RID)成立之后,手语翻译研究随之兴起,至今已有56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研究内容逐渐扩大、深化、细化,研究方法日渐多样化、科学化,论文、专著等成果丰硕。早期的论文探讨的问题是手语翻译涉及的不同场合、翻译质量的评估、译员的健康状况及工作环境等。20世纪80年代后,探讨的话题逐渐深入,涉及手语翻译职业准则、译员角色、翻译认知问题,以及不同语言组合的特殊性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手语翻译研究专著。进入21世纪以来,手语翻译论文涉及的翻译类型更广,包括教育、心理咨询、法庭、医院、宗教、媒体、社区、会议等各种内容,其中手语翻译研究与媒体结合起来,就有了当今手语主持研究的雏形。研究涉及不同场合下译员的角色以及所需的技巧,讨论的问题既包括译员的工作环境、职业道德、资格鉴定、证书颁发等职业化问题,也包括质量评估、错误分析、不同语言组合等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外手语主持相关研究也大多与手语翻译研究相结合。国内外的手语主持研究已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国内电视手语主持的研究现状
手语主持作为播音主持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从播音主持学科视角出发进行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当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电视手语主持人的研究
马晓蓉对手语主持人的定位、风格以及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3]季筱桅认为,当前的手语新闻传译节目中手语主持人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手语的表意特点和文化差异也没有被清晰地呈现。[4]高宇翔和刘艳虹研究认为,由聋人担当手语传译员的极少,多数手语传译员由聋校教师担任,他们局限于“翻译”本身,无法满足手语新闻传译中译员对手语熟练程度、体态表达技巧和应变能力的高要求;节目制作者对聋人文化不熟悉,忽视了聋人的收视体验。[5]付帅从手语主持人语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聋人手语主持人和听人手语主持人在手语简单句语序使用上的差异,提出了一定的建议。[6]刘思言对手语主持人在否定句表达中的非手控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根据几种否定形式对手语主持人的非手控特征提出了建议。[7]王倩倩以新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模糊限制语为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聋人手语主持人和听人手语主持人在模糊限制语传译中的异同点,并认为聋人主持人能够更加直观、完整地进行传译。[8]
2.有关电视手语翻译的研究
这是当前研究的主流方向,它把手语主持视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通常被称为“电视手语翻译”或者“电视手语传译”,包括对手语译员、手语翻译技巧、手语译员培训等相关研究。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没有认识到手语主持作为播音主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尚未从播音主持学科体系出发展开对手语主持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
研究者将其称为手语传译,更多涉及的是电视传译。肖晓燕等对电视手语传(翻)译的质量评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电视手语传译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9]陈晓燕从服装色彩角度论述了对电视手语的影响。[10]林腾驹通过对比中美电视手语翻译现状,探讨了目前中国电视手语翻译存在的不足。[11]孟繁玲也对新闻手语翻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同时还探讨了新闻手语翻译的社会作用。[12]台湾地区的孙雅玲、刘敏华等学者对媒体传译也进行了不少实证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传译质量以及译员训练,研究视角较为多样化,包括电视节目制作人员、译员及观众等方面不同视角。
3.有关电视手语传播的研究
刘立成以湖北省为例,对电视手语天气预报节目的科学传播意义及其实现方式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电视手语天气预报的传播方式与途径。[13]陈莹从视觉传达设计者的角度,探讨了手语与传播的关系,分析手语在传播设计中的特点和机能。[14]李朵朵以厦门电视台海峡频道《新闻讲讲讲》栏目的手语新闻作为分析个案,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传播受众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手语电视栏目的改进方向。[15]
4.有关电视手语节目及收视情况的研究
吴信训对世界各国面向听力障碍者电视节目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电视手语节目,以及手语节目是否加字幕等情况。[16]魏伟等对电视手语新闻现状与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电视手语新闻呈现出形式化、抽象化、鸡肋化的现状,手语主持人的地位较低,提出要突出手语主持人主体地位、突出聋人手语的表意特点、突出手语语言的文化特点等对策。[17]冉美华对大陆手语新闻收视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手语新闻低收视率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18]张媛从节目外在形式提出,当前电视手语节目要扩大手语主持人的画面镜头,采用滚动字幕辅助手语的表达,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增加与聋人之间有效互动,也能够增加聋人对传译信息的理解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语传译质量。[19]
5.有关主持手语技术的合成与识别
这是建立在3D虚拟技术基础上的手语主持研究。合成部分主要指3D合成模拟手语主持人;识别则主要指依靠手形、手势、表情、运动轨迹等进行手语的识别分析。姜丽对复杂背景下基于表观模型的手势识别进行了研究。[20]刘美成对手语视频中头部姿态识别进行了探讨。[21]此外,孙竞等还对手形、手势、表情、运动轨迹等进行了识别分析。[22]何文静通过提出勾勒手指轮廓边缘等算法,以及利用蒙皮等技术对虚拟手语主持人合成的技术实现进行了研究。[23]
(二)国外电视手语主持的相关研究现状
跟国内研究相似,国外也同样鲜有从播音主持学科体系出发对手语主持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手语翻译、手语的合成与识别等几个方面,但是这些研究与国内相比起步较早,相关研究也更为成熟。
1.有关电视手语主持翻译研究
Steiner从翻译学视角对英国电视手语的理解及产出进行了探讨;[24]Kurz等对意大利电视手语翻译中翻译员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利于手语翻译员培训的课程。[25]
2.有关电视手语主持节目的研究
Kurz等就英国观众对电视手语节目的收视爱好进行了研究,并对奥地利广播公司(ORF)的电视手语节目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26]Steiner等人对德国电视手语天气预报语料库进行了分析。[27]
3.有关电视手语主持合成与识别的研究
该研究在国外同样是研究的热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如Grossman设计并合成了电视手语的表情;还有学者对电视手势运动轨迹进行了合成分析。[28]
综上所述,目前对手语节目中系统完整的手语主持的研究,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①没有从播音主持学科体系出发对手语主持进行分析。
②关于手语主持现状问题研究,缺乏基于语料库的对我国手语主持现状的全面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建立在个别手语主持节目基础上,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难以确定。
③对当前手语主持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分析,缺乏大规模受众调查,研究者多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结论主观性较强。研究者提出的研究对策,较为模糊和笼统,操作性不强。
因此,本书将从大的播音主持学科体系出发,尝试找出手语主持创作与一般播音主持创作的异同,并通过对大量手语电视主持视频语料的分析,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方法,在充分考虑以往研究的弊端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系统的电视手语主持创作理论学科体系。此外,通过对电视手语主持语料库的分析,进一步全面描写电视手语主持创作理论体系中各要素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对受众满意度调查等研究,找出当前受众最满意的手语节目,从而为未来电视手语主持节目的发展提出较为科学的建设性标准。
(三)中国电视手语主持发展历程
电视手语主持是以手语为传播手段,以听障群体为服务对象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当前,我国有2800多万听障人士,电视手语主持在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情感娱乐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与有声语言播音主持相对应的一种独特的主持形态,与有声播音主持一样,手语主持也是一种重要的播音主持艺术类型,也是播音主持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自1978年首个电视手语节目录制播放至今,电视手语主持节目已有42年的历史。在这42年间,电视手语主持取得了巨大发展,手语主持人队伍日益壮大,手语主持模式更加成熟丰富,手语主持节目类型发展迅速,手语主持语言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手语主持传播力、手语主持教育都得到加强。目前,可以认为,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手语主持体系已初步建立。
从42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本书将我国电视手语主持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978~1988年),发展阶段(1989~2011年),成型阶段(2012年至今)。下面将对每一阶段发展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并就未来电视手语主持发展提出建议性思考。
1.电视手语主持的萌芽期(1978~1988年)
1978~1988年是我国电视手语主持发展的萌芽时期。在这10年时间里,电视手语主持节目从无到有,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电视手语主持还只是刚刚起步。
(1)电视手语主持萌芽期的标志性发展
在电视手语主持发展史上,有两档手语主持节目是不可越过的,一个是1978年播出的《学一点手语》,另一个是1984年播出的《聋人手语节目》。这两档节目的手语主持是萌芽时期电视手语主持发展的标志。
1978年,《学一点手语》在上海电视台二台播出,它是一档电视小品,主要是以推广手语为目的。此节目是手语推广性节目,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真正的手语主持性节目,但是它已经包含了手语主持的一些基本形态,即主持人通过电视这一大众媒体,运用手语这一传播手段,完成了基本的传播活动。因此,我们将《学一点手语》中主持人的创作活动定义为电视手语主持发展的开端,也可以叫作电视手语主持发展的史前阶段。
另一档在此时期具有标志性的电视手语主持节目就是在广东电视台开播的《聋人手语节目》,该节目于1984年10月30日首播。该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手语主持的真正开端。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跟港澳台及国外相比,我国电视手语主持还基本处于空白。由于受香港等地电视手语节目的影响,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广东开办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手语主持节目《聋人手语节目》。该节目是一档电视专题节目,包括社会纵横、法制教育、旅游天地等板块,主要选择与聋人相关故事作为节目播出素材;主持人由广州特殊学校手语教师担任,潘险峰、文丹丹、卢婉玲和王凤萍均担任过该节目的手语主持人;播出频率为每周两次;主持样态主要为录播;主持的语言主要使用的是《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打法;主持方式为简单的对图翻译,一般缺少主持人自己的二次创作。
(2)电视手语主持萌芽时期的基本特征
在萌芽时期,我国的电视手语主持尚处于起步阶段,手语主持各基本形态刚刚出现。如新闻这一重要的电视手语主持类型尚未出现;手语主持人皆为听力健全人,尚未出现聋人等其他主持人形态;手语主持主要为单一翻译形态,手语使用也较为刻板。这些特点实际上与当时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大背景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残疾人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现在。1987年7月,《残疾人工作宣传提纲》才明确提出,凡是健全人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残疾人同样需要,我国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为我国电视手语主持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政策条件。1988年,中国残疾人团体联合会正式成立,这在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今后残疾人事业发展和电视手语主持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残联首届全国代表大会特别强调要利用电视等公共宣传媒介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加大宣传。借助这些政策的东风,残疾人事业的宣传渠道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我国电视手语主持事业也在萌芽中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2.电视手语主持的发展期(1989~2011年)
经过第一阶段的萌芽起步,1989~201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残疾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了日程,电视手语主持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9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年—2000年)》配套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中等以上城市电视台要普遍开办配有手语的专栏节目,县级以上广播电台普遍开播残疾人专题节目。”[29]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三条提出:“开办电视手语节目,开办残疾人专题广播栏目,推进电视栏目、影视作品加配字幕、解说。”[30]这在我国电视手语主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电视手语主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在这一时期,我国电视手语主持节目数量迅速增长,节目类型不断增加,出现了诸如新闻、服务、娱乐等类型的电视手语主持节目;手语主持人由萌芽时期完全由听人担当,演变为听人、聋人及虚拟主持人多种形态共存的状况;手语主持语言由纯粹的手势汉语转变为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并重;手语主持模式更加丰富,由上个时期单纯对节目内容进行翻译转变为翻译和主持兼备。
(1)电视手语主持节目的发展
这一时期,电视手语主持节目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手语主持节目数量的增加和手语主持类型的丰富。
在电视手语主持节目数量方面,《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情况》显示,到2000年底,已开辟省级电视手语栏目35个(含部分省会城市),地市级电视专栏273个。除西藏特批同意外,尚有海南、湖北、青海三省未开播电视手语新闻。由于条件尚未具备,部分省会城市及多数中等以上城市电视台未能开播手语新闻栏目。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省级残疾人电视手语栏目32个;地市级电视手语栏目272个”[31]。10余年来,电视手语栏目数量增幅无明显变化,仍存在一定不平衡现象,如上海有两档市级电视手语主持节目,而湖南、西藏、新疆等省尚未开设省级电视手语主持节目。
在电视手语主持节目类型方面,这一时期手语主持节目类型实现了大的突破。1989年5月7日,北京电视台《手语一周新闻综述》的开播,标志着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手语主持类型新闻手语主持诞生。此后,专题类、访谈类、娱乐类、晚会类等电视手语主持节目相继开播。1994年,我国第一档专题类手语节目——天津电视台《我们同行》开播,该节目主要以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鼓励残疾人积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为主题。2000年,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娱乐类节目《时事传真》开播,该节目最初以15分钟的手语集锦的形式呈现,2010年转变为每天半小时的手语直播,体现了以听障受众为中心节目制作意识的转变。2005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人主持人姜馨田担任了春节联欢晚会中《千手观音》的主持工作,这是我国电视手语主持晚会类节目的开端。
(2)电视手语主持模式及形态的发展
电视手语主持模式是指主持人在电视中运用手语进行信息传播的创作行为。根据手语主持人对节目的把控力和参与程度,电视手语主持模式可以分为主导型、参与型和配合型三种。在电视手语主持发展期,这三类主持模式都已出现,但主导型、参与型所占比例较低,配合型手语主持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主持方式。上海电视台《时事传真》、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是主导型主持的代表性节目。这类主持的典型特征是以聋人作为主持人,主持人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控制着整个主持活动的进展。黑龙江卫视《点击七日》、贵州卫视《手语新闻》的主持是参与型主持的代表,这类主持一般包括两类状况:一类是手语主持人独立出镜,主持语速、节奏处于独立状态,但主持内容及语言形式完全受限于文字稿,所使用语言主要是手势汉语逐字翻译,语言独立性较弱;另一类是手语主持人与口语主持人搭配出镜,手语主持的语速、节奏独立性较弱,但是手语主持内容和语言形式表达则相对独立,主持人更多是从新闻内容出发,运用手势汉语和自然手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对独立表达。作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主持类型——配合型主持,一般是手语主持人和口语主持人共同出镜。主持人无论是在主持内容、语言表达,还是在节奏、语速、轻重、停顿连接等多个方面都受制于口语主持人,处于完全附属地位。
在此期间,电视手语主持形态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电视手语主持发展初期,节目大多以录播为主,如浙江卫视的《爱心浙江》等。随着手语主持节目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闻手语主持节目,为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节目大都以直播的形式进行,如北京卫视的《新闻手语》、上海电视台转型后的《时事传真》等。
(3)电视手语主持人队伍的发展
随着电视手语主持节目数量的增多,我国电视手语主持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我国电视手语主持人类型比第一个时期更加丰富,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主持人,即听人手语主持人、聋人手语主持人及虚拟手语主持人。其中,听人手语主持人出现最早,多数由聋校手语教师兼任,在三种手语主持人中占比最高。聋人手语主持人的出现要追溯到2005年,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开播,聋人郭莺担任手语主持人,这是我国电视手语主持史上首次由聋人担任主持人。正因为聋人主持人的加入,我国的手语主持模式开始由配合型手语主持向主导型手语主持转变。2007年,手语主持人类型进一步增加,虚拟手语主持人出现,北京卫视《新闻手语》节目在全国第一次起用数字模拟机器人担任手语主持人。由于我国手语合成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在手语主持韵律技术处理方面研究不足,虚拟手语主持信息传递有可能导致听障人士信息理解错误或理解不完整,虚拟主持并未广泛和长期存在,北京卫视的虚拟手语主持也于2010年停播。随着手语主持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手语合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手语主持仍将会迎来新的突破。
3.电视手语主持的成型期(2012年至今)
2012年至今是我国电视手语主持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前两个时期发展的基础上,电视手语主持进入了成型期,手语主持各种形态已基本形成,手语主持地位得到确立,手语主持传播力大增,手语主持的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实现了突破。
(1)电视手语主持地位得到确立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电视手语主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十五”等系列计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开办电视手语节目,这都极大促进了电视手语主持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对促进新时代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对新时代电视手语节目及主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32]2015年10月,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制定的《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手语主持研究与推广;201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要点,指出要加强手语主持研究与推广;201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工作要点,不仅提出要加强手语主持研究和人才培养,还强调要建设手语主持语料库。这些文件不仅提出要推动电视手语节目发展,更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把手语主持工作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手语主持地位得到了有效确立。自此,我国的手语主持工作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2)电视手语主持传播力增强
“传播力,是指传播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33]而电视手语主持的传播力即电视手语主持人借助手语节目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衡量电视手语主持传播力的标准不仅取决于传播的广度,也取决于传播的精度和效果。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电视手语主持传播力无论是在传播广度,还是传播精度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从传播广度来看,点、面两方面传播力都实现了大的突破。从点上来看,2011年底,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首次配备手语主持,实现了国家台电视手语主持零的突破;2018年9月14日,央视《新闻联播》历史性配备手语主持人播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新闻联播》等配备手语主持大大提升了电视手语主持的传播广度和传播效果。从面上来看,根据《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省级残疾人电视手语栏目32个;地市级残疾人电视手语栏目272个”[34]。此外,我国很多县级电视台也开设了电视手语主持节目,如浙江富阳的《富阳新闻》、江苏栖霞的《小芮说新闻》等。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电视手语主持节目体系,对于电视手语主持传播力的提升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传播效果来看,除上一时期出现的新闻类、专题类、晚会类及娱乐类手语主持之外,我国电视手语主持节目又出现了社教类和服务类等新的类型,如2012年,成都市金牛有线电视台开播的《欢行手语》,就是一档公益性社教节目。2016年,青海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开播了我国第一档生活服务类手语主持节目《一时间生活》,其内容涵盖衣食住行、理财健康、文化娱乐和消费等领域。这些新节目类型的出现,有效满足了聋人受众全方位的收视需求,大大提升了手语主持传播效果。
此外,2018年7月1日,《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语言文字规范正式实施。作为手语中的“普通话”,国家通用手语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在电视手语主持中的全面实施,将会极大扩大电视手语主持的传播范围,有效提高其传播力。
(3)电视手语主持教育发展
有声语言播音主持教育已有超过50年历史,目前已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全国有超过200所高校招收播音主持本科专业,整个播音主持教育体系非常成熟。作为播音主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语主持教育发展却还有很大差距。可以说在前两个时期,我国手语主持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党的十八大以后,手语主持教育才有了一定突破。2013年7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手语主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开启了我国手语主持教育的篇章。该硕士点招生设置在戏剧影视学科下,由江苏师范大学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联合招生,截至目前,共培养手语主持专业研究生12人。
在手语主持人才培训方面,《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发布后,我国电视手语主持人培训取得突破。2017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举办“全国电视台手语主持人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班”,这是全国首次组织国家级的手语主持人培训,有效推动了手语主持教育发展。本次培训将两种手语主持和有声语言播音主持方有效融合,不仅培训了手语主持人的国家通用手语,还加授了有声语言播音主持课程。重庆等地方手语主持人才培训在《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颁布实施后也开始组织实施,这类国家、省(区、市)专项手语主持人培训对推动手语主持教育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4.关于电视手语主持发展的思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5]思考未来电视手语主持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这条主线。当前广大听障人士正在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满足听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电视手语主持作为听障人士精神文化追求的重要载体,还存在很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电视手语主持节目类型仍以新闻类为主,其他节目类型虽已出现,但发展水平较低,数量较少,无法满足聋人受众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多类型、高质量手语主持节目,专门为聋人受众服务的频道亟待发展。电视手语主持人队伍仍主要由聋校教师兼任手语主持人,尚未形成一支独立的主持人队伍,手语主持人仍以听人为主,聋人或者虚拟主持人占比太小,主持人队伍需要进一步多元化;手语主持教育仍停留在硕士人才培养层面,手语主持多层次教育需要不断突破,本科生培养,以及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尚有很大发展空间;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多关注有声播音主持研究,鲜有将目光聚焦于手语主持研究,无论是手语主持理论体系建设,还是手语主持语料库研究,手语主持合成与人工智能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研究空间。
总之,电视手语主持事业作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更多听障人士、媒体人、研究者的参与,共同推动我国这项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第11页。
[2] 魏伟:《电视手语新闻的问题与建议》,《中国有线电视》2011年第5期;季筱栀:《电视手语新闻现状与对策探究》,《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
[3] 马晓蓉:《手语新闻主持人如何展现个性魅力》,《中国残疾人》2003年第4期。
[4] 季筱桅:《电视手语新闻现状与对策探究》,《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
[5] 高宇翔、刘艳虹:《中国电视新闻手语翻译:现状与展望》,《现代特殊教育》2015年第4期。
[6] 付帅:《电视新闻节目手语传译员简单句语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2018,第57页。
[7] 刘思言:《电视新闻节目手语传译员否定非手控特征的使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2018,第57页。
[8] 王倩倩:《新闻节目中手语传译员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2018,第55页。
[9] 肖晓燕、李飞燕:《媒体传译的质量评估》,《中国翻译》2011年第2期。
[10] 陈晓燕:《服装色彩对电视手语译语质量的影响》,《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第58页。
[11] 林腾驹:《中美电视手语翻译现状对比——从十八大手语翻译看中国电视手语翻译的不足》,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2012,第77页。
[12] 孟繁玲:《新闻手语翻译的社会作用及问题》,《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期。
[13] 刘立成:《试论开办手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科学传播意义及其实现方式——以湖北省作为个例进行的分析》,2006年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14]陈莹:《论手语的视觉特征》,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会议论文集,2011。
[15] 李朵朵:《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手语电视栏目研究——以厦门电视台〈新闻讲讲讲〉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第78页。
[16] 吴信训:《世界大众传播新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123页。
[17] 魏伟:《电视手语新闻的问题与建议》,《中国有线电视》2011年第5期。
[18] 冉美华:《手语新闻收视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残疾人》1998年第9期。
[19]张媛:《电视手语新闻切莫“自说自话”》,《电视研究》 2015年第11期。
[20] 姜丽:《复杂背景下基于表观模型的手势识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第65页。
[21] 刘美成:《手语视频中头部姿态识别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3,第75页。
[22] 孙竞:《聋人面部表情识别与识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11,第42页。
[23] 何文静:《面向手语合成的运动基元获取方法研究及实现》,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0,第39页。
[24]Steiner B.,Signs from the void:th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sign language on television,Interpreting 3(2),(1998):99-146.
[25]Kurz I.,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European television,in D.Bowen / M. Bowen (eds)Interpreting 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Binghamton New York,Suny,1990:168-175.
[26] Kurz I. / P,chhacker F.,Quality in TV interpreting,in Y. Gambier(ed.)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Transfer.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Strasbourg. Translatio,Nouvelles de la FIT Newsletter 14/3-4,1995:350-358.
[27] Steiner B.,Signs from the void:th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sign language on television,Interpreting 3(2),1998:99-146.
[28] Grossman,R.,& Kegl,J.To capture a face:A novel technique for the analysis and quantific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Sign Language Studies.6(3),2006:23-24.
[29]《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分析报告——残疾人宣传文体工作情况》,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http://www.cdpf.org.cn/sjzx/tjgb/200711/t20071127_357672. shtml。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法律图书馆网,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62。
[31]《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cdpf.org.cn/sjzx/tjgb/202004/t20200402.674393.shtml。
[32]《韩正: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http://www.cdpf.org.cn/yw/201809/t20180914_637051.shtml。
[33] 多丽娅:《新闻媒体如何加强传播力?》,《新闻论坛》2013年第4期。
[34]《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cdpf.org.cn/sjzx/tjgb/202004/t20200402_67439.shtml。
[35] 潘小刚:《为什么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湖南日报》2017年11月23日。